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的孩子
2023-08-31原著:帕姆·穆尼奥兹·瑞恩缩写:戴咏铭
原著:[美] 帕姆·穆尼奥兹·瑞恩 缩写:戴咏铭
帕姆·穆尼奥兹·瑞恩,出生于1951年,是一位墨西哥裔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她自幼便痴迷于书,立志通过阅读与写作,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感受表达出来。至今,她已经为青少年创作了超过四十部作品,包括《驶向自由》(1998)、《为风上色的女孩》(2007)、《追梦的孩子》(2010)、《回响》(2015)等。这些作品很受读者喜爱,为她带来无数国际声誉,她是2016年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得主,2018年还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追梦的孩子》是一部描写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聂鲁达少年生活的传记小说,作者希望通过此书让读者“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找到成长的诗意,坚守内心深处的渴望”。
冬季的雨飘落在智利中南部的特木科小镇。少年内夫塔利倚着枕头坐在床边,把目光投向窗外。他正生病在家,无法到校上课但还是要面对一堆作业。此时,大自然馈赠的雨季钢琴曲让他把数学课本抛到一边,陷入了遐想:是谁将云朵里的水变成山顶的白雪,把白雪变成了河流,又令河流汇入浩瀚的大海?
“想什么呢?胡思乱想会让你的身体更加虚弱。”推门见状,严苛的父亲开口就斥责了内夫塔利一句。父亲是铁路工人,工作之余整日里为内夫塔利的心不在焉担心,他给儿子的人生设计是长大成为一名医生。
内夫塔利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病故了,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失去母爱,继母待他很好,也是一个能够理解他的人。平日里内夫塔利当然有不少想法,他希望自己能够像哥哥鲁道夫那样健康强壮,像妹妹劳丽塔那样开心快乐,甚至像拥有一家报社的舅舅奥兰多那样扶正匡邪,自信地表达对社会的看法。
暑假时,父亲带着全家到南太平洋岛国度假,内夫塔利的内心早已兴奋得手舞足蹈了。热带森林是他可以全身心去关注的世界,在那里他认识了番樱桃树,发现了一种不常见的甲壳虫,森林里更有一种据说是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未来的鸟——窜鸟,让内夫塔利心驰神往。每天从森林归来,他的裤兜里都塞得鼓鼓的,内有潮湿的树叶、野生的药草、青翠的松塔,甚至还有蠕动的毛毛虫。
连续数年的暑假,内夫塔利都在自己称作“完美的夏日计划”里度过最快乐的时光,表面上他完全听从父亲的一切指示,内心里却感受着大自然无尽的斑斓色彩和不可方物的美好。他把这些感受写到作文里,让学校的同學们好生羡慕。
在一次亲朋的聚会上,舅舅奥兰多为大家朗读了一篇关于追求梦想的重要性以及保持坚定信念的论述文章,得到了一致赞誉。奥兰多告诉众人这是次日即将见报的文章,也是一位十三岁少年平生的第一篇见报文章。“更重要的是,”奥兰多郑重地宣布,“我要聘请他在课余时间为我的报社做兼职工作。”大家纷纷把赞许的目光投向内夫塔利,只有父亲除外,他希望儿子能够把精力多投入到成绩较差的数学上。
然而内夫塔利的数学成绩实在过于糟糕,父亲不得不替儿子修改关于前途和命运的安排,要求他学好法语,将来去法国经商。内夫塔利欣然应允,至少这样他可以在接下来的几个学年里名正言顺地阅读法国文学名著了。他如饥似渴地读,当然不限于法国文学。他勤奋刻苦地写,散文之外开始涉猎诗歌。“那些失去了的故事,/它们的天堂在哪里呢?/蜕变是怎样开始的?/是由外向内,/还是由内向外?”他的诗歌作品不时地发表在圣地亚哥大学的《光明》杂志上,发表在圣地亚哥当地的报纸上。然而,这些都是在父亲无从知晓的情况下悄悄进行的,父亲如果知道儿子将来立志成为诗人会感到失望甚至羞辱的。他发表的作品放弃署名“内夫塔利”,起用了笔名“巴勃罗·聂鲁达”——这个名字有着像火车头那样的咔嚓咔嚓地往高处行进的韵律,会激励他永不止步,一直向前。
转眼到了毕业季,接下来内夫塔利将按照父亲的安排到圣地亚哥求学。全家人到火车站为他送行,父亲把自己的一件斗篷披到儿子肩上,给了他一个拘谨的拥抱。母亲送给他一条刚刚从集市上买到的毛毯,心疼地叮嘱:“用来保暖,你看你还是那样骨瘦如柴。”内夫塔利抱紧了母亲,深情地说:“可是我内心很强大,就像您一样。”
当聂鲁达踏上圣地亚哥的街道时,他感觉自己在诗歌之路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刻苦学习,继续写作:他那被雨水浸润过的童年的滴答韵律化作了一行行诗句,他那关于大森林里植物的回忆迸发成诗意的短句。他的感情也化作一首首诗歌,就像一只备受人们喜爱的绵羊的羊毛那样温暖柔软。他坚定的信念与决心挥洒在打字机的字里行间,他相信自己的未来:诗歌结集出版,人们手手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