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五感”培育学生健全人格的策略
2023-08-30方蓉
方蓉
笔者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践研究及学校德育工作方面的管理和探索,通过“五感”(幸福感、规则感、获得感、敬畏感、时代感)培育学生健全人格,进而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培育学生良好的自我管理和公共管理意识,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认同、法治观念和责任意识,达到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育人目标。
一、回归生活,“幸福感”培养阳光型人格
(一)尊重学生,理解幸福
不以成人的视角和认知审视儿童生活,而要从儿童的视角,认真看待并理解儿童的生活。只有俯下身子,才能理解蚂蚁搬家、星星眨眼的自然神奇,才能体会一张奖章、一次赞扬的喜悦,才能感受一份小礼物、一次成功体验的幸福,等等。因此,一定要把握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和他们共情和成长。
(二)生本对话,共享幸福
一是要阅读教材,发现“幸福”;二是巧妙设计,共享“幸福”。每节课笔者都会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阅读故事、复述重要情节。让学生说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再观察一下人物的表情,说说他们的心情如何?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引导学生从教材回归生活,通过角色扮演、故事会等,促使学生和教材中的人物融为一体,进而引发共鸣及同理心,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幸福,为他们创建阳光快乐的学习氛围。
(三)体验生活,构建幸福
在人格培养回归生活的理念下,教学过程从原来的“学习—巩固—评价”转变为“关注生活—反思生活—超越生活”。通过在课堂中还原和构建生活场景,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快乐和困惑,解读快乐的源泉和困惑的根源,然后帮助学生找到解决困惑的方法,疏导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障碍,引导学生形成平稳和谐的心理状态。
二、道德规范,“规则感”培养自律型人格
(一)道德教育,建立规则
家庭美德是规则建立的基础,一个孩子从出生就受到家庭教育的熏陶。家庭成员的道德观、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孩子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社会公德是学生社会性发展和成长的关键,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的有效衔接是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因此,道法课堂教学要准确把握德育目标,有效整合,进而建立规则。
(二)道德学习,培养规则
学生的自主发展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学会学习又是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支柱。以往教学中,教师重点关注的是“教”,却忽视了学生的“思”。然而道德教育不仅仅是“教”的问题,还是“学”和“做”的問题。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从道德灌输转向道德探究。一是要准确把握学情,关注学生差异,分层次精准设定教学目标。二是关注教材中的留白、省略号和主持人问题设计等,引导学生关注、反思和改变。三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同时给予相应的学习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道德学习,进而形成自我认知和管理能力。
(三)理性分析,稳定规则
“是与非”“黑与白”在教学中有着清晰的界定,但对学生来说却存在着“两难”问题。比如“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是否还要等红灯”“照顾生病的妈妈,没时间写作业”“好朋友总是骗人,我不愿意原谅他”……像类似的困惑,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用“对”和“不对”来“教”学生应该怎样应对,而是应关注盲点和误区,引导学生如何独立面对问题,理性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综合实践,“获得感”培养担当型人格
(一)把握教材,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
道德与法治教材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在教学中可以从内容、形式、时间、空间等方面进行整合拓展,比如课前的小调查、小发现,课后的小制作、小实践等。同时可以通过情景化、活动化、实践化教学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反思、体验和感悟。
(二)良性互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
一是把道德与法治教学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和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结合起来,和爱国情怀及责任担当结合起来,等等,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二是把道德与法治教学和美德少年评选活动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向道德模范学习、向身边好人学习等活动,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做家里的好孩子,做学校里的好学生,做社会上的好公民。三是把道德与法治教学和重要节日结合起来。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学习、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纪念日深入开展革命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等。
(三)注重融合,使学生在兴趣中“获得”
语文学科活动阅读存折、汉字书写、朗读认证,课前三分钟展示等,数学学科活动多变的图形、九宫格、七巧板等,还有科技节、艺术节、运动会等,为学生搭建多元成长舞台,在成与败、得与失的体验中巩固知识、磨炼意志、增强自信,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四)完善课程,使学生在无声中“获得”
