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岛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2023-08-31刘晨

北方经济 2023年7期
关键词:民营经济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

刘晨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民营经济从“草根经济”逐步成长为“树根经济”,但与苏州、杭州、宁波等对标城市比较,发展质量仍有差距,同时还面临扶持政策不连续不稳定不精准、人才和资金等关键要素保障不充分的问题。借鉴典型城市发展经验,青岛应从靠前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引育结合强化人才支撑、培优扶强推动产业升级、多措并举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着力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阻碍,引导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民营经济     高质量发展     营商环境

2023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强调,“要引导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正确理解党中央方针政策,增强信心、轻装上阵、大胆发展,实现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是青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和活力源,是新发展格局下青岛提升要素配置力、产业竞争力和城市带动力的关键抓手。当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阶段,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后疫情时代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的局面下,加快推动青岛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创建全国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更好激发青岛发展动能,助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岛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空间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青岛持续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民营经济从“草根经济”逐步成长为“树根经济”,为青岛经济发展贡献了5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60%以上的税收、70%以上的进出口、80%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50%。

近年来,青岛着力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新设立民营企业大量涌现。截至2023年3月,青岛市實有民营市场主体204.2万户,其中民营企业75.1万户,分别比2020年上半年增加41.4万户和17.4万户。在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民营企业规模、效益也实现较快增长。在统民营“四上”企业由2020年上半年的7575户提升至2023年一季度的12233户,占全市“四上”企业比重也由73.4%提高到81.3%,反映出支撑民营经济发展的大企业质量进一步提升。

然而,横向比较来看,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质量与对标城市仍有差距。以2022年城市民营企业百强为例,青岛市民营企业入围门槛为年营业收入16.5亿元,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民营企业有24家。苏州市入围门槛为26.13亿元,有千亿级民企6家,500亿-1000亿级民企1家,百亿级以上民企35家。杭州市入围门槛为33.68亿元,有千亿级民企8家,500亿-1000亿级民企8家,百亿级以上民企63家。宁波市(民营企业50强)有千亿级民企3家,500亿-1000亿级民企3家,百亿级以上民企35家。2022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青岛有4家,而苏州、杭州、宁波分别有26家、41家和18家。

课题组通过在青岛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和走访调研民营企业发现,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受挤压、扶持政策不连续不稳定不精准、人才和资金等关键要素保障不充分等问题是当前影响青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一是引才政策主要倾向于符合“硬条件”的高端人才,无法满足企业实用为主的多层次人才需求,企业人才梯队搭建难。二是企业自主招工困难,不得不依赖劳务公司派遣用工,却又造成企业在用工方面缺乏主动权和话语权,进一步加剧自主招工的难度。三是在产业用地的供给上,更倾向于保障新招引项目和企业的用地,为本地企业扩大产能和产业升级的用地需求考虑少。四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融资的费用成本偏高,融资担保体系需完善,针对“轻资产、硬科技”型企业的融资产品少。五是惠企政策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和文件中,系统性不强,部分政策的针对性不强或执行不到位,部分政策的门槛较高、普惠性不强。六是在招标采购、科研项目立项等方面受到较大挤压,部分行业进入存在隐形门槛,工程建设项目结算缓慢。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影响民营企业的预期和信心,2023年一季度青岛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9%,1-4月份同比下降1.2%,增速均低于全市投资增长,反映出新形势下影响青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亟待破解。

二、学习典型城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经验

带着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课题组先后赴我国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温州市、“晋江经验”诞生地泉州市、新兴产业异军突起的合肥市等考察学习,探寻这些城市在新发展阶段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招硬招,为青岛提供借鉴。

