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0多年前的一本日记,揭开红军曾面临的“死亡陷阱”

2023-08-31中国国家博物馆

党员文摘 2023年15期
关键词:野菜战士日记

中国国家博物馆

油画《红军过草地》张文源

1936年7月2日,红二、六军团齐集四川甘孜,同红四方面军主力胜利会师并共同北上,随即与红三十二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此后,红二方面军穿越渺无人烟、气候恶劣的松潘草地,于9月1日到达甘肃岷县的哈达铺地区。

作为三个方面军中最后通过草地的部队,红二方面军在极端环境下以顽强的毅力,走出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水草地,最终进军甘南,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创造了条件。

今天,一本记录红二方面军过草地艰苦历程的日记穿越80多年的时光,来到我们面前,它的主人是曾任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主任的张子意。

日记开始记录的时间是1936年7月10日。7月11日,红二方面军就分为两个梯队,随红四方面军左纵队继续北上,穿越草地。这段艰苦卓绝的草地征途,就这样驻留在张子意的文字里。

困难的准备

在出发过草地前,红军进行了深入动员,加强各种过草地的保障工作。各部队着手准备了骡马、帐篷、干柴、草鞋和御寒的衣物等。被装部门把红四方面军特意赶制的几十件毛衣、上百件羊皮背心发给体弱的战士、妇女和儿童;卫生部门负责筹集药品,买了一些胡椒、辣椒、盐巴,并在甘孜附近采集中草药,还制作了简易担架以便在行军途中收容、诊治伤病员;供给部门买来一些铜锅,替换下沉笨且易碎的铸铁锅。

在各种准备工作中,筹集粮食最为困难。过草地所需的粮食主要靠出发前准备,无法在途中得到必要的补充。甘孜一带人烟稀少,即便有些村落,居住的藏族群众也多以游牧为主,耕地少、产量低,粮食来源有限;加上国民党的反动宣传,拥有粮食的大土司已经提前将粮食转移。战士们往往只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在大土司的家里、粮仓里、碾子旁或是打谷场上,一粒粒地抠着散落在砖缝、土埂里的青稞、玉米、豌豆,甚至从牛粪中挑拣出尚未消化掉的粮食。但从甘孜出发前,平均每人也只筹措到七八天的粮食,远不能满足部队的需要。

未知的征途

红二方面军迎着未知的征途出发了。初入草地时,放眼望去,尽是绿油油的一片,美丽的小花四处绽放,天空碧蓝如洗。然而,美景之下,危机四伏,再往前走,便进入了另一个世界。雨雪、荒凉、寒冷、沼泽、饥饿如影随形,仿佛成了难以战胜的梦魇。

松潘草地平均气温在0℃以下,冷暖空气的对流形成了这一地域变幻莫测、骤寒骤暑的独特气候,每日温差有30℃。

时任红六军团政治部秘书长王恩茂回忆:“草地的气候恶劣,一日数变,一会儿天晴,一会儿乌云满天,一会儿刮大风,一会儿下大雨,一会儿下大冰雹,有的冰雹像大碗那样大,有的人被冰雹砸伤了,有的骡马被打死了。”

一次,红二军团六师十六团就在山谷中遇到了这样的天气:时值傍晚,部队爬到山顶,山下烁烁的火光就是宿营地。同志们欣喜若狂,把沿途捡来的干柴都扔了,准备轻装下山。忽然,西北方上空漫起了一片乌云,转眼间,暴雨倾盆而注,继而一阵狂风打着旋呼啸地刮来,碗口粗的小树被拦腰折断了,许多病弱的同志被刮倒在地上,越刮越猛的狂风,像暴发的山洪,裹着他们在地上翻卷着,直向山脚滚去。其他同志伸手拽他们,也被一同卷了下去。继而,雨滴变成冰雹,茶盅大的冰雹噼里啪啦地砸下来,满坡乱滚,把山头镶成了一座珍珠峰。大家忙把背包、锅、马鞍子盖在头上,钻到山坳坳里躲起来……1小时过后,天又骤然放晴。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御寒防雨衣物的缺少使得行军异常困难。不少体弱、生病的战士就在饥寒交迫中悄无声息地离开了。

