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习主体性重塑的实践路径

2023-09-01张亚彬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3年8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基础教育双减

张亚彬

摘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基础教育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旨在减轻中小学生学习负担,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留白”时间。在此背景下,为形成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提高中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必须依据当前主体性缺失的具体表现及成因,采取有效实践路径,对中小学生学习主体性进行重塑。

关键词:“双减”政策;基础教育;学习主体性;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1] 202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双减”政策,基于“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旨归,对我国基础教育进行了一场重大变革。近两年来,“校外培训乱象”得到有效治理,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焦虑”得到有效缓解,学生学业负担有效减轻。为更好地发挥“双减”政策的真正作用,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必要重塑在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过程中被忽视的学生学习主体性,努力提高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一、学习主体性的丰富内涵

“主体性”(subjectivity)是哲学中一个重大的课题,探索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也由此成为了哲学理论和逻辑的基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主体性”一直被视为理性和自我意识的衍生。主体思想萌芽于“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古希腊哲学,这里着重强调事物要以人的感觉为标准。继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确立了人类精神活动的主体性地位后,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从认识论角度发展了上述观点,提出人的主体性体现为思维的能动性。马克思哲学继承了哲学史上的思想成果,并从实践论出发确立了唯物论和实践基础上的“主体性”哲学。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人的自由自觉性,即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有目的的活动,人通过实践在改造客体的时候也完成了自我改造,其本实质上就是人通过实践实现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进而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所谓学习主体性,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作为学业对象性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是学生通过作用于学业客体———知识的学习活动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自主性、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为对学习主动积极的能动性、自我控制的自主性和善于突破的创造性。

二、学习主体性缺失的具体表现及成因分析

受传统“填鸭式”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学生之中学习兴趣索然、自主自律意识不强、行动力弱化、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质量不高、学习效果不好以及创造力、创新力不够等学习主体性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具体表现为:课堂学习前没有明确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按照学习目标完成学习规划;课堂学习中缺乏主动思考,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课堂参与度低;课堂学习后,不能进行学习质量的自我评估和课外知识的拓展学习。

造成学生学习主体性薄弱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学习主体的内因与学习环境的外因,从学生主体对主体作用的认知偏差,到学校教育理念方法更新滞后,再到家庭教育的本末倒置,无一不对中小学生学习主体性塑造产生了消极影响。

第一,学生对学习主体性存在主观上的认知偏差。“认知”是一种精神活动过程,主要通过思维和经验形成对某一事物的理解。认知和行动具有一致性,正确的认知是正确的行动的前提,反之,错误的认知则是正确的行动的阻碍。如果学生在此前现实学习过程中形成了错误的主观经验,就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主体性产生认知偏差,进而阻碍学习主体性的发展。

第二,教师在教学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方面,受传统灌输教学理念影响,教师仍然没有摆脱教学主导者的身份。传统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从益处着眼,“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知識容量大;从弊端上看,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中,学生很难养成自主学习思考的行为习惯,难以突破现有知识边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理念在提升教学容量的同时也牺牲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另一方面,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多样、新颖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学习的“脚手架”,通过创设情境、诱发思考、引导结论等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为高效课堂、友善用脑和深度思维的形成搭建“脚手架”,不但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够让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拥有获得感。

第三,家庭教育功利化动机的熏陶和影响。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延伸,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家庭教育动机是驱动学生在课堂以外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良好的教育动机能促进学生良性发展,不良的教育动机只能在短期内影响学习行为,极易灌输错误的学习观和价值观,从而导致恶性循环。形成“功利化、短视化”的家庭教育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应试教育催生了以应付考试、提高成绩、题海战术为导向的家庭教育,教育主体也因此异化为应试、升学的工具和分数的奴隶;其二,对教育的单一化理解导致家庭教育把分数和升学作为第一目标,而忽视了家庭教育的功能和教育目标的多元性;其三,部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庭教育理念,无形之中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无功利化探索,导致了学生主人翁意识的缺失。

三、以“双减”为契机重塑学习主体性的路径与方案

“双减”政策推动着基础教育生态的重构。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从根本上讲就是释放学生主体活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可能;减轻校外培训负担,就是突出家庭、学校的育人主体地位,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平台。

(一)从“学习主体”向“知识主体”转化

“双减”政策不仅是克服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的重大决策,更是教育理念的大变革和教育观念的纠偏。近年来,伴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命题使学习成了学习实践的客体,而忽略学习实践的真正客体是学习背后的知识。在这一命题的作用下,仿佛学习的效果、分数的高低,甚至是学习时间的长短、学习状态的保持都成了衡量学习好坏的评价标准。将学习作为学习实践的客体,学生主要关注如何全面、准确地接受与吸收既定的明确知识。反之,将知识作为学习实践的客体,学生不仅要关注既定的明确知识,还要关注不确定性的知识。学生角色从“学习主体”向“知识主体”转化,能够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向知识的主动生产者和建构者,因而也成了学习实践的真正主体,学习主动性、学习能动性、学习创造性会大幅增加。当前,知识型社会孕育的“认知文化”(Epistemic Cultures)启示我们,学生的“知识主体”角色能有效超越已有的“学习主体”角色,对这一角色的认知能帮助学生实现从“无知”到“有知”,到“深知”,到知识“内化”,再到知识的塑造,从而走向深度认知的解放之路。

(二)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双减”政策要求更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的核心要素,课堂也成为了学习主体性重塑的最后一公里;课堂教学效果是通过教师实现的,教师是新教学技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实施者,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把握是实现“学习主体性”重塑的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主体地位的培养,可以更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实践的全过程,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各类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价值并没有降低,相反他们的任务更重了,角色更多重了,更加要求他们拥有足够的教学智慧[2]。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并不是削弱教师的职能,而是对教师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师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教学设计,包括预习、课堂教学、复习和扩展学习等教学环节,开展教学要求、教学计划、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评价的精心设计;二是要求教师对学情进行深度考察,通过更加精准的教学评价,对学生开展分类教学;三是要求教师重构师生关系,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仅仅是一个引起学生共鸣的“音叉”,是为学生提供知识盛宴的侍者,是为学生提供辅助功能的学习促进者[3]。

(三)推动家庭教育的赋权变革

“双减”的价值取向就是要将教育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推动家庭教育的赋权变革就是让学生在享受自由权力的同时也承担更多的责任。现代教育体系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属性和职能,家庭不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家长也不应成为“家庭教师”。但是,现有的家庭教育功利化现象十分显著,家庭教育仍具有“学业中心主义”导向。20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发布的《让终身学习成为现实》(Making;Lifelong;Learning;a;Reality:a;Handbook)手冊旨在树立人们终身学习的理念,让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成为应对当下时代快速变革的有效手段。因此,家庭教育观念必须要适应新的学习观念的革新,避免成为被动教育活动,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从家庭关系上看,强调家庭成员间的尊重和了解,通过平等对话来解决问题;从学习的行为上看,家庭成为学习共同体,家长的职能是分享和交流学习中的获得感和学习经验;从教育目标上看,家庭教育要以“成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孩子得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双减”政策相较于以往颁布的“减负令”,着重强调教育培养目标要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业质量标准以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双减”为契机重塑学习主体性,能够真正把教育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的学习认知更加科学、课堂教学理念和方式更加优化、家庭教育动机更加理性。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党建,2018(10).

[2] 郭永生.学生学习主体性与教师角色的动态改变[J].人民教育,2022(7).

[3] 田雨.罗杰斯会心团体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J].思想教育研究,2019(10).

见习编辑/张婷婷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基础教育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