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高效特色农业发展项目示范带动茶产业提质增效
2023-08-31孙翠萍
张 芬 卢 超 孙翠萍
近年来,山东省五莲县连续实施高效特色农业高质高效创建项目,大力发展高效生态茶园,有力地推进了全县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数字化生产,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示范带动五莲县茶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项目区概况
项目区叩官镇地处五莲县东部,东濒黄海,西接风景秀丽的国家4A 级旅游景区五莲山,海拔高度700米左右,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是暖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交汇处,境内山地丘陵土壤呈弱酸性,属风化岩棕壤土,土质疏松,结构良好,富含有机质和微量元素,腐殖质含量多,非常适宜种植茶树,是江北优质绿茶重要产区。辖43 个村庄,8444 户,2.3 万口人。耕地面积4.86 万亩,山场面积3.9 万亩,茶园面积达1.2 万余亩,植茶村42 个,茶农约2000户。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省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镇、山东省旅游强镇、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镇。
近年来,叩官镇借助生态资源优势大力推进茶产业发展,坚持走产业化、品牌化路子,聚力发挥自身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品质优势,打造高品质北方茶叶原产地。本着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依托高效特色农业项目的实施,投资1700 余万元打造标准化无性系良种示范新片区2处。
二、项目建设要点
(一)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茶区遵循“先建生态防护林,再建茶园栽茶树“的原则,在茶园周边及道路两旁建设防护林,分区域大量栽植樱花、流苏、蜀桧等乔灌木,形成高中低三层错落有致的立体绿色生态防护林网,增加了园区植被覆盖率,调节茶园小气候,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项目区优良的生态环境促进了茶树生长,丰富了茶叶内含物质,提高了茶叶品质。园区内整修生产道路,保障生产作业通畅。修建塘坝、蓄水池,铺设输水管道,确保了新建茶区的生产灌溉。
(二)生产设施建设
1.土地的整理改良
为便于茶园农机作业与管理,项目区根据地势地貌及前期规划先把小块零碎土地整理成大片区,清除周边杂草、树根、乱石,用旋耕机打碎硬结地块后全部深翻1米,地下水位高的开排水沟,确保地下水位降到1 米以下。深翻平整后,按照茶行宽度开挖栽植沟,沟宽、深均80 厘米左右,沟内按每亩12500公斤一次性足量放入发酵好的牛粪等土杂肥,然后以底土、表土、新土顺序回填并用水沉实,保证所有植茶地块土壤松软有弹性、透水性好、pH 值适宜。
2.良种的选择和栽植
茶园是基础,良种是关键。项目区引进中茶108、中黄3号、中白1号优质无性系茶苗(2年容器苗,苗高50厘米以上),茶行地块起垄高度20 厘米,按照大行距2 米、小行距30 厘米、株距20 厘米的标准栽下茶苗,并将土回填压紧后浇足水。由于建园前期土地已经深翻改良,土杂肥、有机肥投入量大,再加中后期技术管理到位,所以茶苗成活率在95%以上,茶树生长非常健壮,3 年即可丰产,且茶芽饱满,叶片色泽好、厚度大、内含物丰富。
3.栽植后管理
茶苗栽植完成后,按照“一行茶一根管”的要求,铺设压力补偿式滴灌管,在茶行大行距两侧铺盖1 米防草布毯、株距铺盖20 厘米防草布毯,抑制杂草生长。行间埋设长3米的竹拱,拱面覆盖宽3米的遮阴网,防风、遮阴、防晒,提高茶苗成活率。新栽植茶苗区全部选用优质国标钢管建设钢结构设施棚,棚宽为单沟3米、双沟5 米,棚高1.8 米,棚长随地块长度而定,棚面覆盖厚0.12 毫米的希腊PEP 长寿无滴薄膜,用卡槽、卡簧、防风绳、地锚石等固定,拱棚可承受30厘米的积雪。
(三)数字农业建设
五莲县在项目区建设物联网,安装土壤采集监测设备,准确、实时获取土壤温度、水分等关键参数变化情况,并全程记录和监控园区生产。安装虫情信息自动采集传输、害虫性诱自动监测等设备,依据虫情数据,为整个园区提供预测预警信息。建设数字茶园管理系统,集成数据可视化展示、数据分析存储、智能控制、数学模型、智能灌溉管理等功能,结合水肥一体化设备,进行高效水肥利用、灌溉田块网格化管理及水肥灌溉智能监控、灌溉设备智能监控、施肥机运行监控,实现项目区的数字化管理和智能化生产。在基地建设整套视频监控系统、远程控制系统、数据存储等相关设施设备,实时采集气象、病虫、墒情等信息,各项数据实现与省平台对接传输,构建大数据管理应用系统,培育产业新亮点,打造高效、智能、数字化园区。
三、项目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建设无性系茶树良种示范园,能够推进全县茶树良种化和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升级,提高产量及品质,增加经济收入,实现提质增效。应用水肥一体化、设施越冬防护技术,能够提高茶苗成活率,缩短茶树生长周期,降低人工成本,提高肥料和土地利用率,提升建园质量。数字与智慧农业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降低了企业管理成本,可以实现园区自动化控制、智能化管理。项目区当年茶苗成活率达到95%以上,新建茶园三年投产,亩产鲜叶150公斤左右,进入盛产期后,亩产鲜叶可达400 公斤,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二)社会效益
以新建无性系茶树良种生态示范园为示范引领,大力发展和推广无性系茶树良种,充分调动茶农生产积极性,参与茶叶生产全过程,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增长。据估算,项目区发挥示范带动,辐射周边茶园近1万亩,带动茶农2000余户,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茶叶种植管理、采摘加工属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的实施有效增加了周边农村劳动力就业,项目区共吸纳周边600余名农民进园打工,人均年增收约1万元。
(三)生态效益
项目区打造高效生态示范茶园,大量栽植乔木、灌木、花卉等苗木,建设绿色生态防护林网,园区林木植被覆盖率达到85%以上,调节了茶园小气候,营造了利于茶树生长的环境条件,构建了茶园立体复合生态系统。应用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有效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避免土壤、空气、水质和自然环境污染,项目区内实现了有机肥对化肥的全替代,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100%,生态效益显著。
四、项目亮点及创新举措
(一)项目亮点
以实施高效特色农业发展项目为依托,与泰山学者、省农科院首席专家丁兆堂团队合作承担实施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优质高产抗逆茶树突破性新品种选育项目”,成功选育优质高产抗逆茶树新品种鲁茶6 号、鲁茶7 号、鲁茶17 号等,通过省项目组专家现场鉴定,这三个新品种的抗逆性明显优于其他对照品种,符合优质高产抗逆育种目标,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攻克了引进南方茶苗抗寒性弱、耐旱性差、成活率低的问题,填补了山东省抗寒耐旱茶树品种空白。
(二)创新举措
1.变传统种茶为栽茶
改变过去有性系茶籽播种,选用适应北方栽植的无性系良种茶苗,提高茶叶品质及产量,推进全县茶树良种化进程,实现茶产业提质增效,为建设标准化茶园提供了示范样板,对全县茶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
2.变传统管理为现代农业
示范应用设施越冬防护、水肥一体化及微喷滴灌等现代农业技术,实现“一棚多用”,节约生产成本,提高茶苗成活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减少了用工支出,解放了劳动力,实现了对茶园的自动化控制、智能化管理。
3.变传统茶园为生态茶园
在项目区内大量栽植松柏、樱花、石楠等苗木,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园内生物多样性,打造绿色生态茶园,以优良的园区小气候,促进茶树生长,园区呈现“一季多彩、两季挂果、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亮丽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