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溯大鲜卑山
2023-09-01闫善华
闫善华
或许,人们一度认为这里很久以前是只有山、树、野生动物生存的极寒之地。但,每当我在大兴安岭的沟壑间行走,仿佛看见拓跋鲜卑祖先在这里游牧的足迹,仿佛可见河水里映衬出祖先用水时的情景……
2007 年6 月,我去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 公里、嫩江支流甘河北岸的嘎仙洞采风。当我站在洞前,听导游介绍说这里是拓跋鲜卑祖先生活过的石洞时,目光与北魏“祝文”对接那一瞬,立刻被震撼了。
走进天然形成的不规则的三角形洞内,漆黑一片,从洞口挤进的几缕阳光,只能照到洞口边上的石桌上,或许这就是拓跋鲜卑祖先议事的桌子吧!再往里走,通过手电筒微弱的光,可见这里是可容纳千人的地方。我仿佛穿越一千多年的历史隧道,感受鲜卑祖先游猎民族的生活。洞内石头上浓厚的苔藓,仿佛是他们生活的长卷,在苔藓细小的枝叶上,都记录着这个民族的历史画面。尽管洞内的石头在山野间随处可见,可就是这几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石头,却显得特别厚重,因为它沉淀了历史的记忆,彰显一个朝代的精魂。
我从嘎仙洞回来后,嘎仙洞就像定格在我眼前的一幅画面,一直在我脑海里铺展,让我的目光透过历史的烟波,探究其渊源的历史脉络。
当我的思绪在《北史卷一·魏本纪第一》中行走,踏响了一段悠远扣心的长歌。有这样的记载:“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此时我忽然明白,原来拓跋鲜卑祖先,他们曾与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共主的五帝之首、战神轩辕帝的后代落脚之地有如此渊源。
据《魏书》记载,公元443 年,北魏拓跋鲜卑王朝第三代君主太武帝拓跋焘,接到北方乌洛侯国使节报告,在北方密林深处的洞穴中,发现鲜卑祖先居住过的旧墟。于是,太武帝拓跋焘派遣谒者仆射库六官和中书侍郎李敞带人,经过四千多里的长途跋涉,在这一年的七月二十五日,终于来到了东北方的大鲜卑山之中,在先祖的石室旧墟前,按照王朝所定的最高祭礼,供奉马牛羊三牲,在祈祷声中,举行了庄严隆重的祭天祭祖大典,又把祝文刻在洞内石壁上。
拓跋焘十六岁继位,通晓兵法,在历次战争中,常亲自率军出征,临阵勇猛,多次获得胜利……此时再看大鲜卑山,这里的山水间都有黄帝子嗣的血脉在这里。而这里的山脉有拓跋鲜卑祖先的足迹,这里河流的倒影中,都曾留下黄帝后裔的身影。
正是带着对先贤的仰视和敬重,探问这座大山所蕴含的故事,感受其厚重历史。就在初冬时节,寒冷的气息再次莅临大鲜卑山脉时,我也披着一身的雪花,来到大兴安岭北麓的山脉,觉得大兴安岭的每一座山脉里,都有拓跋鲜卑祖先的足迹。在轻歌曼舞的雪花中,我仿佛看见鲜卑祖先留下浓重的文化符号,展现出拓跋南迁的历史背景。这每一道山梁,每一处幽谷,就像鲜卑历史乐章里的高低音谱表,有的低吟浅唱,有的激昂奋进,此时,我的情感已融入其中。
再往里面走,闯入眼帘的是一处处隆起的石头,我眼前幻化出拓跋祖先骑着骏马在依山傍水之地腾空而起的形象,一种英雄气概直冲云霄;炯炯有神的眸中,汇聚了一种使命和担当;他似身披白雪风衣勒马,还有高高扬起的马蹄,依然可见一代枭雄桀骜不驯的英武。此时,似乎感到,那些散落的碎石,多么像追随他的士卒,一起奔向战场,呼啸而来,势不可挡。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富有拓跋氏开疆拓土这特殊的深意,这普通的山林因多了一份与北魏历史息息相通的气息而一下子鲜活起来,这里的每一棵树都萦绕着一个故事,每一个山坳里都留下拓跋鲜卑祖先狩猎游牧独享这片山林的随意。其实,这座大鲜卑山里原本就蕴含这段浓重的历史。我幻化的此情此景,就像一部拓跋鲜卑曾在山林里生活的剪影,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幻觉,似乎拓跋先祖身边正跟随一群梅花鹿,身边的随从似乎去追逐一只小兔、射中一头野猪、捧起甘甜的河水畅饮、摘一把野果充饥……仿佛看见拓跋鲜卑祖先历经艰险,跋涉大泽、征战漠南,一路奔袭到黄河流域,以所向披靡的气概,扫平群雄,终于带着一身的豪气,问鼎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