(一)泉州市推动科技创新,提升民企发展动能

泉州市实施科技创新“四个倍增”计划和抓创新促应用专项行动,构建互促互融互生的创新生态体系,激发民营企业发展动能。一是做大研发投入。创新实施研发投入分段补助政策,2022年补助企业1554家,补助金额4.69亿元。强化科技金融支持,整合推广43项科技金融产品,全市256家科技型民营企业获“科技贷”19.72亿元。设立总规模2亿元的科技创新天使基金,已储备投资项目18个,首期6000万元资金筹集到位。二是做优科创平台。“一院一策”引建了中科系、大学系、军工系、央企系等大院大所18家,梯队建设“小专特”平台,支持民企联合专业机构、行业协会等组建科创联合体,累计建立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102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3家。加快科创平台改革,建立平台市场化运营管理机制,2022年全市创新平台服务民企1286家,解决企业技术难题262项,联合研发及技术转化项目226项,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826项。三是做实人才引育。实施“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创新项目”精准引才模式,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49个,全市研发人员数量达75010人。开展“涌泉2023”行动,为小微企业筹集免费创业工位3126个,开发研发助理521个。组建福建省首个人才创新共享联盟,集聚30家科研院所和科技服务机构,汇聚科技人才800多名,服务民企2000多家,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0多项。

(二)合肥市优化营商环境,助推民营经济发展

合肥市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关键作用,集聚科大讯飞、阳光电源等一大批民营龙头企业,民营经济增加值3年连上3个台阶,2022年超过6500亿元。一是营造精准政策环境。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双组长的民营经济领导小组,围绕《合肥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条例》,出台多项落实政策,统筹产业政策资金150.5亿元,惠及民企超3.1万户次。二是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开展妨碍民营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专项排查整治,2022年共清理政策措施1221件。加大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采购预留比例达70%,并率先实施采购合同数据化管理,1个工作日内即可完成在线签订。三是营造创新发展环境。组建市委科创委,统筹推进全市科技重大事项,建设合肥“科技大脑”,实现科创资源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专班,2022年推动成果转化新设企业达279家。建立全国首个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制定“三新”产品认定及推广实施方案,累计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双需”对接会59场,打造“三新”示范应用场景272个。四是营造畅通融资环境。深入开展优质小微企业推介,扩大“小微企业贷款贴息”政策,2022年为512户企业兑现奖补资金9487.98万元,“信易贷”平台入驻企业超25万家,授信额突破1100亿元。出台《推进企业上市五年倍增行动计划》,截至2022年底,累计成功上市民营企业达53家,占上市企业总数的66%。

(三)温州市坚持改革开路,厚植民间投资沃土

温州市创建国家首个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先后推出209项民营经济领域突破性举措,75项改革制度成果在全国示范推广。一是健全亲商安商法治体系,让民资“放心投”。以地方立法形式设立全国首个民营企业家节,出台国家首部“两个健康”地方性法规,率先在全国推进“涉企柔性执法一件事”改革,创新推行親清政商“三清单一承诺”制度、企业鉴定“最多评一次”、执法监管“综合查一次”,常态化开展“理旧账”专项行动,获中央改革办肯定推广。二是打造公平透明竞争市场,让民资“有得投”。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定期评估、排查、清理各类制度壁垒,温州社会力量办医、办文化、办体育改革均走在全国前列,民资控股的杭温高铁项目开创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民资合作新模式,全国首个民资参股、总投资1200亿元的三澳核电项目加速建设,走出了民资参与能源领域混改新路径。三是建立便捷高效政务环境,让民资“快速投”。实行企业投资项目促产“一件事”改革,打造投资项目集成服务体系,推动实施“拿地即开工、预验即试产、竣工即领证”,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创新实施低风险小型项目极简审批,通过数据共享让企业“零次跑”,审批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完善长效帮企机制, 2022年解决涉企问题5500多件,化解率达95%以上。

三、多策发力推动青岛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与国有经济增长的平稳性和外资企业增长的不确定性相比,民营经济的增长更具活力和韧性,在一流营商环境下具备实现超预期增长的可能性,是青岛未来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进一步加大对民营经济支持力度,着力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阻碍,引导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青岛迈向更高质量发展、提高城市能级的关键。