除了可怕的天气,令人怯畏的还有潜藏在草甸下的黑暗沼泽。人马必须循着足迹走,一旦没有踏上草甸而陷入淤泥,就会越陷越深,被泥浆吞噬,无法自救,甚至施救者一旦用力过猛也会被拖入其中。这里的草不少都带刺,坚硬锋利,踩上去会把脚和小腿划出无数道小口子,伤口浸在水里,很快引起感染、化脓。

此外,在草地污泥中长期埋藏的枯萎植物遇到高温发酵腐烂生成甲烷,对疲劳的战士也是一个致命的隐敌。

食难、宿难、行难

红军过草地时正值雨季,水泽丰沛,行军夜宿也成了一大难题。找不到土丘、高地等土质较硬、较干燥的地方,就只能在“软塌塌,水漬渍”的草皮上宿营。

所谓“宿营”,也不过是就地而卧或背靠背相互倚靠,甚至有的只能将膝盖顶在土丘上,身子蜷作一团,因为下面的实地不足以让他们伸展躯体。遇上风雨天,就支起树枝或者找处灌木搭上被单、油布凑合,如果偶有一片树林,那已是喜之不尽了。

这样的宿营条件既挡不住风雨,又暗藏着风险,有时打盹后一不小心就会跌入泥沼。王恩茂后来回忆起草地宿营的情景仍然痛心不已:“我们露营,天上大雨下个不停,地面积水成流,睡下,上面雨淋,地下水浸,全身湿透,难受得不能成眠,只能坐起来,大家围在一起,抵挡风雨……希望早点天亮,夜特别长,真是度日如年,不可终夜。”

除了自然条件的障碍,粮食缺乏是另一大问题。进入草地之初,每名战士每天还能补充二三两青稞粉,但不久就断了粮。

草地里荒无人烟,野菜成了最主要的食物。红二方面军副政治委员关向应曾在日记中记录:“7月14日,六军在绒玉休息。无粮食,采野菜吃。7月16日,六军上午出发,沿河而上,下午到玉楼。各部队还是没有找到粮食,全吃野菜。”

一到宿营地,战士们头一件事就是挖野菜,后来,连野菜、野草根也挖不到了,皮带、枪带、皮鞋、马鞍都成了食用的对象。

张子意在多篇日记里记录了红六军团在过草地期间遇到的食难、宿难、行难等问题。他写道:

七月十四、十五日,我军在绒玉休息筹粮。十四日我模范师及十八师均到达绒玉。筹粮无成绩。七月二十一日(雨),连日天雨,粮缺,帐棚(篷)少,掉队死亡现(象)极严重。七月二十三日(晴),十七师、模范师因西倾寺出发后,即大部无粮,沿途亦无补充,尽食野菜、皮革,致部队极疲困,减员两师达二百人。七月二十四日,草地雨季天气真坏,晴天无定,冷热时变,犹戏子之一日百变无常态也。七月三十日(雨),今日全军由下阿坝出发,向葛曲河前进,途遇大风雨雪雹。八月一日,草地天气寒冷,虽入三伏,亦不能离皮大衣……

同甘共苦

草地行军,苦归苦,但处处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战士们常常一边走一边嚼着炒麦子,形容炒麦子的味道似乎还胜过蜜糖。兴致来了,大家就哼上两段家乡戏。晚上睡觉时,有的战士就开玩笑:过雪山我们是顶天立地;过草地,我们又是盖天铺地,我们不愧是天地的主人。一路上,指战员们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振奋精神、鼓舞斗志。

历尽艰难险阻,红二方面军终于在1936年9月1日走出草地,击溃了国民党军的堵截,胜利到达哈达铺地区,并于10月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1975年12月,张子意亲手将他珍贵的日记捐赠给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这本长征亲历者的记录具有极高的史料和文物价值,反映了一位老红军战士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张子意在附的一份说明中写道:“我们是踏着同志们的血迹前进的,我们是跨过同志们的尸体前进的;我们也时刻准备着:让同志们踏着自己的血迹前进,让同志们踏着自己的尸体前进。”

(摘自《红色文物中的长征》广西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野菜战士日记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挖野菜
交警之歌
——献给第一线的交警战士
超级战士要上网
走进新入伍战士的心里
野菜的盘中艺术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无名战士有名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