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
2023-08-31杜华
杜华
一、河南乡村振兴的主要成效
河南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做好“三农”工作、推进乡村振兴尤为重要。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过去几年,河南各地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各地把防返贫作为一项底线任务,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对接帮扶,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首先,加强监测预警。比如温县坚持防返贫监测“24小时大门敞开”,贯通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筛查预警、农户自主申报三条途径,将符合监测范围的农户及时纳入、及时帮扶。其次,实施精准帮扶。比如商水县根据农村留守妇女年龄结构和文化程度有针对性搞好用工对接,大力推进适合在家里、村里加工生产的产业,初步实现了留守妇女务工增收和照料家务“两不误两促进”的目的。最后,筑牢“两不愁三保障”底线。比如孟州市每季度对新增农村低收入群体进行房屋安全性鉴定,对发现的C、D级危房采取维修、拆除、封堵等措施,确保“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优化产业结构
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施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工程。首先,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比如滑县严格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万亩,打造了全省最大50万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其次,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比如商城县重点发展优质稻米、茶叶、油茶、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实行“一个产业、一个方案、一个专班、一个领导、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了“南部林药茶,中部猪羊鸭,北部粮果虾,全域旅游+”的产业发展格局。最后,全面推动农业转型发展。比如孟州市依托西部岭区、黄河滩区等丰富的生态和文化资源,以莫沟、源沟为试点,探索实施“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康养”等新业态。
改革盘活农村要素资源
聚焦农民和土地、农民和集体、农民和市民的关系,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首先,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比如荥阳市通过整合煤矿废弃地、废弃学校等土地,将闲置土地变废为宝,为农村基础设施、园区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其次,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比如济源按照“试点—扩面—全面推开”的总体思路,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探索形成了“三定三清四探索五激活”的“3345”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济源模式。最后,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比如新野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为抓手,加强政策扶持,强化利益连接,打造农村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全县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7家、市级11家。
有序推进乡村建设
各地坚持把补短板、强弱项、优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场硬仗,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比如辉县市以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年”活动为抓手,五路同治提升“线”、清除死角整治“点”、综合施策治理“面”,有效改善村容村貌。其次,持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比如荥阳市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公路通乡镇、行政村、自然村比率均为100%。最后,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比如巩义市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新造林5.3万亩,建成森林乡村31个、森林小镇5个。
创新工作机制引导群众参与
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使乡村治理更有保障。比如辉县市创新运用“红分”管理制度,用“小积分”撬动“大战略”,实现了从干部干群众看到群众跟着干部干,再到群众积极主动干的转变。济源市建立道德积分银行,以户为单位对村民善举进行道德积分,凭积分可以领取日常生活用品,村民纷纷参与,乡风文明大大改善。
二、河南乡村振兴中的突出问题
当前,虽然河南在乡村振兴中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效,但这些成效还不显著、不充分、不完善。以下突出问题亟须解决。
乡村振兴人才储备还比较欠缺
首先,城乡一体化吸引了大批中青年农民进城。农业相对较低的经济效益、农村相对较差的生活环境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副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其次,留守的农民很难满足乡村振兴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乡村振兴既需要具备较强经营领导能力的发展型人才,又需要能够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产业发展等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的技术人才。最后,引不来留不住外来人才。一方面乡镇基层工作任务繁重:脱贫攻坚、环境保护、生态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甚至“两癌”筛查、反诈骗App注册、99公益日募捐都需要他们亲力亲为;另一方面,一些鼓勵人才向基层流动的政策措施缺乏含金量,基层待遇低,难以吸引各类人才投身基层。
资金支持缺口还较大
近年来,虽然投入乡村振兴的资金逐年增加,但是与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要求相比,仍是杯水车薪,差距较大。目前的县级财政很多属于“吃饭”财政,加上乡村集体经济薄弱,很难支撑动辄百万千万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另外,涉农资金条块分割,不能形成规模效益。乡村建设涉及部门较多,各有政策和资金,项目分散,“撒胡椒面”式下达导致资金利用效益不明显,难以形成在全国范围内叫得响的美丽乡村精品村。
缺乏有效的村庄规划
多数村庄没有编制规划,少数村庄编制规划质量不高,长期以来不仅农村干部不懂规划,乡镇也罕有懂规划的干部,加上一些规划编制团队技术不强、理念不新,在编制过程中深入基层不够,简单套用城市规划的编制理念和方法编制村庄规划,对村庄的空间结构、用地布局、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统筹安排不合理,规划成果质量低,造成群众看不懂、不理解,规划不科学、不管用。一些地方虽然编制了规划,但由于缺少监管机构和力量,缺乏完善的规划实施监管机制,规划成果仅处于“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状态,没有得到有效实施。
三、河南乡村振兴现实路径选择
乡村振兴的路径没有标准答案。针对河南乡村振兴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可以从完善体制机制、汇集人才智力、加大资金投入、扶持特色产业、提升农村环境五个方面持续推进。
汇集人才智力
首先,完善引才激励机制。解决基层人才短缺问题,关键要创造好的引人、留人条件和环境,形成“人往基层走”的政策导向。其次,完善人才交流机制。探索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定期下乡服务机制,完善鼓励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最后,推动“乡贤”返乡创业。鼓励和引导在外创业有成、热爱家乡的创业能人、社会贤达等,返乡创办实业,反哺家乡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
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总量持续增加。加大政府专项债向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力度,支持符合条件、有一定收益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资金建设。借鉴贫困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各类资金统筹整合机制,资金切块下达,不指定具体项目,不限定资金用途,对县级资金使用效果由单项考核改为综合性考核,实现“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最大程度提高政策资金使用的灵活性和效益比。
扶持特色产业
在项目建设、用地保障等方面给予农村产业发展更多的政策扶持,落实国家关于合作社、重点龙头企业等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多维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出台奖补政策,建设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基地。把乡镇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节点,把乡镇农业产业园建设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充分利用本地集体建设用地,打造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的重要平台,因地制宜重点发展本地农产品加工业,助推乡村产业振兴,构建以镇带村、镇村联动格局。
提升农村环境
按照“先規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的原则,全力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成立乡镇村庄规划管理委员会,统筹谋划乡村规划和实施工作,确保村庄规划有人谋、有人管,可执行。按照不同的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分类推进村庄整治任务和建设时序。从生态环境、农户庭院、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看得见”的硬设施入手,向村规民约、村风民俗等“看不见”的软环境延伸,构建好长效管护运行机制,让老百姓真正用得上、长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