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控措施
2023-09-01邵延福
鹅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是鸭疫里默氏杆菌,通常2~8周龄阶段的鹅容易感染发病,在8周龄之后则开始减少发病。越小日龄的鹅患病后的症状越重,也越容易引起死亡。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鹅及其排出的粪便。该病主要经由带菌粪便、被污染的饲料、鹅之间相互接触以及空气传播,还可经由损伤创口及呼吸道感染发病。
一、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
该病通常在气候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多发,如长时间气温过低、连绵阴雨以及过于潮湿的季节。当鹅场环境不良时,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发病,如鹅群饲养密度大、环境卫生差、通风不良、营养缺乏等,都易诱发该病,并导致症状加重。另外,当鹅患有其他疫病时,如小鹅瘟、副黏病毒病、大肠杆菌病等,由于鹅的免疫器官受到损害,从而抑制合成免疫物质,会导致鹅机体抵抗力降低,往往就会继发或者并发感染该病。
发病初期,病鹅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拒绝走动,严重者俯卧不起,排出灰白色或者白色稀粪;眼睛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导致眼眶四周的绒毛相互粘连在一起,形成“湿眼圈”。发病后期,病鹅主要症状是双翅下垂,无法稳定站立,走动困难,同时伴有跛行或者瘫痪。病鹅死前会表现出明显的神经症状,如摇头点头,头颈震颤,头颈歪斜,角弓反张,倒退,最终倒地抽搐而死。
二、防控措施
1.疫情处理
(1)隔离、消毒:疫情发生后,必须加强隔离,制定科学的隔离管理制度,确保落实生物安全防控。病死鹅必须采取无害化处理,并使用戊二醛、聚维酮碘、季铵盐类消毒剂对污染的饲养工具进行喷洒消毒。同时,带鹅消毒,每天消毒1次,连续消毒2~3天。
(2)药物治疗:该病主要采取药物治疗,但由于不同血清型以及同血清型的不同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最好先进行药敏试验,据此选择适宜的治疗药物。常用的药物有金霉素、多西环素、氟苯尼考、硫酸黏菌素、阿米卡星、复方磺胺氯哒嗪钠等。
在实际治疗时,必须根据病鹅症状的轻重程度合理用药,通常连续用药3~5天,其中前两天的用药剂量可适当增加,确保药物可被充分吸收和利用。
2.加强饲养管理
(1)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在生产区的局部范围内,必须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且每批鹅苗进场前,必须对养殖区域进行全面清扫和严格消毒,以避免直接接触或者间接接触传染源,避免鹅苗感染病菌发病。
(2)供给全价饲料:由于不同日龄鹅群所需的营养成分不同,要有针对性地饲喂合理搭配的全价饲料,以满足机体所需的营养,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鹅的抵抗力。
(3)日常管理:保持鹅场环境卫生良好,定期消毒,适当通风换气,调控鹅群饲养数量和饲养密度,确保运动场、鹅舍地面等平整光滑,避免鹅体出现外伤。
3.疫苗防疫
鹅群适时使用疫苗防疫,雏鹅通常在3~6日龄免疫接种鸭疫里默氏杆菌疫苗,每只接种0.5~1.0毫升,免疫保护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