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岸融合发展的龙台客家文化逻辑研究

2023-09-01俞如先

闽台文化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上杭台胞龙岩

俞如先

(古田干部学院/中共龙岩市委党校,福建古田 364200)

龙岩市是福建省以“龙”字命名的地级市。龙岩市管辖的的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五县(区)是历史上福建汀州府管辖的县域,是公认的客家县。得益于龙岩现辖五个客家县在客家民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龙岩当之无愧享有客家祖地的称号。历史以来,龙岩与台湾两地间(以下简称“龙台”)基于地缘近便,客家文化互动交流生生不息,并在血缘的基础上,形成了龙台客家多方面融合发展的现象。笔者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龙台客家融合发展及背后的文化逻辑进行探讨,以求教方家。

一、龙台客家文化生生不息的互动交流

龙台客家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明末清初爱国名将刘国轩把龙岩原乡的武术文化带往台湾的同时,还带去了汀州妈祖信俗等,“明末清初,刘国轩回汀招募乡亲入台征战和屯垦开发,并带去了汀州天后宫妈祖神像,汀州妈祖成为开台妈祖之一”[1]。刘国轩的部将还带去了汀州地母信俗。[2]刘国轩推动的文化播植开启了龙台客家文化交流之先河。

龙台客家文化交流经历了自明末、清初至今几百年的绵长发展历程。

其间,由于中国内战延续和外部势力干涉,海峡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峙的特殊状态(1949~1987),龙台客家文化交流一度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影响,曾出现过短期暂停的现象,但很快就又重新建立一种特殊的交往、联系方式。如上杭茶地籍台胞在1960 年前后逐渐恢复联系,不少人思想心切,打破重重封锁,克服诸多困难,跨越万水千山,绕道第三国家或地区,千辛万苦回到故乡茶地探亲访友。[3]此后,陆续有客籍台胞回到龙岩家乡。如长汀籍旅美台胞王业键博士于1979 年8月,以美国专家的身份回到北京,后来回到长汀县及家乡濯田镇。[4]1982 年,两岸尚未实现关系正常化,永定区张仪昌就通过办团队旅游手续的方式,辗转回到祖国大陆,回来祭祖。[5]

1987年,台湾当局迫于人民压力,实行有限制的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得益于大陆各级政府政策的有力,龙台间客家根亲交流、神缘交流、教育文艺交流持续活跃。在累积互信和交流经验的基础上,于2012年前后,龙台两地的客家文化交流出现了深化和发展的良好势头。两地客家积极互动、呼应,创新了异彩纷呈的客家文化交流形式。上杭县客家族谱博物馆于2009年、2010年、2015年三次赴台,开展客家族谱展陈和交流,展出各个时期有代表性族谱400多部,还创新开展了歌剧交流、客家太极拳交流、龙舟文化的交流、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方面、两岸成年礼交流等形式。形式多样的龙台客家文化交流邀请对象也不再局限于客籍同胞,扩大了影响,进一步丰富了台湾与龙岩市客家文化交流的内涵。而且龙台两地还在制度化、品牌化的方向不断探索拓展。制度化方面。2010 年3 月22 日,在永定区金砂镇,福建省永定县金谷寺、台湾彰化市定光佛庙缔结了友好关系协议书。[6]2015 年7 月26 日,台中市台湾陈氏太极拳发展协会理事长林丽云与上杭县太极拳协会会长李雪红签订《结对交流合作协定》,成立“闽台客家太极拳交流会”。[7]此外,还形成了龙岩的对台客家文化交流系列品牌,诸如长汀的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汀江大典、连城的海峡客家风情节、上杭的客家族谱赴台展陈、武平的海峡两岸定光佛文化旅游节、永定的大型原生态客家风情歌舞集“土楼神韵”等。