(一)靠前服务,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全力推动“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对照世界银行宜商环境新评估指标体系和全国营商环境评价新标准,以评促改、以评促优,力争在“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评比中排名提升2位。二是建立一表通管问题解决机制,由市民营经济发展局牵头,整合各类政企沟通机制和为企服务载体,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帮企云+热线电话+直通车”服务体系,建立企业问题“多跨协同、一表通管”和回访评价机制,常态化做好问题收集研判、协调交办和督办问效,实现企业问题化解率、满意度双提升,打造“政企连心、共谋发展”助企服务新品牌。三是开展清理旧账问题化解行动,学习温州经验,由市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工信、发改、信访、各镇(街道)等合作,按照“依法依规、尊重历史、便企利企、信守承诺”原则,建立企业历史遗留问题跨区协同化解机制,推行容错免责,做到个性分类化解、最大让利化解,实现能解决的彻底解决一批、能部分解决的部分解决一批、的确解决不了的解释终止一批,真正让企业“放下包袱、大胆发展”。

(二)引育结合,强化人才支撑

一是推动内联创新盘活“存量”资源,学习泉州经验,依托胶东经济圈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联盟,组建人才创新发展共享联盟,整合区域内人才、政策、成果等要素,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开放实验室、仪器设备、专家库等资源,抱团开展人才交流、技术攻关,推动成果转化。深化青岛市科技金融特派员制度,实行科技特派员助力企业转型专项行动,设立工作站,成立法人团队,通过启动揭榜式选任、设立利益共同体运营补助等举措,逐步实现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技术服务全覆盖。二是加强跨区对接提升劳务供给,强化保用工促就业政策支持,市人社、工信、商务等部门联合,组织跨省劳务对接,开展“百城联动促发展”跨省劳务协作行动,最大诚意保障外地务工人员“留岗留温”“返岗就业”。发挥好人力资源中介作用,做好企业用工信息汇总、发布,实现供需无缝对接。三是深化体制改革释放创新活力,制定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增效工作方案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跟踪督促机制,探索“基本运营补助+绩效奖励+科技创新券”的资助扶持方式,提升科创平台为企服务水平。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建立“企业出题、能者答题”的科研项目立项和实施方式,深化科研项目“包干制+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三)培优扶强,推动产业升级

一是加强产业协同发展,围绕民营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园区,发挥大企业在园区标准化、链条化的引领和赋能带动作用,深化园区内产业协作配套和专业化分工。引导中小企业融入龙头企业供应链,建立“中小企业为龙头企业协作配套项目库”,推进增资扩产和开放招商项目入园,支持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互用产品、互为市场、抱团发展。

二是推动民企数字化转型,实施“绿色数字技改”行动,遴选5G全连接工厂“种子”项目,推动中加特等发展基础较好、需求明确的龙头企业率先建设5G全连接工厂。聚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重点行业,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分行业发布数字化诊断项目包,为企业开展“数字画像”,建立“一企一档”数字档案。成立市“工业医生”库,围绕企业研发升级、生产加工、经营管理等业务环节提供数字化转型咨询诊断服务,定期开展公益线上课程、技术沙龙、论坛等交流活动,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一线员工提供数字化培训,提升企业数字化思维和技能。

(四)多措并举,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全面落实民间资本市场准入平等待遇,坚持“非禁即入”,研究出台《青岛市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民间资本通过PPP、REITs等方式参与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领域建设,探索民营企业通过资本联合、产业协同、模式创新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重大投资、成果转化和资产整合。

二是强化科技金融支持,用好省“科技贷”支持政策,依托青岛市科创母基金,设立总规模2-5亿元的市科技创新天使基金,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发展领域,突出“投早、投小、投新”,助推初创型中小企业成长。聚焦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研发攻关、创新平台建设等关键环节,综合运用研发经费补贴、科技型企业贷款贴息、科技保险、合创券等方式,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的产业投入模式,提升种子基金、天使投资基金风险容忍度,建设国有基金丛林,推动高新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正确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3-03-07.

[2]安徽合肥:科技创新指数逐年攀升[J].兰州政报,2022,(09).

[3]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泉州市推进智能制造数字化赋能若干措施的通知[J].泉州市人民政府公报,2023,(04).

[4]梁婧.中国经济发展“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J].国际金融,2021,(02).

(作者單位:青岛市经济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莉莉

猜你喜欢

民营经济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准入规制与经济增长:基于跨国面板数据的分析
探析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