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病害防控指导意见
2023-08-31于成松
徐 涛 于成松
南美白对虾是山东省水产养殖主导品种,近5 年来,全省南美白对虾养殖产量年均增长率为12.6%,2022 年养殖总产量约22 万吨,约占全国南美白对虾养殖产量的11.0%,当年实现养殖产值近110 亿元,约占全省水产养殖总产值的8.4%。根据全省水生动物病情测报,南美白对虾养殖易发白斑综合征、偷死野田村病毒病和传染性肌肉坏死病等多种疾病。做好病害防控工作,事关对虾安全生产,现提出南美白对虾病害防控指导意见,供各地市在生产过程中参考应用。
一、病因分析
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苗种质量难保障。第三方病原检测机构能力不足,检测能力难以做到逐厂家、逐批次,导致病原随苗种进入养殖系统。二是技术服务待跟进。内陆淡水养殖具有农户多、面积小、分布散的特点,而且还存在盲目追求高产、渔药使用不规范等情况,现有的病防服务网络和技术服务能力很难做到广面覆盖。三是生产管理需提升。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技术偏弱,尤其是池塘清理、设施消毒、饲料选购、应对环境变化等专业管理知识缺乏。
二、疾病诊断
(一)肉眼观察
重点检查虾体色,体表有无附着物,甲壳与上皮结合紧密程度,有无白斑、黑斑、红体情况,有无烂鳃、黄鳃或黑鳃,附肢和触须、尾扇是否发红,有无溃烂、断残,胃肠道充盈程度,肌肉透明度等。
(二)解剖检查
解剖检查的顺序一般是体表(包括附肢、眼球和甲壳下层)、腮、血淋巴、肝胰腺、心脏、消化道、淋巴器官、肌肉、排泄器官、神经组织、性腺等。对剪取下的组织器官分别置于不同的玻皿上(或器皿);体表、鳃用清洁海水,体内组织器官用生理盐水,防止干燥和病原生物模糊不清。
(三)细菌性疾病
需要对病灶部位和内脏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纯化和鉴定,并通过实验室感染试验确定病原。
(四)病毒性疾病
已知病毒,可在实验室提取核酸,并利用特异性引物进行病毒定量PCR 检测,若存在较高的病毒数量,一般可认为是病毒感染。未知病毒,需要对病灶进行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观察,在确定存在病毒颗粒的情况下,利用细胞培养进行病毒的扩繁、实验室感染验证和鉴定。
三、防控意见
(一)设施消毒
综合熏蒸、浸泡、泼洒、灼烧等消毒方式,采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等消毒剂进行屋顶、墙壁、养殖池以及车间走道、地沟和生产工具的消毒。屋顶、墙壁可使用5000m g/L 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喷洒消毒,30分钟后冲洗干净。养殖池选择混合草酸、双氧水和淡水按照10∶1∶200 的比例混合后使用。车间走道、地沟、墙角使用草酸、洗洁精、淡水以10∶1∶200 比例混合后泼洒。生产工具清洗后使用20000m g/L 草酸加10000m g/L 双氧水浸泡12 小时后,用淡水清洗干净并晾晒后收纳。消毒后进行效果评价,包括细菌总数测定和EH P等病原检测。
(二)场区防疫
实施区域风险分级制度,将厂区划分为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和无风险区域,配建相应的物理隔离、消毒及控制措施。建立一套应急处理流程,避免发病车间或池子病害扩散。逐步建立起生物安保标准操作规程,强化水处理、饵料处理、进厂原材料监控等。
(三)水源处理
配备足够容量的消毒蓄水池等设施,保证足够的蓄水时间。进水前,对外源水进行检测(细菌总量、有机质含量等),根据检测指标,确定是否进水、消毒剂种类和剂量。交替使用不同消毒剂,消毒后应检测水中总菌、异养菌数量,达标后进入车间。
(四)苗种选择
将质量控制点上溯至苗场,了解种源、设施、培育过程、投入品、检测等情况。重视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和第三方检测平台作用,进场时、标粗时、放养前等关键节点阶段必须进行病原检测。 若检测出虾苗带有WSSV、 IH H NV、EH P、AH PND 等病原,应排掉并做无害化处理,池子彻底消毒后方可重新进苗。
(五)饲料投喂
委托第三方定期抽检配合饲料质量,推荐应用发酵湿颗粒料、功能性添加剂拌料或自制功能性颗粒。逐步减量或不用鲜活饵料,并在投喂前坚持病原检测。综合检查料台、抄网、排污口等关键地点,判断投饵是否适宜。
(六)环境调控
加强环境理化指标和总菌比监测,根据水质指标和对虾状态适当增加或减少换水量。水体消毒前应泼洒多维提高虾体抗应激能力。消毒使用50%过硫酸氢钾(2m g/L)或纳米银(1~2m g/L)或中草药制剂或复合碘(1~2m g/L),根据虾体状态决定使用种类,具体使用频率根据弧菌超标情况决定。改进养殖设施,加强旋流、坡度集污和排污设施能力。利用脱气装置、白云石等,保持水体pH 值和总碱度等指标的稳定。可采用生物絮团(原位或异位控制)低换水量养殖模式。
(七)强化增氧
全天保持在水体溶解氧6~7m g/L,综合水质数据、对虾状态与养殖效果等,确定增氧方式与设施搭配,包括增氧方式(鼓风机、制氧机、液氧)、增氧设施(管路、气石、纳米管)、结构配置(增氧与转水不同需求)等。加强日常检测,综合应用在线监控、溶氧仪、实验室定期检测等方式。
(八)尾水处理
因地制宜应用固液分离与多级沉降、微生物过滤、生态处理、菌藻恢复等尾水处理技术。探索建立尾水指标监测与处理效果评估技术,综合处理后达标排放。逐步应用尾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结合刺参、贝类等品种养殖,建立内外双循环环保养殖模式。
(九)病害防控
选择多维、矿物元素、免疫多糖等保肝护肝产品进行营养强化,增强免疫力。配合使用乳酸菌或EM 菌连续拌料3~5 天,酸化肠道抑制弧菌;使用丁酸梭菌或其他种类芽孢杆菌肠道定植抑制有害菌;若有弧菌菌感染现象如断节、肠道弯曲等可用鲜大蒜打浆内服或其他中草药调理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