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性“非遗”融入新时代高校美育的路径探究
——以青神竹编融入美育课程为例

2023-08-30王晓琴李育华

天工 2023年9期
关键词:竹编非遗技艺

王晓琴 李育华

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为深入贯彻落实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学校美育要以立德树人为主要载体,融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1]。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一种以人为核心载体的活的文化形态,是我国珍贵的、有保护价值的文化资源。根据当代“非遗”传承人培养的现实需要,把“非遗”传承作为高校美育教学的中心环节,渗透在美育课堂中。怎样充分挖掘区域美育资源,打造地方高校美育的特色,构建多元一体的美育共享系统,成为新时代满足美育多元需求的重要课题。

一、地域性“非遗”融入新时代高校美育的意义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多个文件,都强调了学校要在地区“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中发挥作用。地域性“非遗”是地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能够展现特定地区人民群众的认知、文化等,所以要利用本地区传统文化的优势,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意识,树立文化自信。

将地域性“非遗”融入高校的美育教学中,既是以美育教学为基础,发挥高校艺术遗产教育与传承功能的重要举措,也是在大学内通过地域性的“非遗”完善高校美育环节的有效途径。地方高校在地域性“非遗”继承与发展、创新与研究等方面,既有区域距离、乡土亲情等优势,又有高校的人才优势、平台优势和学科优势,在地域性“非遗”的固定性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高校既可以通过课堂教育和课程体系进行文化传承启蒙教育,又可以大力弘扬地域性“非遗”丰富的内涵特征、历史底蕴、审美价值等,还可以通过艺术技能实践、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等实践活动,扩大地域性“非遗”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吸引更多的社会团体和个人加入地域性“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工作中。通过地域性“非遗”与高校美育的融合研究,利用地域性“非遗”的美育功能培养学生鉴赏美、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美学能力[2],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见图1)

二、高校美育传承弘扬“非遗”的现状

高校美育对于弘扬优秀地域性“非遗”有着特殊的优势,身处地域文化环境下的地方高校坐拥丰富的地域性“非遗”资源,除了应担负的教育任务外,还应该积极将地域性“非遗”纳入当代高校美育之中。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许多高校学生对地域性“非遗”的美育价值与功能的认识不足。他们对于地域性“非遗”的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尤其在了解其与美育的深刻关联方面存在欠缺。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地域性“非遗”美育课程是多余的,认为在美育教学中不应该加入传统民间艺术的内容。这种思想显然背离了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衷。

(二)忽视“非遗”传承的现实意义

目前,大部分高校未能深入挖掘地域性“非遗”的美育价值,导致地域性“非遗”无法在高校美育工作中得到良好的传承。一些高校在促进地域性“非遗”与高校美育融合时,过于注重形式、忽视传承等问题仍然存在,这导致将地域性“非遗”引入高校美育的过程中,容易忽视遗产传承的现实意义,仅仅将其作为一种美学形态、美学价值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片面的美学视角可能会削弱地域性“非遗”的内在价值和深层意义。

(三)师资力量与传承能力不足

在美育课堂上引入地域性“非遗”资源,高校教师不仅是教育主体,也是地域性“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传播主体。但是,由于地域性“非遗”具有民间性、无形性、活态性、艺术性等遗产特征,要对其抽象艺术内涵进行呈现。目前,许多高校能开设地域性“非遗”美育课程的师资力量较弱,教师缺乏遗产专业知识,很难直接引导学生理解地域性“非遗”的美育常识。

三、青神竹编技艺的美育价值及传承困境

(一)青神竹编技艺的美育价值

竹编产品最初是作为使用工具出现的,但是随着工艺的不断发展,现在已有一部分竹编产品逐渐发展成极具观赏性的工艺品。青神竹编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在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青神竹编是我国珍贵的民族文化符号之一,它特有的艺术文化内涵有着巨大的美育价值。

1.历史底蕴

青神竹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四川竹编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其历史久远、技艺精湛。唐宋时期就有大量竹编工具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明代以来有装饰图案以及几何图形的竹编工艺品问世,器皿编织开始崭露头角,到了清朝同治年间这门技艺便达到高峰,可见青神竹编历史底蕴丰富,蕴含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造物智慧和艺术审美。

图1 地域性“非遗”融入高校美育的意义

2.传统技艺

青神竹编从出产到成品有严格且复杂的步骤,但总体上可分为选竹、启篾、三防、染色、分丝、编织。青神竹编技艺主要分为平面、立体及瓷胎竹编三种类型,但以平面编织为主。“新、奇、绝、精、雅”是当代青神竹编的指导原则。青神竹编基本的编织技法为十字编、六角编、人字编等,其技法简单,但青神竹编工匠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创造出菱形、菊花、绞纹和星点等编织技法,让平面竹编的视觉感更强[3]。

3.文化寓意

青神竹编图案纹样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寓意,如“葫芦”与“福禄”谐音,引申出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所以在青神竹编图纹的设计中,竹编艺人大多采用葫芦形纹样表达美好的愿望,用桃形表达长寿之福和寿喜的夙愿,用万字纹表达生命的生生不息。

