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教学中青少年正确朋友观培养路径*

2023-09-01张英梅张玉林

大众文艺 2023年11期
关键词:损友交朋友交友

张英梅 张玉林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保定 071000 )

一、寓教于理,培养正确择友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穗期”,健康的人际关系不仅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健康的人际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公德的维护与发展起到重要。初高中阶段是青少年结交的知心朋友和同性朋友主要在这一阶段将达到高峰,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强化对青少年正确朋友观的培养。中华五千的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宝贵的择友、交友之道,成为培养青少年正确朋友观的重要教育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地利用,以推动传统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

(一)认识益友

教师借助历史资料,通过讲授法,向同学们讲解古人对朋友的重视程度。例如,引用《诗经》中关于朋友的记载:“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1],让同学们体会先秦古人对朋友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引入孟子“五伦”观,分析朋友观在“五伦”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使同学们了解朋友关系与父子、夫妻、君臣、长幼的关系同样重要,进而通过学理分析,让同学们了解朋友关系是以精神交流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定时间内具有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朋友关系不需要血缘和性进行维系即可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加深同学对朋友关系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孔子朋友分类原则:“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2]的讲解,使同学们认识朋友可分“益友”和“损友”两类,并通过对益友、损友秉性特征的讲解,让同学们能够正确识别不同朋友的性格。如,孔子所说的“友直”是指朋友性格正直,正直的人时常会纠正朋友的不足,因此他们对待自己的朋友常常是“切切偲偲”,“切”:切责,即正直的朋友时常在道义上、德行上、学问上对朋友进行规劝,以促进彼此成长,正因为如此,同学们在与正直的朋友交往时,难免会对其产生敬重之情。

青少年交友时,除注重朋友人品外,需要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这样的友谊才能长久稳定。孔子曰“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2],即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两人就会有共同探讨的话题,能够彼此理解,这样的朋友,社会地位相当时能一起愉悦地做事,社会地位出现差距时亦不会彼此产生隔阂,即使“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也不会产生嫌隙。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除在精神上给予彼此慰藉外,在学习、生活、事业中亦会给彼此带去正向影响,《周易》曰:“二人同心,其义断金”。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青少年难免会发现往日某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与自己的志趣爱好不再相投,共同的话题越来越少,此时可以遵循同而进,不同而退的交友原则。此原则与志同道合原则一致,如果朋友之间不再志趣相投,就可以结束这段友谊,反之则可以继续交往下去。思政教师应该向青少年学生分析说明,有些朋友注定只是人生旅途中某一阶段的朋友,所以,不必为与朋友绝交而伤感,要让青少年学生明白友情完全是凭借志趣爱好建立起来的情感,当朋友间志趣爱好不再相投时,可以绝交不必勉强,三国魏时期,竹林七贤故事即表明此道理。

(二)辨别损友

教师应该让同学们了解损友的特征及与损友交往的危害。孔子说“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2]。除此之外,“贼友”亦属于损友范畴。“友便辟”是指朋友做事情总是习惯走歪道邪门,不脚踏实地光明磊落,与这类人交往常常会把自己带入歧途,因此教师要提醒青少年,如果身边有这类朋友的话应该及时远离;“友善柔”是指朋友做事情总是违背自己的意愿而曲意逢迎他人,想方设法奉承讨好别人,这类朋友性格软弱,做事没有正确的立场和态度,有时为了讨好别人不敢说真话,即使发现朋友有错,因怕得罪朋友而不敢指正,青少年交朋友的时候亦应少交这类性格的朋友;“友便佞”是指善于巧言令色、花言巧语,甜言蜜语像糖一样可口,东游西逛形影不离,这类朋友被称为“昵友”;“贼友”是指有利益时就与朋友争夺,遇到祸患时就向朋友倾轧,这类人看似是朋友实则是身边有害之人。

