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吴其贞《书画记》看明清之际书画经营的专业化

2023-08-31张文秀

美与时代·下 2023年7期

摘  要:《书画记》作为一部著录书,生动地反映了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书画商的经营活动和古物交易情况。书画商是当时书画市场发展进程中的产物,他们在书画市场中承担了一个重要角色,要想对明清时期的书画艺术市场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就无法忽略书画商人的存在。吴其贞作为当时的大书画商,其书画交易行为记录非常具有代表性。运用文献综合研究法,以吴其贞的书画交易记录作为个案研究,对当时书画商的经营活动进行分析,主要围绕书画商人的生存环境、主要职能和经营活动的专业化等内容进行论述,阐明了当时的书画市场具有收藏群体大众化、交易方式多样化和营销市场扩大的特征,书画商人的职能全面、身份类型多样化,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这些都有益于书画商业的发展和书画交易网络的发达。明清之际的书画商的经营和分工呈现出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

关键词:书画商人;吴其贞;经营活动;书画记

一、吴其贞与《书画记》

(一)时代背景

明中期以后,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明末书画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明末清初时期,皇家对书画方面的控制放松,使得大量珍藏的书画作品流落民间,宫廷书画向民间扩散,形成了民间收藏群体。同时也催生了大批专职的书画商人,他们从事书画交易活動,是书画市场和收藏家之间的桥梁,对书画的传播和流通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在文人墨客领导风尚的书画市场中,凭借自身发展的经济实力,逐渐在市场中占领先地位。

(二)吴其贞与《书画记》

吴其贞,字公一,号寄谷,室名“梅景书屋”,清代安徽休宁商山人,古代书画鉴藏家,出生于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1678年在世,去世时间没细说。他生于骨董世家,他的父亲吴豹韦“笃好古玩书画,性嗜真迹。尤甚于扇头,号千扇主人,然不止千也”[1]2。吴其贞继承了家族的生意,自成年后就开始从事骨董行业,一直到《书画记》的记录截止时间1677年,前后40多年一直都在从事古物贸易行业,而且吴其贞的儿子和很多亲戚也从事这一行业,这在书中有所提及。

《书画记》是吴其贞撰写的一本书画著录书,也是一册记录着吴其贞本人从事书画交易活动的具有实录性质的著作。书中依据作品轻重而定记叙详略,每条目记叙一件或一套作品的相关内容,其中包括保存状况、作品内容、作品的来源、所见该作品的时间地点等,以及他本人对书画作品的品评鉴赏和辨伪。大部分条目还有吴其贞本人对买方或者卖方的相关介绍,对现代研究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二、明清之际书画商人的生存环境

任何一种行业能够发展到一定规模,绝非轻易之事,它必然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的因素。明末,商品经济快速发展,书画市场繁盛,文人们对卖画的态度也开始转变。

大量书画商的出现,连接起了书画家和收藏家。对书画家来说,他们不用面对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买画人,有利于他们更专心地创作;对书画市场来说,书画商不断地穿梭于各个地区之间,常年买进和卖出书画,推动了各个书画市场的书画交流,促进市场的发展;对藏家们来说,书画商携带书画作品游走各地,不光节省了寻找书画的时间,也使得藏家们既可以熟悉本地书画,又可以了解外地的书画收藏情况,为藏家们交流心得提供了便利。

(一)明末书画营销市场的扩大

明朝中期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逐渐发展,江南地区商业发达,人口密集,一大批商人在这里集聚发展,其中就包括很多书画商人。

明末书画作品的来源广泛,除了历代流传的作品和当代画家们创作的作品,还有一个来源,那就是皇家珍藏的书画作品,这是由于明代内府在书画管理方面很不严格,所以流入了民间市场。

当时的画家中,除了宫廷画家,还有职业画家和民间画家。有的宫廷画家离宫后就加入了职业画家的行列,以卖画为生,如戴进、吴伟,他们的作品在当时的书画市场上也很受欢迎。

明代之前,书画交易活动多为直销直购和私人之间的交易。到了明末,出现大批书画交易“中介”,他们奔波于买方和卖方之间,起着促成书画交易的作用,使得交易方式更加灵活、成交效率更高、书画交易更频繁,促进了当时书画营销市场的扩大。

(二)书画收藏群体大众化

文人士大夫是收藏群体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他们大部分喜爱书画并擅长书画,且家境殷实,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他们通过自己的圈子搜寻书画,或者委托书画商为他们找寻书画,所以他们的收藏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占较大的优势。

收藏群体还有一部分是富商巨贾,随着商业的发展,他们获得一定经济地位之后,对文化方面有着迫切需求,所以富商们会收藏一定的书画提高自己的审美,以便更好地和文人们打交道。

