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台,写进史书里的孝善之台

2023-08-31丁进兴

时代报告 2023年7期
关键词:黄香禹州

丁进兴

黄台,一个写入中国孝善史的古老地名。

黄台地名需要从大汉帝国写进《史记》里的颍川太守,后迁任御史大夫、丞相,分封“建成侯”的黄霸写起。

一、劝善台,见证汉代颍川郡的民风教化

汉宣帝时期,黄霸为颍川太守,治郡8年,政通人和。时有凤凰见于京都周围诸郡,而颍川最多。汉宣帝诏赐有行义民爵帛,为此,黄霸在自己管辖的郡治琅城岗北筑了一座高高的土台,名曰劝善台,后人以黄霸姓氏呼之曰“黄台”。

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少学律令,喜为吏。武帝末,用法深。昭帝立,霸以宽和名。宣帝即位,擢为扬州刺史,三年后,为颍川太守。

资料说明,黄台起源于西汉颍川太守黄霸,起初曰劝善台,是因民风好转,官吏用以对子民教化的阵地。用今天的话讲,黄台就是地方政府的宣传舆论阵地或者工具。那么,黄霸在封建社会的官吏中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地位?让我们翻阅史书,跟着汉代禹州的另一个地名“邮亭”,回放他执政期间小故事:使邮亭乡官养鸡鸭赡养孤寡贫穷,为考察地方官政绩,他委派年长廉吏到邮亭督察政绩。路上,官吏掏出随身带的干粮充饥,树上的鸟将他携带的肉叼走。此时,刚好有老百姓去府衙言事,遂将这件事报告给黄霸。过了两天,那位廉吏回来,黄霸迎于道旁说:“你辛苦了,携带的肉食也被鸟偷吃了。”廉吏大惊,将看到的情形毫不隐瞒地说出来,哪儿的孤寡老人死了无法安葬,而某地有棵大树可以做棺材,哪个亭的猪可以做祭祀都了如指掌。《禹州市志》记载,西汉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一位叫黄霸的在颍川郡(今禹州)任太守,前后8年,政事愈治,“上达圣意,下顺民心”,出现“耕者让畔,道不拾遗,狱无重囚”,得到万民称颂。这位黄太守是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淮阳一带)人,禹州人民至今没有忘记他。

而一代廉吏黄霸为什么把他的劝善台建在此地呢?相传,此地是黄台之丘,恰是远古时期夏朝开国之君夏启住过的地方。当地出土的碑记中有“南原有黄台之丘,启所居焉”字句,这大概就是黄霸选择把劝善台建在这个地方的来由。其实,南原,指的是琅城岗之阳、颍河岸边的启台寺,碑刻记载:“大城之阳,颍水之左”,当是夏启开国之时,练兵驯马之地。而黄霸筑造劝善台,想不到200年后,他的后人黄香到此,更加成就了黄台的美名。

二、黄台县,一截记载中国孝文化的史记

黄台之所以闻名,又因为历史上著名的东汉“二十四孝”之一的故事主角黄香,留下了孝的美誉。

黄香(约68年—122年 ),字文强,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人。年方九岁,便知事亲之理,因扇枕温衾而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后任郎中、尚书郎、尚书左丞、尚书令,在任期内深受汉和帝的恩宠。其子黄琼、曾孙黄婉,都官至太尉,闻名于天下。

在黄香的简介中看到,他乃江南人士,而为何与中原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呢?这要从黄台曾经设县的建制去追踪。

《魏》《隋书》《新唐书》:东魏兴和元年,分阳翟置黄台县,属阳翟郡。隋大业初废,入颍川县。唐武德四年复置,属许州。贞观元年废。

《太平寰宇记》:黄台废县在阳翟东北四十里。

民国《禹县志》曰:今镇定里黄台砦。东魏兴和元年既梁大同五年,置阳翟郡,领县二,分阳翟置黄台县,隶郑州。而此时,郑州治颍阴,领许昌、颍川、阳翟三郡。

而在《魏书·志第六·地形二》中“郑州阳翟郡”条目下记载有:“黄台,东魏兴和元年(539年)分阳翟置。有葛沟水、黄台冈。”《隋书·卷三十·志第二十五·地理》中的“颍川郡颍川县”条目下记载有:“颍川旧曰长社,置颍川郡。后齊废颍阴县入,开皇初废郡改县焉。又东魏置黄台县,大业初废入焉,置郡”的记载,与《水经注》参照,黄台县的确存在过,县治就在禹州市郭连镇黄台村。而当时的颍川县县治却在长葛,从今天看,黄台村在长葛市石固镇西约3公里处。