在正确认识损友的基础上,应该明了损友交往的基础不是精神交流而是物质或权势、利益。损友在与他人交往时常常抱有明确的交往目的,这类朋友可谓是势利之交。曹操说“势利之交,难以经远”,这种友谊很难长远交往下去,所以也就无法做到“温不增华,寒不改弃”。势利之交常带着明确交往目的,必然会出现对权势利益的争夺,东汉班固评价曰:

张耳陈馀,始居约时,相然信死,岂顾问哉,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势利之交,古人羞之。[3]

即两人贫困时相约同生共死,显达后却因争权夺势反目成仇,非要致对方于死地不罢休,这类朋友即是势利之交的典型代表。有时某位损友可能同时兼具上述几种特征,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应提醒青少年,在交友时一定要正确辨别朋友的性格,多结交益友远离损友,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二、创设特定情境,有效实现教学目的

情境教学法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课堂印象,快速产生情感共鸣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教学点,围绕特定的教学内容,借助历史故事,为同学们创设特定情境,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人物,使其深入情境,从而实现思想的洗礼和升华,加深其对朋友品质的体会。

例如,在解释“缓急可共,死生可托”的朋友时,为同学们扮演《世说新语•德行》记载的“荀巨伯替朋友去死”[4]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扮演胡贼、荀巨伯和荀巨伯患病的朋友,再现故事情节。可鼓励学生在表演时,加入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在保证故事核心主题前提下,使故事更加精彩有趣,同时要求同学必须思考各自角色的心理感受:荀巨伯在面对胡贼威胁时,为什么没有逃跑,反而要代替朋友去受罪,支撑他做出这种决定的原因是什么?胡贼得知荀巨伯请求的原因后,为什么没有带走荀巨伯,反而称其为贤者,随即转身离开?如果此事发生在同学自己身上,你们又会怎样做呢?此时,教师可以补充播放网络视频中的典型互助案例,让同学们认识生死可托的朋友不仅存在于历史书籍中,同样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如发生地震时,总有几名逆向奔跑的学生,他们会第一时间跑到腿脚不方便的同学身边,背起行动不便的同学一起跑出教室,这样的朋友可谓是“缓急可共,死生可托”的真朋友。

三、给予理论指导,掌握交友原则

青少年交朋友之后,要学会正确处理与朋友的关系,以使自己和朋友身心都能得到健康发展。教师可通过讲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交友之道,使青少年掌握交友技巧。

(一)朋友有信

教师可借助《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2],对为人之道进行解释,让同学们认识“信”是关乎人格的最基本的品质,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并进一步借助孟子的“朋友有信”,使其明白朋友交往要做到诚实不欺,诚信是交朋友的底线原则。同时,思政教师要向青少年讲明白“朋友有信”包含的三层含义:第一,朋友有信是指在与朋友交往时不用欺诈的手段欺骗朋友;第二,要遵守诺言,向朋友允诺的事情要尽力做到,不可口惠而实不至,这就要求青少年懂得在答应朋友请求之前,一定要权衡自己的能力,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不要轻易答应,否则做不到,就会留下不讲信用的印象,《弟子规》曰:“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第三,需要注意的是“朋友有信”并不代表把自己所有秘密全部告诉朋友,青少年涉世未深,在与朋友交往时要懂得保护自己。

(二)互相尊重

青少年在与朋友交往时,首先应该明白朋友之间是相互平等的、独立的,应该相互尊重,不要勉强朋友做违背朋友意愿或底线的事情,如果某些事情朋友不方便去做,不愿意做不可勉强,更不可能对其进行道德绑架,这是朋友之间交往的基本要求。《礼记•曲礼上》:“君子不尽人之欢,不竭人之忠,以全交”[5],即君子不可以要求朋友违背意愿、强作欢乐来迎合自己,不可要求朋友毫无保留地奉献忠诚,只有这样才能保全友谊。