明末清初时期的书画市场呈现出繁荣景象,当时的人们尤其是中上等的人家很喜爱收藏书法名画,而且非常流行在茶馆酒楼甚至家中悬挂字画。在这种文人崇尚书画艺术品的风气下,也刺激了民间收藏家的趋同心理,收藏群体开始出现大众化的倾向,不只是殷商巨贾和文人墨客,还有和尚、羽士医家等。如己卯年四月十日,吴其贞在溪南程元胤那里得到了朱晦庵的《祖帐贴》,吴其贞解释道,程元胤是个郡上的名医,“闲时喜讲究法书名画,人亦恬雅”[1]59。同样重视书画作品的甚至还有众多普通的市民,比如壬午年七月二十日,吴其贞在“岩寺大桥头方胖子家”欣赏了黄公望的《山水图》[1]78。总之,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民间的收藏家增多,普通老百姓也开始收藏书画作品,他们这几种人群总体组成了一个不小的收藏群体规模。

(三)交易场所大量出现

相比于藏家和书画商私人之间的交易,固定交易场所中的开放式交易更具有商业化。

明末书画艺术市场的繁荣,促进了买卖书画的专门店铺的广泛设立。骨董商开设了骨董肆,不少寺院里也开张着专门的书画店铺,比如己卯九月五日,吴其贞记载他在龙宫寺“王虎臣令郎手”观看了黄公望的《赠别图》[1]64。吴其贞还经常去佛寺道观中的书画店铺观画买画。

为了更加便捷地进行书画交易活动,除了正式的骨董商铺以外,集市也成了书画交易的地点。相比于稳定的书画店铺,集市就具有周期性的特点,交易更复杂,不过这也是书画交易人的一种乐趣。吴其贞的家乡“村口龙宫古刹”就是骨董交易的集中地。“秋月百无萃集,为交易圣地。”[1]69

除了以上的交易地点,还有私人府邸、地摊船舱、装裱室和桥头市肆等,这些地方都可以作为书画交易活动的地点。吴其贞就记载过在屯市程隐之肆中观赏刘松年的《耕织图》两卷[1]13。

三、明清之际书画商人的主要职能

(一)书画代购

在当时书画市场中,有一种现象很常见,就是在书画商们长期维系的客户中,有一类固定的客户是保持长期密切联系的。爱好收藏的人都希望有一个稳定可靠的藏品来源,所以他们会雇佣一些值得信任的书画商来充当“中介”的角色,也就是书画代购。吴其贞作为当时很有声望的书画商,自然有不少人找他帮忙代购书画作品,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书画好事者,他们家有余资,热衷书画但目力不够,需要委托吴其贞为其寻觅书画,也就是成为他们的代购方。吴其贞有较高的鉴赏目力,并且诚实守信,所以很多好事者都情愿与之打交道。吴其贞有自己的收购网络,能带给委托人大量书画,与此同时,吴其贞在买卖书画赚取差价的过程中获取了丰厚利润,还能受人重用,提高身价,更有益于自己的工作。

1668年,吳其贞就记录过他曾以“捷径”成就出大收藏家扬州通判王延宾,王延宾喜爱字画,但“尚未讲究”,所以请托吴其贞将最近所得的书画作品先让于他,吴其贞接着就答应了,于是没多久,王延宾得到很多“超等物”“遂成南北鉴赏大名”[1]232-233。

上文提到过的,1670年,吴其贞在王延宾的书斋中观赏到王维的《林亭对弈图》、王蒙的《云林图》 和刘松年的《秋江挂帆图》,他明确记述了这些作品“系近日(王廷宾)使张黄美买于京口张即之手”[1]238-239,可知张黄美也是王延宾的书画代购人。

姚友眉是后期吴其贞的主要客户。1673年,吴其贞在杭州朱子式那里为姚友眉购买了赵孟頫的《李苏泣别图》[1]258-259,前后四年的时间,吴其贞一直为姚友眉代购书画并及时转让给他。吴其贞的儿子也为姚友眉买过画,1677年,吴振启在杭州购买了刘因的《秋江垂钓图》,最后还是给了姚友眉[1]289。

(二)鉴定真伪

吴其贞受家族影响喜爱并擅长书画,再加上自己在经营中阅画无数的经验,因此有很高的鉴赏力。像吴其贞这样的书画商人能够在市场中长期经营并不断获利,都归结于他讲求诚信,拒绝买卖赝品,才获得了收藏家群体和同行们的尊重和认可,才有了源源不断的客户资源。

