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抛物线CPC 和圆管型CPC 光学性能对比分析研究*

2023-08-31孙婷婷王成龙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23年5期
关键词:聚光器聚光圆管

孙婷婷 王成龙 王 森

(1.兰州交通大学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兰州 730070)

(2.兰州交通大学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 730070)

1 引言

在不可再生资源日渐缺乏的时代,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急剧上升。太阳能资源作为可再生能源[1~2]的一种,清洁无污染,激发了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兴趣。与非聚光型相比,聚光型太阳能系统在聚光比上有所提升,使得工质温度大大提升。而在聚光系统当中,线性菲涅尔式聚光系统虽然发展较晚,但以成本较低、风阻较小、土地利用率较高等优势[3~5]得到了相关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关技术随之也越来越成熟。

传统的线性菲涅尔式聚光集热系统由一次反射镜场、二次反射镜场和集热管组成。复合抛物面聚光器(CPC)是根据边缘光线原理设计而成的非成像聚光器[6],在接受角范围内,入射光线直接间接地聚焦到集热管上。与槽式、碟式、塔式高倍伏聚光的集热器来说,虽然CPC 的聚光比较低,但却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优势,在中低温系统得到了重大的应用。

线性菲涅尔反射器通常采用二次聚光器来扩大主反射镜的目标区域,同时使用保护罩来减少对流损失。许多作者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接收器,如带多个吸收管的梯形腔体(Facao和Oliveira,2011)[7]、三角形、矩形、弧形和半圆形腔体接收器(Lin 等,2014)[8]、改进的V 形腔体接收器(Lin 等,2013)[9]。国内外研究学者对二次反射器的光学性能也做了诸多研究[10~12],改变接收角、CPC 开口宽度、二次反射器与真空管之间间隙等参数,但在有限条件下,仍需要选择合适的二次反射器。王成龙等[13~14]通过在Matlab中建立镜场的光学模型,模拟仿真了聚光系统的光学性能,未考虑将抛物线CPC与圆管型CPC二者做出对比。

本文针对抛物线CPC 和圆管型CPC 两类主要的CPC 进行对比,采用蒙特卡罗光线追踪法[15~17]在Matlab 中建立聚光器的光学模型,在Soltrace 软件中进行模拟仿真验证模型的准确性,考虑接收角、入射角和截取比的变化对聚光器的光学性能的影响。

2 线性菲涅尔式聚光系统复合抛物面聚光器

本节针对线性菲涅尔聚光系统使用了蒙特卡罗光线追迹法(Monte Carlo Ray Tracing,MCRT),此模型Abbas R[18]已经用Soltrace 进行了验证。本节首先介绍了复合抛物面的光学几何模型,设计变量定义了所研究的CPC以及集热管的参数,对光线在CPC的追踪进行了模拟,最后对建立的CPC模型进行了验证。Ortabasi[19]推导出了圆管型CPC 的方程式,并称为Cusp Reflector 曲线方程,该曲线没有焦点。

2.1 复合抛物面聚光器CPC数学模型

线性菲涅尔二次反射镜是由CPC、具有选择性吸收涂层的集热管和玻璃外壳所组成,集热管采用真空管,玻璃外壳和集热管之间被抽成真空,减少热量损失。CPC由渐开线和抛物线组成,关于中心轴左右对称,抛物线CPC和圆管型CPC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两类CPC剖面示意图以及光线追踪进程

CPC 由渐开线AB 段和抛物线BC 段组成,B'是BC 段的焦点,开口宽为CC',右抛物线对称轴与Z轴之间的夹角是CPC的最大接收半角,右抛物线对称轴与集热管圆相切,切点为F,当入射光线处于CPC接受角范围内,可被接收器吸收利用。抛物线与渐开线光滑衔接。

抛物线CPC的剖面方程表示如下:

对于AB段:

对于BC段:

圆管型CPC左侧曲线方程定义:

渐开线参数方程:

抛物线参数方程:

其中,x,y分别为抛物线方程的横纵坐标值,r为集热管半径,g为集热管与CPC 之间的间隙值,θA为CPC 最大接收半角,其中θA=arccos(r/(r+g)),结合r、g、θA确定CPC。

2.2 基于蒙特卡罗(Monte Carlo Ray Tracing,MCRT)的光线追踪

模拟仿真对CPC光学性能进行预测的方法有多种,此处采用MCRT 光线追迹法,此种方法最为常用。光线追迹作为计算机核心算法之一,MCRT光线追迹目前较为成熟,对于模型缺陷和效率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基于CPC的几何光学效率,单纯考虑进入CPC的光线数目和定向到集热管上的光线数目,在计算光学效率时,再加入随机光子的能量参数。

线性菲涅尔式聚光系统内的辐射传输主要包括以下过程:1)太阳光到达镜场时接收器的阴影;2)主镜上的反射;3)相邻镜的阴影和遮挡;4)CPC上的反射;5)玻璃包络内的传输;6)吸收体上的吸收。