这是怎样艰难的跋涉,忍受大山高寒的侵袭,过着游猎这种居无定所的生活;这是怎样的一种壮志豪情,不畏千难万险,励志前行。我想,拓跋鲜卑祖先那时也应是正当青春年华,满可以每日睡到日出三竿、自由玩耍,过着平原地区简单而无忧无虑的生活……
可是,在他们生命的历程中,就担负一种历史赋予的使命。我想象着他们在山林里过着野人般的生活,没有一处房屋,寒冷时用兽皮暖身,用点燃的木头烤肉。这里的夏天又特别短暂,在-50℃酷寒的漫漫长夜里,是怎样忍受寒冷无情的侵袭。幸亏上天的鬼斧神工,为鲜卑祖先凿出一个嘎仙洞,可以让拓跋部落在洞里栖息,能遮风挡雨。
在问鼎中原那一刻,该是怎样的一种千辛万苦后的欣慰,该是数年颠簸后的感慨,还有踏破铁鞋后的豪迈。这一路向南,是一段坎坷的奔向光明之途,是对幸福的渴望之旅,是人类发展史中别样的感人之壮举,更是民族发展史上经典的巨制鸿篇。特别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共同体里,大兴安岭这块特殊的地域,也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像一颗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文化的长卷里,熠熠生辉,至今仍光彩夺目。
据研究大鲜卑文化的人士介绍,之所以特别关注鲜卑文化,是因为拓跋珪作为北魏开国皇帝,是拓跋鲜卑族最具代表性和有影响力的一位人物。历史是这样对其评价的:“道武以来,战胜攻取,未尝少挫,几并天下。”“太祖、太武,具有异人之姿,故能辟土擒敌,窥视江外。然善战好杀,暴桀雄武,禀崆峒之气焉。至于安忍诛残,石季龙之俦也。”“帝有高天下之志,兴复洪业,光扬祖宗者,必此主也。”若不是拓跋珪如此与众不同的远略和大志,他的后人怎能跋山涉水来到遥远大兴安岭的茫茫林海里寻宗祭祖,并为后人留下见证这段历史的依据。
可以想象出,在大兴安岭的山脉,每一处都留下拓跋鲜卑祖先骑马征战或迂回游猎的足迹。同时,嘎仙洞还在大兴安岭的山林里,嘎仙河的水依然清幽地流淌,哺育山里的一切生灵,也是在护佑一方,风调雨顺,福泽众生。
现在,这大鲜卑山如此纯净没有污染,大树冲天,花草芬芳,河水如玉液琼浆般甘甜,这里鱼跃、鹿鸣、鸟飞……
大鲜卑山的四季都是画家难以描摹的画卷:春天是一幅国画,淡妆浓抹总相宜;夏天是一幅水墨画,绿树潋滟红花里;秋天是一幅油画,层林尽染霜晨月;冬天是一幅素描,墨浅含情韵味浓。这么美的地方,也许就是轩辕黄帝赐予他子孙的一块纯净的像玉般的圣洁之地。
这里虽然是华夏最北山脉,虽然是高寒禁区,人烟稀少,但上苍却不负这片山林,让这里松桦茂盛,百草丛生,浆果奇异,动物满山……这是上古黄帝心灵落脚之地,因为他子嗣的后裔就在这里。透过历史的烟波,溯本追源,更加敬仰这大鲜卑山。
拓跋鲜卑这段历史,是北魏历史的开篇,就像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里的一颗明珠,镶嵌在祖国北疆的记忆里。那个嘎仙洞还在,洞口里的碑文还在:
“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岁七月廿五日,天子臣焘使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傅?用骏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于皇天之神:
启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历载亿年。聿来南迁,应受多福……”
这是拓跋焘留给拓跋鲜卑后人的最珍贵的记忆。
如今的大兴安岭人,在轩辕帝之子曾生活的山岭上,踏着拓跋鲜卑祖先游猎山岭的足迹,在大鲜卑山浩瀚林海中,有一种别样的惬意和满足感。
當我在大鲜卑山里回转之时,眸中摄取了一幅幅珍贵的画面,心里回荡起历史的长歌。这座大鲜卑山是多么巍峨壮观啊,虽然远离繁华,更多的是飞雪相伴,这更显其贤达之名、纯净之美、傲然之气、凛然之巍、厚重之地、历史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