《书画记》中所记录的交易案例中,有很多吴其贞对书画作品真伪优劣的品评,部分言论到现在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显示出其不凡的眼力和判断力。如《雪江归棹图》,当时的著名鉴赏家断定为王维的作品,可吴其贞通过对比王维的另一幅作品,得出此画是宋徽宗的真迹[1]145。还有陆机的《平复帖》,人人都说是伪作,吴其贞坚持认为真迹,后来都被证实是对的[1]170。

(三)撮合交易和核定价格

由于早已经锻炼出自己的眼力,所以吴其贞在欣赏和购买字画时,很容易就会判断出它的价值和价格区间,不会随意上别人的当。比如1646年,吴其贞评价沈周的《匡山霁色图》:“画法柔软,效于巨然……值百缗,为世名画。”[1]77-78

“徽州书画商人,其经营活动,旨在获取商业利润。”[2]书画交易避免不了欺诈性,书画商们都想利益最大化,在这过程中必然有讨价还价、等待观望的过程。1677年,同为书画商的沈子宁打算将赵孟坚的《水仙花图》卖给吴其贞,这幅图吴其贞曾经寻找了数十年,沈子宁向他索要一百二十两银,最后吴其贞半价而入[1]123。

还有一次是在1666年,吴其贞在绍兴朱石门先生的孙子十三老家观赏到了李伯时的《莲社图》,他喜爱到“恨不得卧于图下”,在此之后找居间人汪允明为他说合书画交易,后来经过辗转反复,终于在第二年四月得到手[1]100。汪允明就起到了撮合交易的作用。

四、明清之际书画商人的经营活动

在当时的书画市场中,随着人们对书画作品的需求逐渐增多,书画作品的价值越来越高,用途也越来越广泛,比如可以相互转让甚至可以变卖藏品以缓解一时的经济危机。正是有了这些市场需求,才催生出了这样一群人,他们走南闯北,凭着自身丰富的经验和错综复杂的人脉网络,经营着艺术品交易行业——“骨董”行业,他们就是书画商人。这些明清时期在市场上活跃的书画商人群体的经营和分工,呈现出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

(一)书画商人的身份类型

吴其贞本身就是明末清初时期很具代表性的大书画商,他出生于骨董世家,继承家族生意,在当时很有声望。而当时书画商的身份类型呈现出多样化,除了吴其贞这样的大书画商,还有很多中小书画商,其中也包括业余书画商。

首先是专职营销书画的骨董商,他们会登门求购和求售,有些骨董商开设了店铺,吴其贞记载,壬辰年四月六日,他在“苏老骨董客奚珍所”观赏了张文枢的《洞庭秋色图》[1]98。

还有很多兼营书画的裱褙匠,他们从事装裱书画和修护书画的工作,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裱褙匠经常能见到大量传世作品和当代书画作品,长期的艺术熏陶使他们的眼力过人。裱褙匠们也经常与收藏家们打交道,因此能轻易获悉各个藏家手中都有哪些作品,甚至能了解到各个藏家的收藏喜好。由此得知,裱褙匠掌握着作品的交易信息,在当时兼任书画商是很常见的事情。丁巳年六月二十五日,吴其贞在嘉兴的老裱褙岳子伊手中购得了钱舜举的《戏婴图》[1]285。一闻名裱褙工叫张黄美,其在扬州开有装裱室,1668年,吴其贞就在他的装裱室观赏了赵孟頫的《写生水草鸳鸯图》[1]76,此后吴其贞又通过张黄美不断观看和购买书画作品。1670年,他在扬州通判王延宾斋头观看了“近日使张黄美买于京口张即之”的三幅佳品[1]238-239。1673年,吴其贞又在张黄美家看了八幅宋元明的书画作品,后边特别标注:“以上八种关于张黄美家,系近日为大司农梁公所得者。”[1]257由此得知张黄美是扬州通判王公和大司农梁公的专门装裱工和书画代购。

有一类是鉴藏家,吴其贞就属于这一类,他不仅将书画卖给别人,自己还经常购买很多书画作品以扩充收藏。因为他出生于鉴藏世家,鉴赏力高,在本地已经得到很多人的认可,所以有很多书画好事者和藏家经常上门求助。

还有为雇主办事的门客。比如汪三益,溪南吴氏门客,持有众多书画佳作,吴其贞曾多次从他那里观赏和购买画作。

(二)书画商人的职业素养

古物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书画商人要想立足于社会,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以吴其贞为例,他是如何成了一名出色的骨董商人呢?

