就业导向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究
2023-09-02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廉凯
文/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廉凯
就业是民生之本。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意义重大,亦是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当前学生管理工作和就业需求总体呈现不协调不适应的情况,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偏差,急需通过国家、学校和企业合力共同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一、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学校和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而言,有利于提升综合素质,使得其在就业竞争中具有优势;对于学校而言,更易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对于国家而言,是补充和保障人才队伍的关键选择。
(一)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水平,成就复合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质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竞争加大,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对人才培育与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求学生的专业能力、知识水平,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也提出了要求。这种现实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具有压迫感,倒逼学生自身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新要求。为了应对这种变化,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做得更细致、更有质量,还要与时俱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对于大学生的指引是多元化的,有思想道德的教化、有专业知识的积累与考核,有社会实践的扩展。这是由内而外、由点到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下,毕业生提升了自身的就业能力,更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总体而言,可以促进学生发展,打造复合型人才。
(二)塑造学校教书育人新模式,为企业输送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既提升了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也是学校工作质量的体现,进而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学生管理工作以就业问题为导向,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模式。传统的应试教育、墨守成规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无形之中为学校塑造了教书育人新模式。新模式要以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要充分结合学生自身个性以及多元化的特点,在工作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创新工作方式。高校为了提升自身就业率,不断改进学生管理工作,将学生管理工作提升到新高度,以此来推动学校就业率的提高。学校就业率是衡量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有调查研究显示,就业率是很多家长和学生在择校时着重考虑的因素。就业率影响着学校的生源数量。学生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学生就业率必然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也会因此而提升。
(三)增强人才队伍的竞争力,提升综合国力。无论是提升就业能力,还是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目的在于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人才对一个国家而言,是宝贵的财富,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体现,是进行国际竞争的重要武器。拥有人才的国家,未来发展的潜力是无限的。在就业导向背景下提升学生管理工作,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企业补充了对口的人才。既解决了社会问题,又在无形中促进了社会发展。企业的发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企业通过人才创造价值,实现自身的发展,企业的繁荣发展对所属行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环环相扣的。企业欣欣向荣,各行各业繁荣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必定繁荣昌盛。
二、就业导向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就业问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持续关注的重要问题。经过长时间的努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与改善。但是,当前国家经济形势发生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心理也在改变,当前的就业现状与学校的管理理念出现一定的偏颇。总体表现为学生管理与就业需要、就业课程及就业实效之间存在着不适应、不协调和不明显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与就业需求不适应。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就业问题一直都是重点工作。但多数工作安排趋向于表面形式,而缺少实际成效。很多高校的教育理念中融入了就业问题导向,但是这种教育理念是偏保守的,追求的是平稳和维持现状。以就业为需求的学生管理工作应该是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是渗透在学生管理工作各个环节的,追求的是就业导向的实效性。但是现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忽视了就业导向的实效性,就业导向意识薄弱,简单地将职业规划课程纳入了课程体系之中,忽视了思想层面理念的熏陶和影响。在思想层面不注重,在实效方面收获的成果非常有限。当前的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培养学生平等、创新、竞争、积极就业的理念,而不是忽视对学生就业理念的培养,导致学生就业观出现偏差。而实际学生的就业能力与企业的用人需求之间是不匹配的,出现了教育理念和就业需求的矛盾。
(二)学生管理与就业课程不协调。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包含了对就业的课程设置与课程考核,然而现实是有课程的设置,缺乏对课程内容的提高和把握。学生管理工作中有就业相关工作的安排,但是就业课程实效无法统计。课程内容的提高和把握是课程质量的体现,就业指导教师多由导员开课,但是导员不是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对就业相关的课程以及市场需求的了解是不充分的。在就业指导和规划中缺少结合学生自身的特性而进行课程设置的内容。就业指导课多设为非考试科目,只是简单地积累学分,缺少对就业课程效果的考核,这是学生管理工作顶层设计方面忽视的内容。这种不协调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学生在就业大潮中被筛选,毕业生就业率可以说是学生就业课程的成绩单。事实上,社会大考是对就业指导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最直接的说明。
