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器物
2023-08-31伊兜
伊兜
什么是器物?简单来说,就是各种用具的总称。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得益于对器物的使用,可以更直观地感受便利快捷。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古人又是借助哪些器物,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本期我们就带大家回到古代的世界,看看古人使用的那些有代表性的器物,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器物虽然不会说话,但它们身上镌刻着历史的痕迹,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生活上的用品
鼎
在古代,最初的鼎由远古时期陶制的食具演变而来,瞧,三条腿作支架,在它的“腹下”烧火,就可以烹煮食物了。后来,青铜鼎出现,鼎就不仅仅用来烹煮食物,也成为祭祀用的一种礼器。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后,大而重的鼎又发展成为传国重器。
问鼎中原
相传大禹治水之后,将天下划分为九个州,并命人铸造了九个鼎,每个鼎象征一个州。后来,九鼎逐渐被视为传国之宝,为得天下者所有。周武王打敗商纣王后得到九鼎。周朝末年,楚庄王实力强大,他向周天子的使臣打听九鼎有多重,展露了觊觎(jì yú)天下的野心。由此还诞生了一个成语:问鼎中原。
榻
榻在古代指一种狭长而较矮的床,因为比较窄,有的甚至能挂在墙上。有个词叫“下榻”,原指家里招待客人,放下榻就能睡觉,现在引申为住宿的意思。
发簪
看过古装电视剧的同学,一定对发簪(zān)不陌生,它是古人用来固定和装饰头发的一种首饰。发簪起源于原始社会,不过那时的材料很简单,主要就是树枝、鸟骨等,后来逐步演变,除了固定头发,也突出装饰功能,这使得发簪的式样十分丰富,不仅有多种质地和形状,还会在簪首镶嵌各种宝石,非常奢华。
香囊与荷兰包
香囊与荷包是我国古代的传统手工艺品,人们的日常佩戴之物。香囊有熏香之用,用彩线在丝绸上绣出各种图案,然后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绣囊,里面装入各种有香气的药材,既可作配饰系于腰间,也可悬挂于帷帐和马车之内。荷包的收纳属性突出,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且易散落的物件都可放在里面,随身携带,方便取用。
清凉一夏
在古人生活的年代,没有如今的空调、电扇等,他们靠什么避暑降温呢?首先要提的就是扇子。远古时代,人们会自然摘取植物叶片或鸟禽羽毛,简单加工后,用以扇风遮阳,这便是扇子的起源。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扇子也经历了演变,成扇的形制以团扇和折扇为主。出现于西汉时期的团扇,以竹木等为框,织物为面,扇柄为中轴,左右对称,既文雅精美又很实用。
折扇于南宋时期开始渐渐流行,扇面可书可画,扇骨可雕可镂,既有实用价值,又兼具美感和文化品位,一直为文人雅士所喜爱。
古代其实也有风扇。据记载,清朝的能工巧匠们在圆明园的“水木明瑟”殿制造了一种像水车一样的风扇,在水流处摆放风扇,借用水力带动一个轮子的扇叶,给室内扇风,送去清凉。
古代没有电,但聪明的古人还是发明出了构思巧妙的“冰箱”,给食物保鲜。你现在看到的这件体态厚重的大家伙,正是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战国时期的青铜冰鉴。冰鉴由青铜铸成,共有两层,一层方鉴和一层方尊缶,工作原理就是:依靠装在鉴内四周的冰块,给放在尊缶中的食物降温。
漏刻
在钟表还没有被发明的年代里,古人为了判断、计算时间,研究了很多方法,其中,漏刻计时相对来说准确一点儿。漏,是指带有小孔的壶;刻,是指带刻度的浮箭。漏刻计时的原理即:漏壶底部的小孔缓慢滴水,滴到承水壶里,通过观察浮箭的刻度变化来计算时间。
儿童们的玩具
最后,我们把目光投向玩具。同学们也一定想知道吧,究竟什么样的玩具会成为古代儿童的玩伴,陪着他们长大呢?
拨浪鼓
这个大家都熟悉,拨浪鼓既是玩具也算乐器,出现于战国时期,历史非常悠久。玩法也很简单,转动鼓柄,使小鼓两侧的弹丸敲击鼓面并发出声音。
竹马
骑竹马是古代小朋友经常玩儿的游戏。所谓竹马,就是玩儿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竹竿可以是光溜溜的,也可以被装饰得很精致,比如一端装马头模型,另一端装上轮子。
九连环
九连环是一种益智玩具,将以金属丝制成的九个圆环套在横圈上,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反复操作才能最终解开。由于颇为考验智力,不只孩子们,很多大人也喜欢这个玩具。
七巧板
七巧板又称“七巧图”“智慧板”,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智力玩具。源于宋朝的“燕几图”,本来是文人的一种室内游戏,慢慢在民间就演变成了拼图玩具。
鲁班锁
鲁班锁也叫“孔明锁”,听名字就知道,关于它的发明人是鲁班还是诸葛亮,没有定论。鲁班锁由几根条棍根据我国古代建筑中首创的榫卯结构互插在一起,形成稳定的立体结构,玩儿的时候需要拆开再安装上,也是一种益智玩具。
布老虎
布老虎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玩具,在孩子出生时赠送布老虎,寄予了人们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人们还认为虎食五毒,因此在端午节,古人认为一年中最毒的日子,送布老虎辟邪也成为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