吴其贞敬业且勤勉,日程安排得很满且工作效率高,李福顺先生就提到过“仅1639年4月4日到4月10日,十天内就看了一百来件作品”[3],而且作品都分布在不同地方,他既要奔忙往返、舟车劳顿,还要记录,这工作量是很大的,可见一个书画商在生存压力下的一种勤勉进取的精神。除此之外,吴其贞还富含学养,再加上他丰富的经验和锐利的眼光,得手的每件作品都细细品评和辨伪,注重商品质量。吴其贞实事求是,又广交朋友,与很多收藏家关系很好,这体现出一个书画商诚信为本、以义为利的精神。通过书画商不断地搜集书画作品,收藏群体不断壮大,而书画商又在与藏家的买卖活动中不断获利,不断提高着自己的业务水平,可知买方和卖方是一种互益的关系。

不过,同行之间难免存在竞争。《书画记》中记载,吴其贞在杭州花六十银购买《苏黄米蔡诗翰四则》,但另一位书画商王越石出价吴其贞的两倍购得,后来又卖给璐藩,得值加倍[1]285,这类现象时有发生。

(三)不同地区之间的市场互动

因为长期与书画买方和卖方往来,书画商都有着自己的贸易网络。

书画交易已经不限制地域。吴其贞所在的徽州地区书画交易频繁,已形成一定规模。江南地区的水陆交通很发达,方便于各地的交易往来,由此徽州串联了周边地区的书画市场,从而构成一个整体的书画交易网络。徽州与杭州的地理位置很近,仅隔一天目山,所以徽州与杭州的交往密切,徽商也被杭州繁盛的书画市场所吸引,纷纷前往杭州去开设书画店铺。吴其贞就记载过,曾在杭州徽商的店铺中购买过书画作品,壬子年二月十一日在杭州程隐的书铺中购买了赵松雪的《写生?鸿图》[1]76。

吴其贞所在的徽州因有着丰富的书画藏品,所以吸引了很多外地人光顾。钱谦益就曾经来徽州购买过书画作品,壬午年十一月六日,吴其贞记载钱谦益从从睦坊中购买了很多宋元人书画[1]80。吴其贞也经常与外地的书画商人们往来交易,如吴其贞在常州陆家达那得到梅道人的《竹溪泛艇图》。

明末书画市场繁盛,不过到了明清易代的战乱时期,很多作品保存不当丢失或者遭到破坏,书画商的经营活动也受到了影响,生意荒凉。那时,吴其贞就离开自己的家乡徽州,客游他乡,在别的地区搜罗书画。吴其贞的活动空间范围很广泛,除了徽州,也在杭州、扬州、苏州、常州、绍兴、丹阳、泰兴、京口等地,在各州县之间来往如梭,不断搜寻古代书画作品,再辗转卖到别的地域,以此来获取利润。可以说,当时江南地区的书画交易网络的形成与发达离不开像吴其贞这样的书画商人。

五、结语

明末之后的书画市场得到进一步繁荣发展。明末的书画作品的来源很广泛,皇家书画作品流入了民间市场,书画营销市场由此得到了扩大。从《书画记》中的记叙来看,不论是权贵、文人、富商,还是一般平民,都开始参与到书画交易活动中去,收藏群体呈现大众化的特征,并且涵盖了社会各阶层,所以对书画作品的需求增加了。随着书画交易活动的逐渐发展,书画交易的场所也越来越多,书画商就活跃了起来。书画商是当时书画市场发展中的产物,明清之际的社会背景给书画商们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而书画商们也为当时书画市场的繁荣发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书画商的主要服务人群就是大大小小的收藏家群体,他们的主要职能是书画代购、书画鉴定、撮合交易和核定价格。通过书画商不断搜集书画作品,收藏群体不断壮大,而书画商又在与藏家的买卖活动中不断获利,不断提高着自己的业务水平,可知双方是一种互益的关系。书画商的身份类型多样,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在不同地区的貿易网络之间游走,进行着书画交易活动,他们的行业圈子很大,购买途径非常广泛,江南书画交易网络的形成与发达就离不开书画商人的经营活动。由上可知,明末清初时期的书画商人群体的经营活动已经十分专业化,并且在当时书画市场的繁荣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当时书画商经营的专业化情况进行细致分析,能让我们对古代书画市场发展有一个更加全面和具体的认识,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古代书画市场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参考文献:

[1]吴其贞.书画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2]姚旸,范金民.明末清初徽州书画商人的经营活动[J].安徽史学,2014(1):118-131.

[3]李福顺.《书画记》与明清之际徽州书画交易[J].艺术百家,2010,26(4):136-144.

作者简介:张文秀,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书画市场、近代工笔画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