但龙台两地客家文化交流并没有踏上坦途,时至今日又遭遇人所共知的台湾岛内政治氛围的影响,使许多原属正常的文化交流受到限制。如上杭县客家族谱博物馆2018年准备再次赴台开展交流活动,而且作为接待方的苗栗方面也已经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但最终还是未能获批成行。[8]上杭太极拳协会与台中太极拳协会2018 年以来交往明显不尽顺畅。[9]龙台客家民间宗亲交流也埋上阴影。2019 年开始,永定下洋镇思贤村的吴氏族人与台湾的吴氏乡亲也少有联系。[10]上杭稔田李氏大宗祠,2018 年开始前来寻根谒祖的台湾火德公裔孙也明显少了。[11]但青山遮不住,毕竟回家来。2019年以来,陆续还有一些客籍台胞回龙岩原乡莅临各种文化交流活动。2019年,台湾彰化县定光佛庙主事黄逸政一行前来上杭交流。[12]2019年9月2日,台湾云林县仑背奉天宫主任委员李明恭率领进香团成员750人,前来永定区洪坑天后宫参香联谊。[13]2019 年11 月,第七届海峡两岸定光佛文化节在福建省武平县岩前镇均庆院举行,台湾中华海峡两岸客家文经交流协会荣誉理事长饶颖奇莅临佛缘盛会,与祖籍地乡亲一见面,就表达了“回家的感觉真好”的思乡之情。许多在大陆投资经商的客籍台商也踊跃参加客家文化交流活动。2021年4月,长期驻广东东莞的台商范发旺一行56人组团赴湄洲岛朝拜妈祖,应团同行中1 位赖姓祖籍永定台胞(在台第三代)的邀请,一起前来永定区拜谒湖坑天后宫妈祖。[14]2022 年8 月9 日,在长汀县汀州天后宫举办了“两岸妈祖福佑中华”海峡两岸(长汀)妈祖文化研讨会。在长汀投资创办福建台清休闲农业有限公司台湾彰化客家人张元豪,也作为台湾彰化汀州妈信众的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针对世纪疫情的影响问题,龙台客家乡亲积极利用新技术手段,创造客家文化交流的新形式,把疫情对两地客家文化交流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2020年11月14日上杭县太极拳协会和台湾陈氏太极拳总会共同承办,与东南网合作,分别在龙岩市上杭县和台中市,成功举办了“海峡情•太极缘——2020 年上杭•台中客家太极文化交流会”。此次交流会首次以云互动网络直播的形式进行,实时观看人数突破50万人次,三天内观看人次逾70万日次,得到两岸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网友们的热情点赞,特别是深受广大青年的关注。[15]此后,云直播形式得到普遍运用。2022年7月14日,以“说客家话,道桑梓情”为主题的第四届海峡两岸青少年客家话演讲比赛,在福建龙岩和台湾苗栗成功举办,该赛事也以云互动网络直播的形式进行。龙台客家宗亲根亲交流则主要以简便的网络连线方式进行。2022 年4 月17 日,台湾涉客家社团——丘(邱)氏宗亲总会借用永靖宗祠(邱氏宗祠),举办遥祭远祖姜太公庆典活动暨第十二届第一次会员大会。上杭丘氏三五郎公裔孙邱明调总会长、邱英政、荣誉总会长邱明培等出席。远在上杭的丘氏宗亲可以通过网络连线方式同步收看,共同感受活动的庄严。连城与台湾的沈氏宗亲还把运用网络连线方式运用于宗亲间互致节日问候。如2022 年端午节来临之际的6 月2日,连城县沈氏宗亲理事会顾问沈君旺,就与台湾台北的沈凤云宗亲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互相问候、互相祝福。[16]

可见,客家文化交流是人民源于天性的情感需求,是人民自己的事业,并且总是要冲破各种障碍和阻力,是生生不息的。

二、龙台客家融合发展的生动多样景象

历史以来,龙台客家人以血缘、业缘和神缘为纽带,在物质和精神等多方面融合。

(一)血缘的融合

两岸客家血脉相连。原乡人的血必然流返原乡[17]。伴随着血缘的流动、亲情的涌动,两岸间形成了体现龙台客家血缘融汇一体的根亲现象和载体。

1.根亲现象

许多台湾客家乡亲认同龙岩原乡的辈分,为孩子取一样辈分排序的名字。如永定下洋翁坑美自然村台胞张庆茂、谢新娇夫妇按照家乡的辈分,为儿子安名以材、以强、以平,3个孩子名字嵌入“以”字辈。上杭籍台胞钟洪音为在台5个孩子按上杭家乡字辈安名,取名盛蕃、满蕃、道蕃、东蕃、淳蕃[18]。同为上杭籍台胞何尚文1948年赴台,为自己在台出生的子女接上家乡中都何氏的字辈:男的是“兴”字辈,取名屏兴、东兴;女的是“英”字辈,取名梅英、兰英[19]。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共同的字辈符号彰显了两岸客家密不可分的根亲关系。

