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有效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2023-09-01刘根法

国际人才交流 2023年5期
关键词:立场体系

文/刘根法

(作者单位:中国浦东干部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这是继党的十九大之后,在党代会报告中再次对国际传播能力进行的新表述。

新华社副社长袁炳忠曾指出:“我们结束了挨打的时代和挨饿的时代,但是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与我国的综合国力不相适应,我们有理说不出,说出传不出,在国际舆论中还没有足够的话语权,我们还没有结束挨骂的时代。”因此,我们要知己知彼,发现问题;深刻认识和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一方面,要准确认识和把握国际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时期,我们抓住机遇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立场不稳、信心不足、文化标识不清、话语体系不完善、国际交往能力不强、系统观念不够深刻和世界胸怀不够宽广等主要问题。

一是杜绝立场不稳问题。立场决定了一个人站在谁的一边、为谁讲话、讲什么话的关键问题。周恩来总理曾经为外交人员提出十六字方针,要求“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做外交工作要从根本上确立对世界的看法。这既是一个世界观问题,又是一个根本立场问题。不难看出,尽管国际传播是公共外交的一种手段,方法可以灵活,形式可以多样,但人民立场必须坚定。

二是警惕信心不足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一些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不足。如果对中国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信心不足,在国际传播中就没有底气;在文化传播方面缺乏鲜明的中华文化标识,造成文化价值宣介不够。许多外国高级官员在谈及对中国最深刻的印象时,往往提到有形的熊猫和长城,很少人对中国倡导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这一全人类共同价值形成系统认知。要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就需提炼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华文化标识。

三是重视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不完善问题。近十年,中国国际话语权快速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发展倡议”等深入人心,《流浪地球》也引发了世人对居住星球前途的思考,但还有一些不足。如,虽然讲中国故事的平台不少,但讲出来的故事还不够生动、缺乏感染力。目前无法形成与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究其主因,是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不完善。例如,西方人善于运用传播技巧用文艺讲政治,《泰坦尼克号》一部电影就创造了一个所谓的“人道主义高地”,可见其叙事体系之独特优势。

四是提升中外结合、务实管用水平问题。笔者曾撰文论述国际培训能力的五大要素:政治上要正确,学术上要严谨,态度上要谦和,内容上要务实,方法上要灵活。比如,内容上要务实:要针对情况,量身定做,一国一策,一团一案;要以我为主,兼顾对方;照顾需求,引领需求。传播时要增加双向互动交流,因为只有多问才能解决“心病”。但是,“现在,我们讲中国故事的时候,一个最大的问题在于容易陷入‘自说自话’的怪圈里”。

五是加强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常态问题。只有用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才能把握国际传播发展规律。比如,“我们对一些重要的发明宣传不够,使得人们在有些问题上认识不到位。比如说到火药,有人认为不就是放鞭炮嘛。但是,火药的意义绝不止于此,正是由于中国火炮的西传,世界进入火器时代,欧洲才进入近代,市民阶层才能够登上政治舞台”。目前,能把中国故事讲好、讲深、讲透、讲到位的人才依然缺乏,高水平的既懂专业、又懂外语和国际交往技巧的传播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六是解决着力长远、放眼世界格局问题。胸怀天下就要开明睿智,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传播要有同理心,不能随意说不负责任的话,在他国自然灾害或人为灾难面前尤其如此。例如,有人抱怨我国对土耳其地震的国际援助,这是不合适的,因为胸怀天下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需要。

另一方面,要运用好“六个必须坚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面对效能提升问题,我们要善于运用好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重点做到“六个必须坚持”,即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和胸怀天下。

一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如今国际社会上各种政治党派林立,也有所谓类似为人民性质的。但是,“人民至上”对世界上许多政党来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阿根廷驻华大使牛望道曾经讲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歌词道出中国能取得前所未有成就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既然做得好,更要对外说得好,其中的人民立场就是第一条。

二是必须坚持自信自立。首先,我们自己要充满信心。如要让外国人相信,自己要坚定“四个自信”。既不能自卑,照抄照搬、食洋不化;更不能自负,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为此,必须加强学习,认知国情,掌握国策。比如文化自信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我们应尝试提取一些中华文化标识,例如:以人为本,人民中心;民主参与,协商共治;义利相兼,以义为先;开放包容,和谐共生;求同存异,和平友善;平等尊重,合作共赢,这些都应当是我们坚持和传播的重要价值。

三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西方将自己的所谓的民主理论制度体系强加于人,邀请智库专家、媒体、文艺部门编制一套完整的文化标识和叙事体系,再将这些“西方故事”不厌其烦地传播出去,最后达到让人“口服心服”的目的。国际传播话语为王,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创新迫在眉睫。我们要在上述“两个体系”创新上下功夫,实现“三个进入”:让改革开放素材进入国际传播体系,让改革开放实践者进入国际传播队伍,让改革开放大现场进入国际传播大讲堂。这样,就不但讲了,还能讲得好,让外国人听得进、听得懂,入脑入心。因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唯有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方能民心相通、政策连通。

四是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首先,要培养问题意识,提出问题。牛顿就是一个例子:“牛顿的问题意识的确强烈。在此之前,苹果悄无声息地不知坠落了多少年,没有任何人将其看作是问题。唯有牛顿把它当作问题,物理学上最伟大的发现——人类第一次找到宇宙和谐运行的规则——由此开始。”因此,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研究问题的方法,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养成对问题的敏锐观察力。其次,要善于解剖麻雀,分析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主要矛盾。中央强调国际传播效能,核心问题是国际传播能力。再次,要精准靶向定位,解决问题。需要针对国际传播中能力不足的问题,庖丁解牛、寻求办法。如能力建设至少涵盖站稳政治立场、知晓对方文化礼仪、掌握跨语言沟通技巧和跨文化交流技能、夯实国际思维的基础,以及提升国际交往能力等。

五是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系统观念有助于牢固树立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从而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中国人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应对复杂问题,认为一个问题的解决可能诱发新的其他问题的产生,因此一定要在治标的同时,还要治本。例如,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重大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重点突破,全面实施。

六是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树立国际视野,才能解决国际传播中面临的共同问题。非洲某国副议长曾讲,西方媒体对非洲报道几乎都是负面的,中国和非洲应该在媒体传播、文化交流方面成立联合机构,增加人员往来。具有宽阔胸襟,才能在国际传播实践中做到双向交流,主动吸收他国的优秀文明成果。

总之,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活学活用“六个必须坚持”,聚焦国际传播的体系完善、能力强化和队伍建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我们就一定能够加快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传播效能,充分向世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猜你喜欢

立场体系
科幻电影“俗套”中暗含的立场与前提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武术研究的立场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扬 善
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体系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