黄香是东汉江夏安陆,今湖北省云梦县人,他为什么会葬在黄台呢?至今,禹州还保留着明代五朝元老马文升撰写的碑刻“忠臣张良,孝子黄香”。张良系战国时韩国人,韩国首都就在阳翟,而将张良和黄香同书在一通碑上,足以说明他们之间有着时空上的联系。据清末黄氏所立《黄香碑》说,黄香的儿子黄琼官至太尉,封邟乡侯,东汉时的邟乡就在今郭连一带,因此晚年黄香就养来此,定居在郭连,死后葬在郭连的“黄台之丘”之上,也就是《魏书》中所说的黄台冈。因为有了黄香墓,黄台岗现在更名为孝山岗。

查阅相关资料,找到一些有关邟乡侯和黄琼的记载。《后汉书·黄琼传》:琼曾封邟乡侯。许慎《说文》以邟为颍川县。《字书》介绍:邟,丘岗切,音康,城名,在阳翟。

《后汉书·黄琼传》载:琼至纶氏,称疾不进。章怀太子注:纶氏即夏之纶国,少康之邑也。由这段资料看出,黄琼任职的邟乡侯或者纶氏,其实就是今天的康城,章怀太子注解中说的非常明白,夏之纶国,少康之邑。那么,黄香跟随儿子到了纶氏这个地方,死后追随先祖黄霸的劝善台之地,相去仅仅三四十里远作为藏身之地,亦属情理之中。

《三国志·黄盖传》中记载:黄守亮,字子廉,颍川人,尚书令黄香之后,为南阳太守。每饮马投钱于水,其清如此。后枝叶分离,有迁家零陵者,是为吴臣黄盖之祖焉。

《隋书·地理志》载:东魏置黄台县,大业初废。

《新唐书·地理志》载:唐高祖武德四年,复置黄台县,属许州。唐太宗贞观元年,颍川郡隶河南道,省黄台县入颍川县。

民国《禹县志》曰:郭连东南八里曰孝岗,汉黄香墓在焉。

诸多资料印证黄台、孝岗、孝山、孝水等与黄霸、黄香有直接的关联。因为黄台中蕴含的“孝”,又要牵出诸多人物和故事。

三、孝,中国传统文化的至高境界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君子立身,孝字为先”。《易经》曰:“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

那么,因黄台之名衍生出的孝岗、孝山、孝水,以及生于此地的名人名字中就反复出现了“孝”字,孝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历史深邃的时空里蔓延生长。

第一个人物:郭嘉,字奉孝。《三国志》载:郭嘉,颍川阳翟人也。汉末天下将乱,操与荀彧书曰:汝颍多奇士,谁可以继之?荀彧推荐郭嘉。自从征伐十一年,没有大议,临政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操曰:唯奉孝能知孤。年三十八薨,谥曰贞侯。后曹操征伐荆州,遇疾疫烧船,叹曰:“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又与荀彧书曰:“追昔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郭嘉子郭奕,为太子文学,之后,孙郭䝓嗣位。其实,郭嘉很早就提醒曹操不能南征,如果一意为之,则难生还。由此一役,曹操常常想起郭嘉超绝的军事天才,更对郭嘉之忠孝惦念于心。