2.根亲载体

作为先祖神灵栖所的宗祠(或称为祠堂)是龙台客家最具标志性的崇祀建筑,承载龙台两地客家同宗共祖的血缘相亲关系衍生的共祀现象。清代就有通过出资方式享有或主张祀权的现象。如清代下洋吴氏潭广公派下第九世丁应公(瑞迪)从父迁台。丁应公曾于清乾隆年间回乡祭祖。返台后,丁应公寄资委托房亲集乾公代为祭扫,所余银钱投资生息,用股息祭扫其一脉先人及吴氏大宗祠先祖等。“瑞迪兄弟寄资颇多,除用外,仍剩币壹千七百文,即代为大宗祠祭会一股。其一脉先人得以配享。丁未、戊申两岁饥荒,迪季份得分谷息每年清明节为之扫坟、合祭大宗祠。”[20]丁应公通过出资方式主张祀权,当然这一祀权也还可继承,不可剥夺。如迁居永定湖坑的李火德裔孙捐资参与了清道光年间上杭稔田李氏大宗祠的建设,“永定县湖坑中配71名,共边银四百二十六员”[21],享有李氏大宗祠的祀权。

自清至今这种共祀载体遍及龙台两地。上杭城区的丘氏总祠是海峡两岸丘三五郎公裔孙的共祀圣地。该宗祠正厅除供奉河南郡宋丘太始祖三五郎公妣李、陈孺人之神位之神龛,还分别放入台湾考逢甲公和妣廖、吕孺人之神位,渡台三五郎公廿世考道芳公、妣叶孺人等的神位,两岸的诸多先祖于此集中供奉。小小神龛成为血缘融合的平台。台湾李氏、张氏的祠堂里奉祀火德公、化孙公神位[22]。伴随两岸亲情交流的不断深入,龙台根亲载体的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如永定湖坑六联村的鲁国堂也是两岸曾氏万八郎公一脉共有的祭祀平台,清代就有许多六联村曾氏族人辗转经南靖跨海渡台。2020年,鲁国堂重建落成。南靖衍台湾宜兰(该支曾氏族人迁自永定湖坑六联村)台胞在发来的贺信中指出,“(宗祠)它是联系我们宗族血缘的纽带,是各地裔孙寻根谒祖的平台”。

坟墓(含祖墓)是闽台客家标志性的崇祀设施之一,龙台客家共祀的坟墓数不胜数。上杭籍台胞邓树生、丘启秀夫妇去世后于台北墓园所置坟地的墓碑上刻“福建上杭”四个大字[23],也意味着邓树生、丘启秀在两岸的乡亲拥有共祀的权益。许多客籍台胞则通过捐资重修或共建龙岩先人墓地的方式,直接明了地表明同样享有祭祀权。如1993 年,武平籍台湾台中何氏宗亲会寻根谒祖回到武平岩前宁洋村,捐资十几万元人民币,重修何大郎墓基及何仙姑纪念亭[24]。

龙台两地众多客家乡亲共修、共有、共祀的崇祀建筑和设施作为有形载体,直观体现了两岸血缘的整体连接与融合。

(二)业缘的融合

1.经营性产业

第一,因历史原因产生产权共有现象。如永定籍台胞熊宝炎原在家乡湖雷娶孔淑雅为妻,生三子,分别为镜澜、超澜、台澜(1946年曾携妻前往台湾,生下台澜)。1949年,熊宝炎跟随胡琏兵团部队撤至台湾。熊宝炎在台又再娶梅县人钟女士为妻,再生养三子一女,分别为屏澜、东澜、晴澜、晖澜。为了生计,熊宝炎在屏东购置土地种植水果。之后,因果园附近开发,土地升值获利不菲。熊宝炎于是投资买了十几间店铺,全部出租。1994 年,熊镜澜曾赴台看望父亲。如永定家里要钱急用,台湾的亲人都会及时寄钱回来,支持家里。熊宝炎还支持在台湾的3个孩子大量资金用于投资实业。其中,熊晴澜在广东中山市投资创办了塑料厂。关于父亲的在台财产,熊镜澜曾经提出过主张,认为台湾的店铺他也是有份的。但父亲去世后,就没有再提。[25]熊镜澜所表达的“有份”,实质是血缘原因合法享有其生父在台经营性产业一定比例的继承权。这是由于历史的因素产生了两岸亲人情理上、法理上共有产业的现象。当然,就如情感不能分割一样,因复杂历史产生的共有现象不能也不易分割。

