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思政视域下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对策研究*
2023-09-01李敏
李敏
(宿迁学院,江苏宿迁 223800)
人民向心力、凝聚力的强化与地方文化这一厚重思想来源密不可分,其也成为当地民众共同认可的价值延续与社会教化途径。当今社会,文化朝着开放、多元的趋势发展,尤其是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西方文化也越来越多地传入了国内。面对这样的情况,怎样使地方文化得到发扬光大成为地方社会发展进程中急需妥善处置的难题。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合理引入地方文化资源,不仅能够丰富思政教学的内容,还能积极促进地方文化进一步得到传承和创新[1]。为此,高校应该为地方文化资源引入思政课中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助力地方文化继往开来,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获得创新性成长。
一、精准思政概述
伴随大数据画像技术的进步、人工智能的全速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借此获得以精准化教育改进思政教育的重要机遇。精准思政意图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应用大数据技术,并以精准思维为导向,确保思政教育达到精准育人的目标。高校落实精准思政迎合了时代主题,反映了思政教育可持续成长的时代要求,并从理论、思维、技术等多个层面对其实现精准发展的时代机遇做了重点分析,围绕其实践领域遭遇的有关定性定量、精准思维欠缺、信息数据对接失误等多种问题进一步落实研究,以打造科学量表、培养精准思维方式、确保精准对接等着手,对高校精准思政建设的实践给予良好的解决思路,助力精准思政以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地落实,充分彰显其育人作用,使高校精准思政在时代大潮中迎来新的发展契机。高校精准四针的本质是数字化对社会进步做出的全面提升,是新时代发展中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做出的科学应对策略[2]。
二、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充实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强化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与参与度,有利于促进思政教育“接地气”,有利于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
(一)有利于充实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教学内容
尽管现行的思政教育模式伴随时代进步已然多次进行改革,仍有不少问题尚待解决。比较典型的就是教学手段简单、教学模式僵化等。我们倘若能充分将地方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紧密结合起来,必然会有效充实教学课堂[3]。实际上,地方文化有着多种存在形式,而过去的课堂教学却没有合理将这些文化资源引入课堂教学中,而如今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作用辅助教学来培养学生,使思政教育教学的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样。
(二)有利于强化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与参与度
高校的主要生源以本地居多,外来求学的学生通过日常的学习和交往、旺盛的求知欲等能在较短时间内就对自己生活学习环境的文化资源产生浓厚兴趣,进而加深了解。所以,大学生就地方文化资源有着较好的认同感。假设思政课教学时引入当地地方文化资源,一定能引发更多学生的关注,进而激发他们对思政教育的参与感,从而客观上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达成预期目标[4]。
(三)有利于促进思政教育“接地气”
思政教育需要切实落地,与实践密切互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与作用,而与实践毫无关联的理论则成为空中楼阁。和地方文化资源密切互动融合,恰是思政教育与实际联系的重要反映。这样接地气的教育更能使思政教育的目标与价值得到实现。
(四)有利于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
我国地大物博,优秀传统文化是各地不同地方文化共同组合而成。这些地方文化都从不同视角反映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各地区的差异也决定了这些地方文化间存在一定不同。我们要创新性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即是推动各地地方文化的传承,也应做好地方文化的利用工作[5]。
三、精准思政视域下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对策研究
适合的地方文化资源能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内容,而要使这些资源真正转化为教学的实际成效,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转化方法和跟进措施[6]。笔者认为,在精准思政视域下,为了更好地将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高校应该关注“精准融入”,发掘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资源;打造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寻找更契合思政课的地方优秀文化;营造地方文化氛围,从环境条件上支持地方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与当地的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实现三全育人。下面笔者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关注“精准融入”,发掘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资源
所谓精准融入,即高校思政理论课针对性地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进来。
首先,依据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梳理高校思政理论课如何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进来的教学思路。高校思政课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基本诉求,所以地方优秀文化有着重要现实价值。从融入路径看,应充分结合“家国情怀”“职业精神”“美德传承”等主题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相对应,上述主题内容原本就与地方优秀文化密切关联在一起,而使这些主题教育回到它们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中,既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诉求,更是优化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亲和力与针对性地重要方式。
其次,从大学生思政教育发展的需求出发,明确选择哪些可以融入的地方优秀文化。探讨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理论前,应明确对高校思政理论课内容的供给失真问题全面了解,做好学情调研工作,对大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获知地方优秀文化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上的应用情况,归纳梳理大学生的学习诉求,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目标紧密互动,探寻大学生的需求点、兴趣点,从基础视角选择地方优秀文化中的合理部分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中[7]。