(二)青神竹编技艺的传承困境

对于“非遗”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才至关重要。对于青神竹编来说,竹编产业化程度不高,经济效益差,致使工价水平比较低。另外,竹编产业是一种门槛比较高的手工艺,如今很多年轻人觉得传统手工技艺学起来费时费力、学习周期长,这也造成青年人才流失。现代审美意识对传统手工艺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在青神竹编的开发过程中,几乎看不到产品创新升级,这导致青神竹编产业发展出现局限性。综合来看,技艺传承困境主要源于人才流失和自身开发创新能力不足。把青神竹编技艺纳入高校艺术专业美育的建设中,不仅能加强高校美育的文化底蕴,而且能给青神竹编带来生机和活力。

四、地域性“非遗”融入高校美育的路径

(一)建立校内、校外双重“非遗”教学模式

目前,一些高等院校正在尝试将“非遗”教育纳入课程中,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高校应该将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民间传承人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挖掘青神竹编的美育特色[4]。采用“内部培养,外部引入”的方式建设传承人教学队伍,充分发掘青神竹编所蕴含的美学形式,以提升其在高校美育教学中的成果转化水平。通过整合校内外的传承人力量,高校可以推动青神竹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确保其地域性和民间性得以有效传递。同时,高校可以将青神竹编与审美教育有机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民间艺术的价值,并培养他们尊重和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推进学科融合与美育平台建设

要使青神竹编的继承和创新融入美育中,高校美育教学要确立学科融合的思想,实现跨专业和跨学科发展,以青神竹编为核心,搭建美育平台,让更多高校学生了解青神竹编文化。利用现代技术对青神竹编的编织工艺、编织题材以及配色等进行集成与加工,做成可视化和数字化的图像,并利用交互技术生成青神竹编技艺体验教学的美育平台。以数字活化为建设方式,使高校学生在网络共享平台上学习,这种形式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更强。既能让学生感受传统技艺之美,也能拓展文化美育传播途径,使学生在感知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的同时,与其他院校的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

(三)地域性“非遗”美育课程建设

参考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需要确立“以美和人的思想课程”体系建设,注重地域性“非遗”的美育思维。通过地域性“非遗”美育课程建设,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对地域性“非遗”有一个更专业的理解与体验,而不仅仅是浮于表面的知识科普[5]。在课程设计上,根据课程主题将其与地域性“非遗”模块联系起来。以青神竹编课程为例,其设计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认识青神竹编的艺术特色及其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在这一部分的理论教学上,要注重渗透传统审美教育,加强学生对地域性“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认同。(2)学习青神竹编的制作工艺。着重介绍青神竹编基本工艺,重视实操能力锻炼,培育工匠精神。除校内教师教学和地域性“非遗”传承人引入校园现场教学指导之外,也可以采用外出调研、访问以及其他学习方式。(3)与青神竹编传承人交流。采用与行业大师、传承人对话的学习方式,系统地认识“非遗”手艺中存在的问题、最新市场情况及今后发展方向等。

(四)地域性“非遗”美育教材建设

青神竹编作为一种操作性很强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对教材进行建设时,应该注意“活”的状态。其中,以青神竹编相关的发展史论、作品欣赏、传统竹编作品应用及当代设计应用等为建设重点。从教材形式组织上看,应该更加注重图像化、数字化的结合,文字内容要精练简明,减少学生理论学习的困难。以地域性“非遗”为基础的美育教材建设,能够让高校教师在教学时有更好的参考依据,教材的形式更有利于与其他高校或区域进行交流。

(五)以地域性“非遗”为主题,开展相关实践活动

把青神竹编融入高校美育教学中,除了依托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依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实践活动的开展要注意两个方面:(1)营造良好的校园传统文化氛围。大学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是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关系[6]。高校可通过青神竹编这个载体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如青神竹编比赛、交流会、作品展等,利用这些活动营造特殊的“非遗”美育校园氛围;(2)进入青神竹编工艺坊或文化村进行艺术技能的实践体验,使对青神竹编感兴趣并把青神竹编传承作为未来职业发展的学生有更好的传承基础,从而解决青神竹编非遗传承人紧缺的问题。

(六)以美育教学成果促进地域性“非遗”发展

青神竹编的继承和发展除了需要政府的支持外,还需要与市场对接。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在青神竹编课程学习中大胆创新,例如将青神竹编创作成艺术产品、家居产品等,并对优秀学生的作品进行成果展示和宣传。同时,借助艺术中心的平台资源,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企业的设计需求,推进产教深度融合。通过这种方式,人才培养、市场对接和成果转化可以同时进行,并且可以准确地满足行业需求,打造出独特的生态链。

五、结束语

地域性“非遗”是人民群众经过多年在某一地区沉淀下来的文化形式、符号和资源等,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精神财富,又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动力。目前,地域性“非遗”美育传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都还处在初步探索、挖掘的阶段。本文以青神竹编工艺为例,对地域性“非遗”与高校美育的结合路径进行论述,结合自身体验与创作实践,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地域性“非遗”与高校美育学科建设有效融合。既让地域性“非遗”成为高校的美育课程资源,又利用高校力量打开“非遗”在新时代传承的新路径。

猜你喜欢

竹编非遗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穿花系列竹编花器
竹编在室内隔断中的应用
竹编艺人
1500m2竹编人文艺术,隐于自然的轻灵简雅!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