第二,因台胞出于亲情资助龙岩客家乡亲而衍生业缘现象。如自20世纪80年代两岸恢复交流后,上杭籍台胞刘炎乡作为出资方无偿资助2.5万美元,在上杭县白砂镇集镇兴建2幢3层楼店铺。由(刘炎乡)先父名下族人永续经营(作为经营管理方),明确租金收入供亲友济助及救急之用(部分用于中学发放奖学金)[26]。连城朋口文坊村台胞项际科于新中国成立前夕赴台,赴台前留下大儿子项运玖在家。自1990 年开始项际科多次返乡探亲,直至1998 年在台去世,其间,他接济文坊家中在319国道边建商住一体的房子[27]。

2.非经营性产业

这里的非经营性产业主要指自用居住的不动产,这一情形清代有之。如永定下洋中川富字楼由台湾彰化县学官胡旃乡于清雍正年间(1735)出资建造并保存至今。胡旃乡任职台湾时,“便动员他的部分子孙及中川乡亲到台湾定居立业。至今,在台湾定居的,仍有许多胡旃乡的后裔”[28]。按理富字楼胡旃乡在台后裔也享有一定的继承权。20 世纪80、90 年代至21 世纪初也存在这一情形,而且不胜枚举。如永定籍台胞张仪昌在培丰的儿子张作初的配合下,经批准购置培丰孔夫村原团结生产队仓库及仓库土地,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自建新房,用于自己回乡居住[29]。就情理而言,张仪昌在台湾的儿子张顺彩享有部分的继承权。上杭籍台胞刘碧联于1996 年5 月15 日,与城关卢钦姮女士办理了再婚登记手续,定居上杭县城。后来又在东门和平路买下一幢房子[30]。

3.社会事业

1987年,两岸恢复交流后,客籍台胞纷纷回到龙岩探亲祭祖,并出于爱国爱乡之情,热心捐资兴建、参建各种各样的公益基础设施。

龙岩籍客家台胞对捐助教育公益事业乐此不疲,这方面的事例不可胜数。如总部位于台湾的顶新国际集团创办者魏氏四兄弟祖籍永定。至2016年,顶新集团为古竹乡公益事业累计捐资850 万元。先后捐建了古竹中学顶新教工楼、古竹中学顶新学生宿舍、古竹中学学生食堂、顶新运动场,以及古竹中心小学的教工楼、宿舍楼等[31]。2003 年,长汀籍台胞苏龙淳捐款41.7万元人民币兴建河田中心小学教学楼[32]。

龙岩籍客家台胞还热心于其他公益事业。以上杭籍台胞为例,在景观设施方面,上杭籍台胞先后捐建了上杭城区的“思源阁”,上杭西门的“罗星塔”,北门外“七峰塔”和东门的“紫金公园”等[33]。在桥梁方面,刘炎乡为家乡白砂捐建“百龄桥”[34]。郭其明捐资11.7 万,在家乡湖洋镇佛岭村建造钢筋水泥大桥——礼明桥[35]。在道路方面,邓启书为家乡仙村村道铺设水泥路捐资600美元[36];台胞黄裕荣捐资铺设稔田化厚村全村水泥路面[37]。

以上社会公益基础设施的主体由龙岩籍客家台胞全资或部分捐资兴建,台胞享有冠名权,所需土地由家乡政府提供,实质也是一种因乡情衍生且由多种要素融合的业缘关系。

(三)神缘的融合

龙岩台两地的许多客家庙宇具有神缘一体的祖庭与分庙的关系。如武平岩前狮岩均庆寺于清乾隆年间重修,当时除了在武平境内募缘外,还“外募十方,远及台湾”[38]。该寺为建造佛楼、重装佛菩萨向台湾信众募捐。总计约960 名台湾信男善女为助建仙佛楼捐献银两。通过捐献,龙台两地建立了一种神缘一体的关系。两岸恢复交流后,还通过分香供奉的形式进一步加强了均庆寺与台湾分庙——淡水鄞山寺等彼此一体的关系,“每隔3 年的农历正月初三日,派信徒回到武平县岩前狮岩,在定光古佛的佛像前包装香灰回台湾,由众信徒夹道欢迎,安放在台湾的定光佛像前供奉”[39]。客籍台胞还以对龙岩家乡庙宇捐资的方式享有祭祀权。连城朋口镇马埔村珨瑚庙据传供奉王审知,是远近闻名的古庙。台胞参与了捐资修缮家乡的这一古庙,“还是两岸乡亲共同集资的大项目。”[40]

