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奚美娟:老百姓的生活,是和平年代的主旋律

2023-08-30阙政

新民周刊 2023年32期
关键词:母亲

阙政

《媽妈》工作照,奚美娟和吴彦姝。

从艺 40 余载,她是杰出的女演员,也是观众的老熟人。今年上海书展期间,她再度登上上海智慧女性读书讲坛,与观众分享自己的艺术人生、对家国情怀的体悟,并带来了自己的第一本散文集《独坐》——她就是奚美娟,一位只要她的名字出现在演员表上,观众就会对这个角色抱有期待的表演艺术家。

所有奖项,都是对创作的鼓励

时隔30多年,奚美娟再次站在了金鸡奖最佳女主角的领奖台上。如果说1991年的第一次得奖让她作为电影新人备受鼓励,那么30多年后的梅开二度,又是另一种鼓励——对一位表演艺术家长久生命力和旺盛创作激情的鼓励。

回望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奚美娟已经是舞台的宠儿。1976年她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就进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前身上海人艺工作,1988年更凭借出演中国首部写意话剧《中国梦》荣获戏剧梅花奖。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经典角色的她,受到不少知名导演的青睐,应邀参与了多部电影的创作。“话剧和电影是姐妹艺术,但它们又是两种艺术形态,带给观众的感受也不同。”奚美娟说,“我还记得当年话剧演员跨界去演电影,容易被人评价为有‘舞台腔。因为在戏剧舞台上我们是需要‘放大自己的表演的,几百人的舞台,你需要照顾到最后一排观众的感受;而电影不同,特写镜头甚至可以聚焦到整个银幕上只有你的双眼。所以我当时会有一种自觉,要意识到自己当下是在做舞台还是做电影,把握好分寸——好在倒是没有被人说过有‘舞台腔。”

奚美娟在2023上海智慧女性读书讲坛现场。摄影/沈琳

1991年,她应邀参与上海电影制片厂和浙江电影制片厂联合出品的故事片《假女真情》,一举荣获第1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这位舞台的“老人”,电影的“新人”,此后继续在电影银幕和电视荧屏上发光发热,并在从影30多年后,再度荣获金鸡奖的肯定——2022年,杨荔钠导演、奚美娟和吴彦姝主演的《妈妈!》上映,这部关注阿尔兹海默症的文艺片在中秋档创造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此前,有女演员发出过“人到中年无戏可拍”的慨叹。的确,资本青睐的总是年轻的脸庞、强情节的刺激、奇幻的大制作,银幕上以中年女性为主角的电影屈指可数,敢于关注现实题材和弱势群体的文艺片更是少之又少。而《妈妈!》不仅将镜头第一次聚焦在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还请来吴彦姝和奚美娟饰演一对高知母女,妈妈80多,女儿60多——编剧的巧思在于,这一回,得阿尔兹海默症的不是老母亲,而是女儿。人到老年,却要拖着病弱之躯,反过来照顾自己逐渐失智失能的女儿,这样的反转,无疑是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但让人非常意外的是,正是这么一个沉重的题材、这样一种悲剧性的处境,《妈妈!》给人的观感却是“浪漫而又轻盈”——电影刚开场,奚美娟饰演的女儿照顾“老来小”的母亲,如同角色转换,女儿像母亲,母亲像女儿,时有小小的赖皮与倔强,母女之间的日常充满了诗意;等到女儿被确诊为阿尔兹海默症,角色再次反转,女儿变回更幼年的女儿,母亲也从迟暮之年一夕仿佛重回壮年,因为她要再次肩负起照顾女儿的责任,而且这一回,女儿不会再长大。

对奚美娟演技的考验,也从这第二次身份转化处开始了——她要演一个失智的高知女性,这是职业生涯的头一回。“作为演员,我们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是‘我就是的状态。但这一次的难点在于,我没法是,我不可能是一个阿尔兹海默症的患者。”奚美娟说,“从前哪怕演出的角色再千奇百怪,我都有办法去体验角色的内心活动,去代入,但是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没人知道他们的内心究竟是怎样的。但我要带着观众去走进一种氛围,让他们觉得我是真发病,而不是在‘演一个病人。”