第二个人物:七娘冢,即孝女。《水经注》曰:皇陂水出西北皇台七女岗北。民国《禹县志》云:孝水,源出县东孝山,以汉黄香墓名,一名七女泉,北流经七仙庙,至黄台,俗称“黄台漫流”,北注石梁河。《太平寰宇记》说:七女岗下有七女泉。明李从龙《漫流河石桥记略》载:黄台侧曰七女冢,有泉四,涓涓而出。北流经七仙庙,至黄台,俗名黄台漫流。从相关资料中看到,此地出现了孝山、孝水、孝女、七女泉、七娘冢、七娘庙等相关孝和七女的字眼。那么七女是怎么回事?与孝文化有着怎样的关联?相传,南北朝时期,颍川处于南方的宋、北方的魏中间,双方经常发动侵略战争。七女英勇豪侠,以父战殁,为父复仇而死,世人哀之,合葬为七女冢。以故事传说命名。据老年人回忆,七女冢高大巍峨,墓道很深。附近有七仙庙,乡民祈祷求药皆灵。而翻阅南北朝时期发生在禹州附近的重要战争,有如《魏书·司马楚之传》:宋文帝元嘉七年,宋遣将军到彦之伐魏,魏使司马楚之魏安南将军,封琅琊王,屯颍川以拒之。而此时的颍川郡治在长社,阳翟属魏。二十七年魏侵宋,二十九年宋侵魏,遣颍川太守鲁秀与司州刺史鲁爽将兵出许洛。正当宋与魏南北征战不止时期,东魏颍川太守长史贺若统举颍川降西魏,东魏派将讨伐,西魏大都督宇文贵率步骑两千救之,次阳翟。这样发生在南北朝时期颍川、许昌、阳翟的战乱持续到隋朝建立,隋炀帝大业元年,废黄台县省入颍川县。

第三个人物:褚遂良,字登善。古语有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褚氏家族是以“孝、善”传家,并且这种家风历代不衰。褚遂良的父亲褚亮,文武双全,学识渊博,是唐太宗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官至散骑常侍,也就是皇帝身边贴身的忠臣。其爷爷名叫褚玠,宋顺帝时在朝中任吏部尚书。其先祖西晋时期任征东将军、谥号“元穆公”的褚裒的女儿褚蒜子,身为皇后,还要给他父亲行父女之礼,一生四次临朝辅政,辅佐了6个东晋皇帝。至褚遂良时,唐太宗李世民病危之时,把太子李治托付给褚遂良和长孙无忌,以保江山社稷,褚遂良成了顾命大臣,被提升为吏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永徽四年,又被提升为尚书右仆射,帮助皇上掌管国家大事。由此褚遂良为中国历史上唐代最著名的“贞观之治”“永徽之治”立下了汗馬功劳,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也是千古流芳,被誉为唐代四大书家之一:字里生金,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大方。

第四个人物:徐明善,祖居湖南邵阳,明英宗正统八年(1443年),由少保杨溥推荐任钧州知州。今天的禹州城东褚河镇湘徐村即是徐明善的后裔。徐明善在钧州知州任上,“为政尚宽”,其后人于颍河岸边购地置屋占籍于禹(乾隆志载)。这个名字中带“善”字的外地官员致仕后选择在孝山岗上居住,也是命运使然。其儿子徐中孚。孙子徐永,聪颖异常,称为神童。19岁登进士,由工部主事转兵部员外郎,官至山东右参议。致仕后,高卧东岗20年不入城市。其祖徐明善教民树畜,使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规定钧州养马,有人据实情说钧州山地狭小,没有广阔操场,就取缔了养马训令。修城池、廨宇、驿邮、桥梁,善吟咏,勤劝课,修筑禹州城墙,把城西南的老子殿堂改建于颍河之滨,凿岸为洞,名曰“张良洞”,兴办学堂,发展教育。据说,徐明善赴任钧州时,发现了少年天才马文升,马家与徐家世代友好,其孙徐永曾为马文升做墓志铭。

第五个人物:王聿修,号孝山。家居琅城岗即孝山下寺后王,其先世自洪洞迁山东,再迁禹州,高祖宜民,明末在与李自成军战斗中殉难,传至王聿修为第五代,聿修父名辅,乡人谥曰“孝惠”。王聿修家贫诵达旦,乾隆年间举乡试大挑二等,任确山教谕。后任云南南安府州判,政绩卓著,81岁卒于家。著有《四书五经讲义》《鄂嘉志》《确山志》《禹州志》等。为禹州志书做出过积极贡献。

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黄台,这个夏启开国登基的高台,不仅开了华夏文明的先河,更因一代一代廉吏以孝善持家兴国、经纶天下,才得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传承。如今高台不在,让人顿生几分遗憾。但愿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为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新鲜力量。

猜你喜欢

黄香禹州
河南禹州:20世纪80年代国营钧瓷厂作品欣赏
黄香暖席
河南省许昌市禹州昆仑寺壁画的揭取与修复
“五项举措”做好新时代禹州人大工作
共同建设美好禹州新家园
黄香温席
黄香温席
扇枕温席
黄香温席
河南禹州神垕镇发现一批瓷窑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