三、龙台融合发展的客家文化原因分析

历史以来,龙台客家在血缘、业缘和神缘方面全面、深度的融合,归根结底是因为同根同源同血脉的文化情感,具有多方面的客家文化依据,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势必要向前发展的。

(一)具有共同的念祖重孝的情怀

中华民族具有重生保本、崇宗敬祖、讲求孝道的精神特质。客家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客家人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传统,念祖敬祖,不忘由来。念祖是客家人的传统美德[41]。念祖、感怀祖先也包括对故乡祖地的热爱和认同。“在他们的信众都有一种强烈的祖宗崇拜意识和对祖地的认同感。”[42]客家人念祖爱乡,孜孜践行。如永定籍台胞胡均发爱国爱乡,中华民族“水源木本”“敬祖追宗”的传统伦理思想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里,并无时无刻自然而然表现在行动中[43]。1990 年至今,几十批的台湾李火德公后裔分别从桃园、苗栗、中坜、宜兰、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彰化、南投、金门,打着“陇西李氏”的小旗,回到祖地上杭李氏大宗祠寻根谒祖。[44]

客家人念祖敦宗往往以具体的仪式载体加以表达和强化。如俞氏开基并世居长汀三洲集镇的上东门,传至十九世济太公时,济太公夫妇决定择他地居住,并请历代上祖香火安奉。“夫妇思想三洲住十余世,未见兴发,此处恐非俞姓乐土,有独立崛起一方择地迁居(之意)。于别伯叔兄弟,自请历代香火移居邱坊(现三洲集镇的汀江对岸)徐屋大坪内。”[45]这种通过具体仪式载体在心灵深处植入人之常情的情感纽带,客观上又把散居各地的乡亲连为一体。客家人的念祖敦宗为讲求孝行提供了丰富的义理滋养,使得客家人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视尽孝行孝为人生之大意义之事。客家人崇祖敬爱并孝老。[46]如上杭籍台胞袁国光于1988年4月回到阔别四十余年的家乡上杭县蛟洋镇,得知年老孤寡无依的生母,寿终之日饥饿于谷仓,骸骨也早已长埋故土,发出了“为人子女不知孝道,而望子成龙成凤也白费心,人活在世上有何意义呢”的感叹[47]。客家人视不孝为罪过,要受到良心的谴责和拷问。也因此当上杭籍台胞谢继芳1988 年1 月返乡见到母亲时,谢继芳即跪在母亲的面前,掉下了热泪,言道“请恕儿子不孝之罪”[48]。1988年5月5日,上杭籍台胞伍从容一行返乡探亲,有感赋诗:

束装归去五人行,鞭炮欢声扫径行。父母坟前难谢罪,伤心垂泪到天明。[49]

恰是强烈的念祖重孝情结及客观原因产生的负疚感,使广大客籍台胞万分思乡想家,纵使路迢水长也在所不辞。如2009年5月,已届84岁高龄的上杭籍台胞郭坤祥先生第12次返乡,一路备尝艰辛。当被问及何故执着回乡之旅时,郭坤祥意味深长地答道:“想家啊!”[50]有的即便返乡期间因骨肉亲情的猜忌、误解和不睦而不快和郁闷,但还是一次次毅然决然选择回乡。如上杭籍台胞周德光就曾经历一次次的郁闷和纠结。“第17 次探亲返乡1998 年2 月6 日至19日,从第二次返乡因为骨肉亲情不睦就不想返乡,但现在17次,还在返乡,这是什么心态,我自己也不知道。爱妻还常说,难得兄弟姐妹都还健在,而且健康也不错,每次见一面总比没见面好。”[51]因为思乡念家,周老一次次选择回到上杭故里,周老返乡总共达37次之多。