奚美娟饰演的高校教授冯济真,比寻常人更自尊,因此病耻感也来得更强烈。前期,她要演出一个要强的知识女性面对毫无尊严的疾病时巨大的痛苦与隐忍;中期,她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常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中穿梭;后期,随着病程的发展,完全陷入无意识的发作,此时,一辈子的心结也好,一辈子的修养也罢,通通如浮云散去,她又恍如一个年幼无知的孩童,在大雨中嬉戏,在夜色中呢喃,卸下所有身份的尊严、家事的包袱……这个角色的纵深感和丰富性,都是前所罕有的,对奚美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而她也非常珍惜这样一个高难度的角色,为了演好冯济真,翻遍了阿尔兹海默症的相关书籍,走访多位患者和家属,用自己多年的经验和沉淀,碰撞出了这个好角色。

她写下长长的创作札记,让人看到一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在塑造角色时是怎样的投入。让她印象最深的是那场被医生“宣判”确诊的戏,当时的冯济真,“外部肢体语言没有太多宣泄,但角色内心接受的冲击是天崩地裂似的。我让自己与角色完全你我不分地沉浸在那片刻的天昏地暗之中。那天拍完这场戏,我虚汗淋漓全身无力,体验到自己全身心碰撞了一种未知人物的神秘生命体后的兴奋状态,这是一种艺术创作的兴奋!”

这个角色的纵深感和丰富性,都是前所罕有的,对奚美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而她也非常珍惜这样一个高难度的角色,为了演好冯济真,翻遍了阿尔兹海默症的相关书籍,走访多位患者和家属。

电影公映后,有一位在杭州从事了十多年阿尔兹海默症研究的医生,看完后对奚美娟说,我不认为有任何演员能真的像阿尔兹海默症的病人,但你已演得无限接近。专业观众的肯定、奖项的肯定,在奚美娟看来,都是一种鼓励:“所有的奖项设立的目的,我觉得都是为了鼓励创作。所以30年前得奖是对我初出茅庐演电影的肯定;30年后的鼓励让我有信心在表演这条路上继续前行。”

家庭是社會细胞,折射出家国情怀

好的电影,有一种“治愈”能力。《妈妈!》就会让走出电影院的观众,感觉到自己身上有什么东西好像被电影“修复”了一样。从影30多年来,奚美娟演绎过母亲、妻子、女儿等家庭里的女性角色,在她看来,表演艺术就是用文化的方式,去夯实情感,去展现一个又一个家庭,去修复这些“最小的社会细胞”。

其实她也演过众多不平凡的女性,她曾在电影《蒋筑英》中饰演光学专家蒋筑英的妻子路长琴,她曾在《一棵树》中饰演在沙漠里植树造林20多年的陕北女性牛玉琴,她也曾进入太行山脉,饰演人民的好医生赵雪芳。每次饰演这些优秀的女性之前,奚美娟都要与原型人物见面访谈,“为的是亲眼看一看他们,直接感受他们的崇高与普通”。

“我的感受是,即使是时代的优秀女性,她们也都身处于普通的岗位上,也有自己的家庭需要关照。”在奚美娟眼中,家庭是国家的最基本单位,每一位优秀女性,也无一不是先从平凡的位置扎根于华夏大地,尔后集聚为民族之气,“不见得每个人都背负着国家重任,但她们的付出和贡献,对国家而言也都是至关重要的”。

《望道》中奚美娟和刘烨饰演母子。

去年,在电影《望道》里,奚美娟饰演了陈望道的母亲一角。虽然戏份仅仅几分钟,但陈望道在义乌老家柴房里奋笔疾书翻译《共产党宣言》、母亲为他端来粽子的这一幕,却是全片的“戏眼”所在——现实生活中,母亲嘱咐陈望道吃粽子记得蘸红糖水,他答:吃了,可甜了。结果母亲再一看,他嘴边全是黑的,原来是过于投入,以至于将写字的黑墨水当作红糖水来蘸了粽子吃,自己却浑然不觉。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述了这个故事,留下“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的佳话。

拍这段戏时,饰演陈望道的刘烨非常认真,演绎了许多遍,剧组准备了30个白米粽,他吃了23个,还真的蘸墨水来吃,感受陈望道当时物我两忘的投入状态。而奚美娟饰演的母亲,尽管戏份很少,她对这个角色也有自己充分的认知和理解:“这是一位没有机会经常见到成年儿子的母亲。她可能知道儿子爱学习,走出了故乡小地方,去到更大的世界,是个有能力的人,但她未必清楚儿子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重大意义。江南女子细心,她平日里对儿子的思念该怎么表达呢?我想,早春的义乌还是蛮湿冷的,母亲看到儿子把自己关在柴房里,一关就是好几天不出来,饭也不好好吃,肯定会觉得心疼。于是我就跟导演商量,能不能让母亲给儿子织一副手套送去,是我们南方人小时候熟悉的那种半筒露指手套,也不影响他写字,但是能寄托母亲的关心。”导演听了说很好,于是在《望道》中我们就看到奚美娟饰演的母亲,给陈望道递上一副米色的半筒手套——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不增加剧组的负担,这副手套竟然是奚美娟亲手织的。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就为人物注入了更深切的感情,一般演员不见得能想到,这便是奚美娟积淀了40载的职业修养。