最后,从目前教学需求与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特点与条件出发,发掘更多形式的教学资源。
(1)提炼出地方优秀文化内容,编写特色教学案例。对地方优秀文化中最具特色、最有传承意义、最有教育价值的文化精神、故事、人物、符号、形态等充分了解后进行高度提炼,归纳其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起到的作用于价值,编写三类不同主题的教学案例。
(2)把地方优秀文化导入教学体系中,产生特色教学类别。以教育部统编教材为基础,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围绕学生需求开展工作,紧密结合专业性,把地方优秀文化包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充分与教学专题联系起来,产生主题突出且凸显地方优秀文化的教学专题。
(3)把地方优秀文化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打造特色实践内容。从高校思政理论课的课程标准出发,围绕教学目标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大纲设计,尤其突出带有鲜明特色的主题项目,抑或把三类主题文化资源和已有教学项目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有效完成项目任务,还学习了地方优秀文化,自觉完成由认知到体验,再到传承文化的过渡。
(二)打造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寻找更契合思政课的地方优秀文化
高校思政教师和专业学者,应重视对地方优秀文化进一步了解与关注,对其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多方发掘,并根据本地的特色文化打造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地方政府为此可以为此设置专项研究基金或出台有关政策,对学者研究地方优秀文化的价值内容给予支持。相应的,高校设立思政研究室,邀请地方文化研究会、科研院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专家和科研骨干参与联合研究;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彼此就研究成果、应用价值深入交流与探讨,集中力量,寻找一套更契合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政教育理论,编写突出地方优秀文化的思政特色教材,促进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8]。
(三)营造地方文化氛围,从环境条件上支持地方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
1.将多种力量结合起来,创立出教育、文化、新闻媒体、旅游、文物等多部门共同参加、分工科学、职责明晰、方向明朗的地方文化研究机构。该机构力求为地方文化研究给予人才与技术支持,为此,大力做好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由此,应提倡更多专家学者参与到地方文化的研究活动中,对地方文化资源做好梳理总结,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发掘、凝练、传播与开发。
2.促进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活动,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遵循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等要求,强化建设地方文化资源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网络,为高校师生等最广泛的民众群体提供免费、优惠的公共地方文化服务,使他们的基本文化诉求获得满足,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
3.高校应打造地方文化融入的良好环境。高校应从思政课教学特征出发,为地方文化创造更为优越地校园环境,使地方文化能最大化地发挥其感染力与激励影响。
第一,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创建地方文化网络宣传的教育阵地。为做好宣传工作,应成立凸显教育性、思想性、服务性、互动性的校园地方文化网站。对网上宣传方式进行创新,遵循其传播规律,凸显主旋律的作用,发掘正能量,使网络宣传、服务、育人等作用积极发挥出来。同时,积极培养具有更高素养的各类校园新媒体文化管理者、建设者、使用者,开辟和思政课内容高度契合的优秀主题栏目,开设专门的互动板块,使师生能充分发表并共享地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建设优秀的校园新媒体文化品牌。
第二,凸显地方文化特色。在各地高校的建设过程中,都离不开地方文化的影响,各类文化景观的打造更是印证了地方文化资源宣传的需求。利用这些文化场景的宣传和影响,使其蕴含的文化价值观更好地影响学生,形成具体的物象,让他们从内心身处更深刻地感悟到文化的强大磁场,生发出庄严感、仪式感。同时,应突出地方文化的资源主题,使其和校园的各种建筑物、道路名、人文景观建筑结合起来,利用地方文化特色发挥出这些校园建筑设施的实际应用、审美及教育作用[9]。
第三,促进地方优秀文化资源走进校园。在各地高校组织多种活动,充分彰显地方文化特色,比如摄影、书画、知识竞赛等,把这些文化和思政课彼此融合起来,让思政课教学富有活力,体现更强的感染力,使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四)与当地的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实现三全育人
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中,需要全体高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和摸索,更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支持,唯有将全社会成员的正面作用和责任心调动起来,整合各类有益的社会资源,协同社会多方力量,才能进一步落实文化与思政的育人作用。一要充分调动政府的主动性,集中更多力量达到目标。地方优秀文化和高校思政课的融合必然要牵涉多方的人、财、物资源,此时政府统筹作用就凸显出来。政府能从宏观上将地方文化的专家学者集合起来,以集体的力量促进资源的整合与转化应用。同时,转化应用开展的学术研究,需要政府的强大资金支持。二是创设崇德尚文的社会环境,支持融合活动。两者的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单一的高校思政课就能快速完成,其外部的人文氛围也是必要条件。倘若城市里的每个公民都有着较高素养,能自觉在生活中宣传学习地方文化,利用先进文化来熏陶情操,行动中蕴含着道德规范。这种外在氛围也会发挥出积极促进两者融合的作用。地方优秀文化的产生、发展、健全亦反映了当地民众良好的生活修养与人文素养。地方文化则能反过来对当地民众的生活提供更多正面能量,为其带来更为充实的精神生活。伴随社会的不断进步,将地方优秀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中,最大化地发挥其育人作用,也使自身内涵体系得到充实与健全,更推动高校思政课的创新与开拓。
结语
本文中,笔者从精准思政概述入手,探讨了将地方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并对精准思政视域下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对策展开了研究。当然,思政课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具体课程量体裁衣。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才能更好地发挥地方文化资源服务思政课教学的优势和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思政课的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