2.3 模型验证

基于MCRT 光线追迹法在Matlab 开发了一个三维光学模型,用于模拟光线在CPC 中的传输,将在Soltrace中设定的CPC 几何模型的参数导入Matlab,二者进行对比。此处设定CPC 内表面反射率为1,集热管吸收率为1,设定光源参数进行仿真分析。通过Matlab 仿真得到的集热管表面的局部聚光比LCR曲线与Soltrace软件仿真得到的结果对比如图2所示。

图2 Matlab与SolTrace的LCR比较

图2的光线追踪图和图3的局部聚光比曲线图可以看出,二者仿真结果基本一致,得以验证本文中建立的CPC模型的准确性。

图3 两类CPC截取后的形状对比示意图

3 实验结果分析

在工程运用当中,在接收角相同和光学效率不产生影响的前提下,对CPC 进行适当截取,能够减少成本,降低风载荷。截取后的形状如图3 所示。本节针对入射角、截取比和接收半角三个参数来分析对两类CPC 的聚光比、汇聚率或光学效率的影响。选择集热管半径为45mm,二次反射率为0.95,选择性吸收涂层吸收率0.96。其中,截取比定义为CPC 截掉后的高度与CPC 未进行截取之前的高度之比。局部聚光比(Local Concentration Ratio,LCR)定义为局部热流密度与直接法向辐射(Direct Normal Irradiance,DNI)的比值。

3.1 入射角相同时截取比对LCR的影响

CPC 截取比对两类CPC 汇聚率和几何光学效率的影响如图4 所示。由图可见,入射角为30°、60°、90°,两类CPC 汇聚率和几何光学效率都会随着截取比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截取比大于0.5后,汇聚率迅速减小,这是由于随着截取比变大,CPC高度变长,一次镜场左右两侧光线难以进入CPC。在三个入射角度下,两类CPC汇聚率和几何光学效率均在截取比为0.3下达到最大值。截取比为0.3,入射角为30°,抛物线CPC 汇聚率与圆管型CPC 相差1.705%,光学效率相差1.058%;入射角为60°,汇聚率相差1.654%,光学效率相差1.704%;入射角为90°,汇聚率相差0.352%,光学效率相差0.584%。

图4 不同截取比下两类CPC汇聚率和光学效率的比较

3.2 固定截取比下入射角对聚光比的影响

在对CPC 进行截取之后(截取比=0.3),入射角不同对LCR 的影响如图5 所示。入射角为30°、60°、90°,两类CPC 的聚光比随着集热管周向的分布整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入射角越大,能流分布在集热管周向一定范围内越来越均匀,在集热管中央位置,能流分布都达到了峰值。入射角为30°下,圆管型CPC 与抛物线CPC 的峰值分别为64.8 和62.3;入射角为60°下,二者分别为70.2 和68.4;入射角为90°下,二者分别为68.4 和64.1。三个入射角度下,圆管型CPC 的LCR 整体上大于抛物线CPC。

图5 不同入射角下两类CPC聚光比的比较(截取比=0.3)

3.3 固定截取比下接收半角对LCR的影响

截取比为0.3,接收半角θ对两类CPC的LCR的影响如图6 所示。可以看到,两类CPC 在θ为40°和45°下的LCR 最大值大于θ为50°和55°的LCR 最大值。两类CPC的LCR曲线在不同的θ下趋势大致相同。通过对比发现,圆管型CPC在θ为45°时能流分布较均匀且具有较高的聚光比,而抛物线CPC 在θ为50°时能流分布较均匀且具有较高的聚光比。

图6 不同接收半角下两类CPC聚光比的比较

4 结语

本文为了对比分析抛物线CPC 和圆管型CPC的光学性能,为线性菲涅尔聚光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在Matlab中建立了数学模型,在Soltrace软件中进行了模型验证,对比分析了汇聚率、光学效率和局部聚光比。结果表明:截取比为0.3时,圆管型在最大接收半角为50°,抛物线在最大接收半角45°时,汇聚率和光学效率达到最大值,局部聚光比也达到最大值。综合各方面考虑,圆管型CPC具有相对优势,是为理想聚光器,可以根据实际应用加以使用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

猜你喜欢

聚光器聚光圆管
均匀能流密度槽式聚光器设计及光学特性
建筑整合式太阳能微型聚光器集热性能测试与分析
一种方便连接的涂塑钢管
应用于设施农业土壤供热系统的复合多曲面聚光器的聚光集热性能研究
画与理
玻璃工匠(4)——玻璃镜聚光加热
一种圆管内孔自动打磨机的设计
槽式太阳能聚光集热系统模拟研究
柔性圆管在涡激振动下的模态响应分析
圆管带式输送机最佳悬垂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