(二)具有共襄美好的信念

中华民族有追求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望,客家人也传承了中华民族大同世界的价值理念。如龙岩永定的《江氏祖训》载道:“讲信修睦,大同之基。”[52]台湾客家人简吉在开展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就曾以“大同”为思想旗帜进行宣传、发动,于1927 年6 月写就《大同团结而奋斗!》的檄文,号召广大同胞起来斗争[53]。台湾与大陆宗亲是命运与共的整体。2006年9月,回上杭参访的台湾丘逢甲侄孙女、著名作家丘女士提出,“台湾与大陆的宗亲是一体的”[54]。客家人根深蒂固的大同追求和命运与共的客观现实,进一步强化了共襄美好、守望相助的价值追求。如1995年祖居上杭的台胞丘仕燃认为,“上杭是我们的祖居地,台湾数十万三五郎公裔孙,都知道自己的根在上杭,衷心希望自己的父老叔侄能幸福安康,希望上杭建设得更加繁荣美好”[55]。另一祖居上杭的台胞丘正吉也表示,“我已六十多岁了,有生之年,对祖居地的公益事业要继续投入,决不后悔”[56]。许多客籍台胞执着共襄美好的信念。上杭籍台胞黄裕荣也由此告诫自己,“取之于社会,应该回馈社会,所以凡故乡公益事业,均领先慷慨解囊”[57]。长汀籍台胞董以有表示,只要他在台湾的公司有盈利,他总要用一部分来回馈家乡[58]。长汀籍台胞吴初开也承诺说:“我在台湾退伍后开了一间小杂货店,店里有了盈利,我就会回来的。”[59]恰是血缘亲情和共襄美好的信念驱使,广大台胞争先恐后捐助家乡发展。如上杭籍台胞刘碧联离家多年,亲见家乡变化,报恩心切,欲在退休之年有点建树,敛节开支捐资家乡公益[60]。有的甚至倾其所有。如上杭籍台胞郭其明为了资助家乡,“把在台湾银行里的积蓄,全部取出来”[61]。

(三)具有共同的中华民族认同

海峡两岸同属中华民族,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共同享用中华文化的成果。祖居上杭的台胞丘正吉就认为,“台湾人就是中国人,台湾同胞与大陆同胞一脉相承”[62]。2000 年11 月20日,上杭县举行姜太公旅游中心第一期工程竣工仪式。台胞丘正吉邀请台胞许某、丘某等人前来参加竣工仪式。其间,许某在发表致辞讲话中,认同自己是姜太公后裔,是中华炎黄子孙,表示要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发展而努力[63]。在台湾生根发芽的龙岩客家人虽然拥有了台胞的身份,但与龙岩乡亲血脉相连,仍然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认同中华民族。如武平籍台胞钟福天1991 年12 月为武平县政协题写“政通人和齐颂祖国,协力同心共兴中华”的对联[64]。2017 年6月,永定区乡镇交流团一行8 人赴台交流考察。永定籍台湾著名乡贤吴先生亲切接见了交流团成员。吴先生表示:“祖先是不能选择的,两岸人民都是中华民族。”[65]恰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使得广大客籍台胞对待龙岩祖地的原生态文化极为亲近和虔诚。1991年,台湾淡水鄞山寺住持胡俊彦率定光佛寻根访祖团一行35人找到武平岩前狮岩,在定光佛佛像前行三跪九叩大礼。胡俊彦一行用虔诚的心,盥洗的手包装定光佛像前燃尽的香灰,带回台湾。尔后,在厦门找到雕刻佛像高手,按照狮岩照片上定光佛像,花巨资雕刻一尊比狮岩供奉的佛像大得多的定光佛坐像。1992 年7 月30 日,胡俊彦带领16 名信众先到厦门包好定光佛像,然后一路护送到武平岩前狮岩。当天,举行了隆重的定光佛坐像安放仪式[66]。

注释:

[1]汀州客家联谊会编:《汀州客家博物馆陈列导读》,第178页。2017年7月24日,由时任长汀县汀州易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刘家富提供。

[2]2022年6月1日,在长汀县政协会议室对刘燕平的访谈调查。刘燕平,长汀县汀州地母庙负责人。

[3][18][19][23][26][30][33][34][35][36][37][47][48][49][50][54][55][56][57][60][61][62][63]李维广主编:《上杭人在台湾》,《上杭文史资料》(第34 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 年,第287 页,第24 页,第322 页,第201 页,第120~121页,第221页,第56页,第210页,第333页,第246页,第325页,第122页,第324页,第88页,第75页,第344页,第356页,第360页,第325页,第22页,第333页,第360页,第392页。