课程价值实现的水平,决定了学习者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学习者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因此,学校要立足校情、学情,开发、整合及利用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实现课程价值,创建课程文化。从理念、目标、制度、体系、标准、教材、评价等方面入手,完善课程体系,涵养出好的学风、教风、校风。
(五)实践延伸,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
立足家庭,学习和传承好家风好家训,加强家庭教育培训;开展以自理、自立为目标的家庭劳动实践活动,以尊重、热爱为目标的社区服务性劳动实践活动;整合校外德育资源,将学生的学习场所转移到博物馆、实践基地、工厂等,进行一定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体验生活,以达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多形式、多维度的教学实践和综合实践,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习得知识,掌握技能,锻炼意志,获得自信;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付出,理解责任,体验担当。
四、底线教育,“敬畏感”培养法治型人格
(一)培养底线思维,教育学生“知法”
道德与法治教材以“我”为主线,涵盖了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道德教育,从家庭生活中的权利义务,到学校的校纪班规,再到生活中的法律法规,使学生逐步树立平等意识,培养学生底线思维,同时给学生渗透法治意识。比如在“我们的公共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内容。在“我的家庭生活”教学中,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内容,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法,法律本身就是一种底线,因而要敬畏法律。
(二)培养法治意识,引导学生“懂法”
六年级法治专册以宪法精神为主线进行系统法治教育,突出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教育,注重法律知识向日常实践的延伸。作为教师要明确法治专册教材的编写意图,立足课堂,巧妙创设情境、设计教学,增强法治课的亲和力、思想性和实效性。同时结合学生生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学生法治意识。
(三)树立维权意识,引导学生“守法”
一是法治副校长宣传教育常态化,积极开展相关讲座、主题中队会等,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使其了解一些自我保护方法。二是积极和公检法等机关形成教育联盟,通过未检中心、红领巾法学院等主题研学实践,明确法律权威,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三是结合国家宪法日、禁毒日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以使学生从小树立知法、懂法、守法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
五、与时俱进,“时代感”培养政治型人格
(一)少先队员的身份认同,奠定政治基础
“党带团,团带队”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一项重要举措。少先队员是少年儿童在小學阶段的重要身份标志,“全童入队”是国家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政治要求。学校少先队要通过“少先队知识”“少先队礼仪”“少先队活动”等,强化队员的身份认同,潜移默化地进行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培养他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朴素情感,激发他们学习成长的动力,牢记“时刻准备着”的初心使命。
(二)深入“四史”教育,涵养“四个自信”
在道德与法治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生读本中,古代先贤的智慧故事、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历史的回忆,一篇篇壮丽的史诗,通过“小故事”“活动栏”“知识窗”等设计,有机地把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融入到教材之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及国情教育等渗透于课堂教学及知识拓展之中,潜移默化地涵养“四个自信”,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三)弘扬中国精神,牢记使命担当
一是深入学习和弘扬中国精神,学习代表人物事迹,从代表人物的成长历程中汲取向上的力量。二是把中国精神教育和“四史”教育结合起来,深入了解在历史发展背景下,中国精神的形成过程;懂得国家的发展进步造就了中国精神的内涵与发展。三是引导学生把个人梦想和伟大的中国梦联系起来,把自己的成长理想和祖国的发展及未来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使学生从小树立报国志。
(四)关注时事热点,培养国际视野
一是规范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保证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二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等方面的信息素养。三是及时开展时事热点学习、讨论、宣传等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倾听、思辨,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积极实践,在探索中开拓思维,提高认识,凝练智慧。
综上所述,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阳光的心理品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树立远大理想,建立对自己、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世界发展的责任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培养,从心而育、外化于行,实现了培根育魂、固本培元、守正创新的教育目标,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汉中市汉台区恒大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