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驱动的影视业态会在好莱坞之外崛起吗?
2023-08-31方世彤
方世彤
英国志奋领学者,Stirling 大学传媒管理硕士,
长期致力于电视传媒的发展研究和咨询顾问工作。
拥抱人工智能新浪潮,直面生成式AI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科技赋能下的中国影视行业有望迎来弯道超车的机会
美国影视行业正面临新一轮危机,这场危机爆发自创意核心,突显出好莱坞现在面临的严峻选择。
2023年5月初,美国好莱坞数千名电影和电视编剧走上街头,呼吁提高薪资待遇,这是继2007年之后,美国编剧协会(WGA)再次宣布罢工。随后,代表16万美國电视和电影演员的演员工会(SAG AFTRA)在与电影公司和流媒体公司就新合同谈判破裂后,也宣布罢工,这是自1980年以来演员工会首次罢工,也是自1960年以来,两个主要工会首次联合罢工。
此次罢工的背景与以往大不相同。当下美国影视行业正努力摆脱疫情影响,尽管实体院线逐渐回归,但票房收入仍低于疫情前水平。回顾美国编剧协会上一次罢工,出人意料地成为小荧屏的催化剂,开启了光鲜亮丽、高质量发展的电视剧时代。彼时,美国电视剧内容不仅可与电影相媲美,还突破了叙事界限,吸引了更广泛的观众群体。与此同时,那次罢工也带来了非脚本内容的崛起——真人秀、游戏节目和谈话节目成为电视节目主流。算是“无心插柳”的成果。因此对于今年这场大罢工,也有业内人士持续观望——正在崛起的流媒体能否从中得利?能否开启影视行业发展新篇章?
此次罢工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即争论的核心问题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劳资纠纷。触及人工智能(AI)领域,美国的编剧和演员非常担心人工智能的使用会影响他们的收入和职业前景。人工智能近年快速发展,能通过学习大量剧本,生成故事架构,取代部分编剧工作。尽管目前人工智能尚未生成一部代表性作品,但制片公司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编出故事大纲,再交给人类编剧修改,这也将导致编剧的工作及报酬被压缩。此外,演员同样担心人工智能会创造出与他们相似的数字复制品,让他们工作不保。目前人工智能已经可以“无中生有”大量群众演员,影视剧中“数字”路人甲乙丙丁正在替代“盒饭”演员。
好莱坞正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一意孤行有可能引发众怒;另一方面,可能会付出长期的代价——错过新增长机会,错失产业转型机遇。
随着生成式AI大规模兴起,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使用生成式AI编剧。生成式AI具有很多优势,如快速有效地创建内容,自动化设置脚本格式等。这不仅仅是成本和效率的问题,人工智能甚至可以提供增强创造力的工具。当然,人工智能也是一把双刃剑,美国作家兼记者彼得·韦纳就曾表达过对生成式AI的十大担忧,包括剽窃、版权、无偿劳动、信息非知识、知识停滞、隐私安全、未被发现的偏见、机器愚蠢、人类的轻信、无限丰富等。
2023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众多导演与编剧都在认真研究人工智能对行业的影响。电影《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呼吁有关部门加快出台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人工智能发展。他表示,“AI不仅仅和创作行业相关,而是会对社会方方面面产生深刻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有时间去重新认识和思考AI,有规划、有步骤地发展AI。”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7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广电总局公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23年8月15日起施行。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办法》旨在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办法》涵盖了技术发展与治理、服务规范、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办法》提出,国家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促进创新和依法治理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办法》明确,国家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创新应用,生成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优质内容,探索优化应用场景,构建应用生态体系。
拥抱人工智能新浪潮,直面生成式AI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科技赋能下的中国影视行业有望迎来弯道超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