(三)学生管理与就业实效不明显。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应该是伴随着学生入学开始到学生毕业的,管理的范围是宽度与广度的结合,既包含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管理,也包括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以及社会实践的考察,各种综合素质结合在一起共同作用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水平。事实上,学生管理工作还不是很全面。虽然有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设置,在实际生活中的考察占比很小甚至没有,这是对学生“三观”和人品的塑造。很多高校开通了心理课程或者设置了心理疏导室,但作为非考察课,学生三心二意,心理疏导室也大都是学生被动选择。学校更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缺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考察的客观条件。学生管理工作的空白地带影响着学生的就业。
三、就业导向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策略
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也包含推动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就业导向背景下的学生管理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因时而转,因势而变的。当前工作应该从全局观出发,利用新媒体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等推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进而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一)做好顶层设计,树立就业导向理念。随着就业形势的转变,以就业为导向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势在必行。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有明确的顶层设计,做好制度规划,将这项工作正式提及,明确目标,贯彻执行。需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将以制度为导向的就业理念编进学校的规章制度之中。认真对照教育部及国家相关文件对高校毕业生的方针政策,结合本校实际,形成明确的规章制度进行推进。做好顶层设计,一方面,是让工作有据可依,有理可凭;另一方面,是提高学校的重视程度,让广大师生深刻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更利于工作的贯彻实施。顶层设计中应包含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和考核制度,明确包含提升就业能力和就业方法的实效课程,将就业指导作为常态化工作开展,将就业指导贯穿在学生工作的各方面。二是通过政策优势吸纳专业的就业指导人才。充分吸收就业指导人才,需要职称、待遇多方面的优势,这些具体的方针政策都应该体现在制度中。对需要人才的具体要求、编制数量等实际情况做出科学的分析确认。三是制订一整套系统可实施的人才培养机制,在人才培养机制中应扎实学生的理论功底,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并且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认识不是简单的字面可以表述清晰的,需要在具体的课堂上启发学生,将创新创业意识贯穿在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
(二)利用互联网打造学生管理工作平台。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增添了新机遇,利用得好,可以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真正发挥就业导向下的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可以建设学生就业信息一体化平台,平台上从学生入学信息开始到学生毕业信息都有记录。平台设置就业课程指导专栏和就业信息专栏。就业指导专栏中既有就业知识和能力培养相关课程的设置,也应该有就业调查问卷专栏,通过问卷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以便汇总后针对性地给学生提出建议。就业信息专栏中应该及时更新就业信息,将本地区、本省的招聘,包括私企和政府系统的招聘信息都予以展示,并且及时更新。学生通过此专栏可以了解就业条件和就业方向,也是他们了解就业市场的主要方式。网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建立学生信息和就业指导一体化平台。就业信息一体化平台既是方便学生的有力举措,也是捋顺就业信息工作的重要方式。
(三)创新就业导向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应该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模式,传统的工作方式已经不能顺应新形势。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增强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统一协调学生管理工作,增强部门之间的合作。学校的学生处、教务处以及后勤处,总归起来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处和教务处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部门,两个部门之间应该多沟通,从课程的设置到考察实现资源共享互通,通过加强沟通,提高工作效率。比如,一些学籍信息,双方都需要,可以通过共享的方式提高效率。二是明确传播级别,要上行下效。学校就业信息的就业指导的传播是有顺序的,从校级到院级到具体的班级,应该保障上传下达,将上级的思想贯彻到位,贯彻全面。这就需要优化学生管理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工作的质量。三是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服务性,学生管理工作既是对学生进行管理,也具有服务性质。领导和教师要注意扭转意识,从学生利益出发,为学生着想,在满足学生诉求中提升学生管理工作。
(四)全面提升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全面的就业指导工作包括关注学生的就业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供有价值的就业指导和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关注学生的就业需要,关注学生追求的薪资水平、意向工作地点和福利待遇等,将这些诉求与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学生本身的能力进行分析比较,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并为其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要扭转传统就业观念,根据自身条件合理设置就业预期,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应该有创新创业意识,自主创业也是就业的一种选择。提升就业指导需要就业指导教师和课堂效果,可以引进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或者提升本校现有的就业课程的师资水平,邀请企业负责人亲自授课也是提升就业指导课的一种好办法。充分发挥课堂输出知识的重要功能,创造就业实习的机会,将就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学生的心理疏导是必要的。当前就业压力大,很多同学求职失败后,产生了负面消极情绪,甚至是怀疑自我,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危害,不能忽视。可以聘请相关专家进行心理疏导,也可以通过丰富课外活动帮助他们营造积极乐观的心态。此外,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抗压训练也是必要的。就业指导工作复杂繁琐,涉及主体较多,处理好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主体责任与义务,多方合力才能促进就业工作的提升。
四、结语
当前,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问题突出,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将就业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是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应该通过多元化管理方式推进工作模式创新。此项工作应该坚持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并且与时俱进,将学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观念和就业实际相结合,共同作用于学生就业率的提升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