许多演员会说,演戏对他们最大的诱惑,就是能在戏中体验到各种不同的人生。而对奚美娟来说,创作本身就是最大的快乐,表演让她充满能量。

即便演的不是多么非凡的女性,不是英雄的母亲,奚美娟也会从那些平凡的小人物身上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家国的情怀。在90年代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儿女情长》中,她饰演上海一个普通大家庭里的长女童建菊。她还记得,这部戏是在成都路的弄堂里实拍的,当年那里正准备拆迁、建造延安路高架,电视剧拍完后不久,弄堂也消失了。后来她在《最后的棚户人家》里饰演企业家吴芳,那也是在上海一处有名的石库门弄堂里拍的,位于虹镇老街,弄堂极窄,仅容一人通行,如果两个人对面走过,就得侧身让行。当年瑞虹新城一期刚刚造起,还有两万户老街居民等着拆迁。“不少住客是外地来上海务工的,弄堂里还有农民工子弟学校。马路对面就是崭新的楼盘、北外滩的高楼大厦。这部剧里的包子铺三姐妹,三妹是公司白领,白天出门去高楼大厦上班,晚上回到逼仄的住地,反差极大。热火朝天的年代里,老百姓的生活,有苦涩,有打拼,我觉得,这就是和平年代的主旋律。我们的社会在往前走,文艺作品要及时反映当下的生活状态,关心身边的人与事。从城市化的进程里,从每一个老百姓的生活里,去寻找家国情怀的奠基石。”

独坐读书,艺无止境

从艺多年,奚美娟早把各大奖项都得了个遍:梅花奖、金鸡奖、华表奖、金鹰奖、飞天奖……她是中国戏剧影视颁奖礼的常客,但她却说,“每一次创作仍然是第一次。这是表演最有意思的地方”。

今年上海书展上,奚美娟带来了自己的首本散文集《独坐》。尽管她有许多头衔,她对自己的认知却是简简单单四个字:职业演员。在书中,我们很容易就能读出奚美娟对表演事业的热爱,这种热忱持续了40年未曾降温。许多演员会说,演戏对他们最大的诱惑,就是能在戏中体验到各种不同的人生。而对奚美娟来说,创作本身就是最大的快乐,表演让她充满能量。

“为什么戏剧学院要读四年?因为演戏不仅是声台行表上的入门,更是一门专业的学问。即使毕业后,仍然需要演员终身保持敏锐,保持对生活、对时代的关注。”奚美娟说,“我们常说演员要体验生活,实际上体验生活并不是说你每天要站在马路上去观察往来行人,而是去做生活的有心人——我们的大脑很神奇,它像是有一个个的文件夹,你今天留意到的东西,存放在那里,可能过了十多年忽然打开了,对你塑造角色有启发,这是十年前你根本想不到的。”在她看来,演戏最有魅力的地方也正在于此——生活的每一刻,都在为创作做准备。下一部戏会遇到什么样的角色,完全是未知,而未知恰恰是最迷人的,蕴含着创作的无限可能,“这就是所谓的‘艺无止境”。

在《独坐》里,奚美娟写道:“当一个演员的表演方法与技巧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再上台阶怎么上?再提高什么?我认为不再是单纯的表演,而是文化修养。……文化品位越高,理解力就越好,就越被重视,机会越多,这样就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她从小就喜欢读书,“在读书中获得的精神愉悦和开阔眼界,我好像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感受到了。……有人说,阅读的过程,从一开始的‘围坐渐渐变成‘独坐的时候,你也许已经能够在那本书知识的五彩斑斓里遨游了,或许可以‘重塑自我了”。

盛夏时节,坐在奚美娟老师的对面,听她聊艺术人生,感受到的是一种扑面而来的从容,不骄也不躁。“独坐”是她的内心节奏,宠辱不惊,宁静致远;而职业演员的修养是她的终身追求,腹有诗书,其气自华。

猜你喜欢

母亲
母亲的债
母亲树 五章
母亲点亮了我的一生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