[4]曹培基主编:《王业键诗书》之《编后语》,2016年5月。

[5][29]2016年12月10日,在永定区培丰镇孔夫村对张德光的访谈调查。张德光,台胞张仪昌孙子。

[6]刘大可:《闽台定光古佛信仰的当代价值及其现实运用》,《闽台关系研究》2015年第1期。

[7]《结对签约——客家太极交流实现常态化》,《客家太极》第4期(特刊),2016年,第4页。

[8]2022年3月2日,在上杭县客家族谱博物馆对丘甫田的访谈调查。丘甫田,上杭县客家族谱博物馆馆长。

[9][12][15]2022年3月2日上午,在上杭县委港澳台侨办对郑志宾的访谈调查。郑志宾,上杭县港澳台办主任。

[10]2022年2月28日,在福建省永定区下洋镇思贤村对吴宜滨的访谈调查。吴宜滨,思贤村党支部书记,系吴奕翰孙子。

[11]2022年3月1日,在上杭县稔田镇李氏大宗祠管委会对李世盛的访谈调查。李世盛,李氏大宗祠管委会副会长。

[13][14][31][65]2022年2月28日,在永定区台港澳办对沈美彬的访谈调查。沈美彬,永定区港澳台办主任。

[16]2022年6月4日,以电话形式在龙岩家中对连城县沈君旺的访谈调查。沈君旺,连城县沈氏宗亲理事会顾问。

[17][29]福建省上杭县客家联谊会编:《圣地瓦子街》,《上杭客家》(第21辑),2020年,第49页,第29页。

[20]永定下洋思贤《吴氏族谱》(清末、民初手抄本)之《世系》,中共永定区委党校江宇贤于2015年10月提供电子版。

[21](福建上杭)《李氏淳叙堂族谱》,清道光十六年石印本,第31页。

[22]福建省上杭县客家联谊会编:《圣地瓦子街》,《上杭客家》第21辑,2020年。

[24][39][41][43][58][59][64][66]林仁芳:《闽台客家情》,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45页,第120页,第248页,第248页,第213页,第214页,第252页,第120页。

[25]2016年1月21日,在永定区湖雷上北村对熊镜澜的访谈调查。熊镜澜,湖雷上北村村民。

[27]2022年5月31日,在连城县朋口镇文坊村项纪纯家中的访谈调查。项纪纯,朋口镇文坊村村民,系项运玖儿子。

[28]新加坡永定会馆:《永定会刊》,2002年,第16页。

[32]长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长汀县志(1988—2003)》,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39页。

[38]政协武平县文史资料工作组编:《武平文史资料》(第8辑),1987年,第64页。

[40]政协连城县委员会文史与学习宣传委员会编:《连城文史资料》(第38辑),2011年,第128页。

[42][44]李人旺:《李火德裔孙迁台世系考》,《客家》2022年第3期。

[45]长汀县三洲乡丘坊村清末手抄本《俞氏族谱》之《世系》。该族谱于2009年3月19日由该村俞广东提供。

[46]政协连城县委员会文史与学习宣传委员会编:《连城文史资料》(第38辑),2011年,第335~336页。

[51]周德光著:《回首从前:从戎装到白袍》,台北:台湾松慧有限公司,2009年,第311页。

[52]中共永定区委宣传部编:《永定乡规民约选编》,2015年,第62页。

[53]张君豪:《漫漫牛车路——简吉与台湾农民组合运动》,台北:《历史月刊》2004年第5期(总第196期)。

猜你喜欢

上杭台胞龙岩
新时期单元控规动态维护探索实践——以龙岩主城区为例
永武高速上杭段视频系统高清改造方案探讨
台胞宋志平的“田园梦”
人大代表薛玉凤 平潭的美,台胞出了力
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携手打造女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诗意中华 溢彩杭川 2018《中华诗词》上杭紫金·金秋笔会启事
2018《中华诗词》上杭紫金·金秋笔会在福建上杭举行
童迷黑白秀
龙岩:“三色”发力 崛起提速
上杭 上杭县创新财政投入机制促进贫困村如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