(三)责善

孟子说“责善,朋友之道也”,朋友互相切磋、督责、引导,以使对方品格能止于至善,《春秋谷梁传•昭公十九年》曰:“心志既通,而名誉不闻,友之罪也”[6],朋友以义相交、以道相闻,所以彼此之间有相互忠告劝勉的责任和义务。道理大家可能都知道,但问题是青少年发现朋友有错误时,如何正确“责善”?王阳明说: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7]

当发现朋友错误时,应该尽力劝勉,让朋友尽快走上正确道路,这是作朋友的责任和义务。思政课教师需要让同学明白责善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出发点正确。要做到诚心诚意的是想帮助朋友改正错误;第二,方法要得当。要带着爱护朋友的心态,用委婉的方式指出他的错误,这就要求青少年不要过分暴露朋友的过错,让他无地自容,否则很可能引发朋友的愧耻愤恨之心,这不仅起不到责善目的,反而会激发对方心中的“恶”,凡是以揭人短处、攻击别人忌讳的事情等方式,以显示自己正确的都不是责善。王阳明认为,责善是发自内心的忠告,通过巧妙的说话方式、循循善诱,让朋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触动对方的内心并使其作出改变,这才是朋友的责善之道。

(四)互助

人的一生难免会经历诸多困难坎坷,朋友应该相互帮助,这是朋友之交的责任和义务。朋友之间在相互帮助中可以相互成就,《毛诗》曰:“伐木,燕朋友故旧也,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也”,古今中外留下诸多因朋友之间相互帮助而取得成就的人,如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友谊。在与朋友相处时,不能因为朋友遇到困难就对其避而远之,而应该尽自己最大努力向朋友伸出援助之手,如汉初梁王彭越因谋反罪名被斩,其人头被悬挂于洛阳城下,刘邦下诏说:“有敢收视者,辄捕之”。栾布是彭越故友,出使回来,看到朋友人头暴露出城门之上,非常伤心“祠而哭之”,并在皇帝面前为彭越辩白,栾布冒着生命危险为死去的朋友洗雪冤情。

(五)择善从之,不善改之

人无完人,但人却有追求完美的内在需要,如何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呢?孔子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陆九渊说“亲师友,去己之不美。人资质有美恶,得师友琢磨,知己之不美而改之”[8],在与朋友交往中不断吸收对方的优点,改掉自己的缺点,如此青少年便可不断地向完美方向前进。在与朋友的交往中我们要善于发现朋友的优点向朋友学习,同时,也要不断自我反省,看看朋友身上的缺点自己是否也具备,有则改之。把朋友作为自己的一面镜子,同时也要做好朋友的镜子,在与朋友的交往反省中不断提升自己。

(六)保持适当距离

朋友交往时,要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论语》载:“朋友数,斯疏矣”[2],即与朋友相交太过亲密、频繁琐碎,反而会被疏远。朋友之间太过亲密,就没有各自私密空间,彼此一点秘密都没有了,时间久了相互之间会产生厌烦的情绪。此外,如果时常对朋友的一切大小事物都指指点点,也会影响友谊的发展,虽然说朋友之间有“责善”的义务,但对于不关乎道义的事情,朋友之间不要干预太多,与朋友相交要注意保持分寸距离,当然,我们不能对朋友太疏远,否则就会与朋友产生冷淡之情,不利于双方交往。

小结

交朋友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是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学问,正确的择友观加之正确的交友之道,对于青少年来说非常重要,思政教师要正确地引导。朋友关系亦是社会关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缩影,如果人们在与陌生交往中能保持与朋友交往的态度,即以诚相待不欺诈他人,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对犯错的人勇于指出其错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多一份信任、多一份温暖,少一份怀疑、少一份冷漠,正确的朋友观培养不仅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损友交朋友交友
交友启事
与“都”交朋友
闲谈“交友”
与『和』交朋友
最佳损友
最佳损友
交友如择居
交友之道
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决定了你这一生是什么样的人
我的海绵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