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旅行怎么发“朋友圈”?

2023-08-31周丁力

党员文摘 2023年15期
关键词:湖心亭朋友圈景象

周丁力

很多出门旅行的人都热衷在朋友圈晒自己的旅行经历,但是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古人怎么把旅行经历分享给朋友呢?既然不能拍照,古人最普遍的方式就是用文字记录,形成了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的各种游记。

中国古代文化人笔下的游记,着笔于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呈现的是附着于景物中的心灵感动与省悟,不仅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还具有很高的“心灵滋养指数”。

游记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摹与记录,更是一种精神之旅的记录,比之于摄影图片,游记与心灵的契合度更高,与情感的触动更深。

静景活写,文字中的美景是心灵之景的呈现

宋代苏轼游赤壁时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写景状物不仅历历在目,还包含优美的想象和微妙的心理活动,其中“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景象描写为历代文人雅士所称道。这是月亮在斗星与牛星之间徘徊的景象,来自自然又超越自然,是经过想象的发酵而出现的美妙景象。这景象细细揣摩过去,仿佛有,又仿佛没有,令人有迷离之感。这奇特之景,只有文字功夫高超的大家,方能描摹出;从欣赏者的角度来看,大约只有通过对文字写景的细细品味,充分发挥想象,方能领略到。这种效果是任何照相机都无法呈现的。

精细加工,文字中的美景是巧妙的组合

在好的文字中,景物的组合比之镜头摄影受到的限制更少。好的文字游记,往往取景于自然,然后通过作者内心酝酿、巧妙加工,在对自然的超越后回归自然。因而,其所描绘之景,常常更灵活、更生动、更逼真。唐代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道:“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因潭水极其清澈透明,一百来条小鱼好像悬在空气中,阳光照射下来,还将它们的身影投影在潭底,它们不动都不动,一动全都动。这景象的描写绝非完全写实,也非完全虚构,而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组合,妙趣横生。

文字中“散点透视”的笔法,是多视角之景的汇集

一般说来,在一个镜头所取之景中,无论是从摄取者的角度看,还是从观赏者的角度看,都只有一个视角。而明代张岱在其游记《湖心亭看雪》中,写景状物采取的就是国画中“散点透视”的笔法,用多视角表现景物的方法描绘景象,并将其巧妙地组装起来,形成多视点呈现的独特视觉感受。这是单张的摄影图片所无法表现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段文字中至少具有两个视角:“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是远景——平视;“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特写——俯视。这种多视角之景在似乎静止排列的文字中,被巧妙地放在一起,令欣赏者似有“目不暇接”之感,形成了一种非常美妙的视觉效果。

神思飞扬,文字中的美景是启智之景的截取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景,并未停留在写景层面,而是要于特定之景中体悟出人生的某种感想,景闲易得,心闲难得。后人阅读这些文字时,不仅能欣赏到景致的美妙,还能得到哲理的启发,获得审美的愉悦。这在一般的镜头拍摄中很难做到。

另外,宋代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通过文字写景,也是想通过写景状物揭示出其中蕴含的哲理:“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已然由“景语”,上升为启人心智的“哲语”,这比之镜头写景,具有别样的优势。读这样的游记,会令人产生透过景象探知内蕴后的愉快感与透彻感。

鲜活在古代游记中的美景远远不止上述这些。宋代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模仿这句式,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文字游记,写景不在乎山水之形,而在乎记录山水在我们心中激起的想象与感受。游记写景之乐,在于與天地山水拥有同一颗跳动不已的心。这中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能产生巨大的人格、情操的滋养力。

(摘自七一客户端)

猜你喜欢

湖心亭朋友圈景象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湖心亭看雪
杯中异景
冬天的景象
黑白键
湖心亭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