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3-08-30尹万元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14期
关键词:园林专业教学改革课程

尹万元

摘要 植物组织培养学是高职院校园林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本文以东营职业学院为例,分析了高职院校园林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对策,为有效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高质量园林专业人才提供合理路径。结果表明,通过增加实践教学时长,增进实训项目,清晰操作流程,鼓励课堂讨论法,推进试误教学等方法,多元考核、综合评价,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了学生的职业信心。

关键词 园林专业;组织培养学;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14-0165-03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因其周期短、繁殖系数高的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优良脱毒苗的快速扩繁与种质保存中,在单倍体育种、遗传转化、转基因工程等方面[1]。作为园林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开设园林植物遗传育种课程前的必修课程。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组织培养快繁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也要使学生的职业认知、逻辑思维及探究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满足社会对高质量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植物组织培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产教融合和工学一体化的要求相脱节,从而影响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此,本文对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以供参考。

1 组织培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实践环节重视不足

在植物组织培养教学内容中,无论是培养基的配制、外植体的处理,还是无菌环境下的初代、继代、生根、驯化、移栽操作,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组织培养课程的實践教学相对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必选选修课的地位影响学生的职业认知。相比园林树木学、花卉学、栽培学、绿地规划等课程,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在学生主干科目的学教学中排序偏后,而且课程设计比较细致、有难度,对高职学生挑战难度较大,必选选修课的课程地位并未引起一些学生的足够重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和把握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的信心。②实践教学时长占比较低。根据东营职业学院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培养课程总学时数为72学时,实验学时只有24学时,仅占1/3。从一个芽体扩繁为完整植株的组织培养过程需要足够实践训练和摸索,显然这样的学习时长明显不足,导致学生对技术的把握不够细致,不能从根本上掌握相关实用技术,无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③组织培养流程和技术细节掌握不到位。脱毒苗的培育需要高标准、严要求,技术细节要求较多,而基础较弱的学生缺乏系统连贯的逻辑思维,对岗位任务和重难点难以有效把握,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推进。

1.2 教学方法整合不够

多媒体教学平台将优质教学资源上传、下载,通过课件制作、运用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再现组织培养过程,增强教学趣味性。但多媒体教学也存在弊端,容易抑制学生思维,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忙于记笔记、完成实验报告,减少了课堂上的思考时间,探究能力得不到提升,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课堂教学与现场实操需要相辅相成,缺乏直观体验,即使实施讨论法,学生发散思维也打不开。若不去工厂化育苗车间观察、学习、实操,只有课堂理论教学和学校实验室实操演练,不能完全保障学生学懂、弄通。

1.3 课程考核方法相对单一

多年来,课程考核主要以书面作业为主,在课下完成,学生之间可能存在相互抄袭的情况。平时的课上学习、问题答疑、视频制作等环节占分较低,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是理论与实践高度契合的学科,过程繁琐,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繁殖实验都不能成功。课程考核旨在让学生掌握这项技术,能够胜任组织培养快繁人才岗位,若课程考核侧重设计不合理,极易导致学生缺乏连贯学习,整体把握效果打折扣。

2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1 丰富实践教学,增进职业信心

结合前几年全国职业院校组织培养技能大赛及组织培养企业对员工的技术要求,通过配制母液、设计制作培养基、无菌接种、褐化与玻璃化防控等操作,锻炼竞赛压力下的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提升职业认同感和自信心[2]。增进学生团队协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塑造工学结合型人才。落实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训练指导与教学改进工作。课程教学旨在让学生们找到错误、把握细节、尝试失败并作出成果,经历一番挫折,最终成功扩繁出无毒良种苗。这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和成功的心路历程会让学生印象深刻并对自己充满信心,实现技术提升与心理悦纳的双重目标,与素质教育的三维目标相契合,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丰富了情感与价值观。

工厂化脱毒苗培育是引领职业院校组织培养教学的重要抓手,如何让学生快速熟悉无菌操作环境、外植体的选择与灭菌、超净工作台及光照培养箱的使用,熟悉组织培养实验仪器设备操作,恰当设计初代、继代及生根培养基,有效预防褐化与玻璃化等生理障碍,是实验教学的主干知识,也是教学的重难点。严格按照行业标准要求,在教学中紧密结合企业生产案例,调节教学思路,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2 增加实训项目,提升自我效能感

在实践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实地参观东营科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组织培养车间,学生得以参与楸树组织培养项目,以楸树茎段为外植体,在无菌环境下进行初代、继代、生根、驯化、移栽等培养,这种流程学习形象生动,又有可行性、可操作性,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逻辑思维能力。在课程教学模块中,笔者增加了楸树脱毒苗实训项目,用吊兰、红掌、蝴蝶兰等草本植物组织培养作对比,通过观察、试验,学生们发现相比较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在组织培养中出现褐化与玻璃化等生理障碍较少,在实验教学中启迪学生在木本植物组织培养中通过调控生长素与分裂素及有机物等的比例浓度来减少酚类物质产生及降低玻璃化发生的概率等。项目现场实践教学比单纯课堂教学更有说服力,学生自我效能感快速提升,为其今后独立承担项目打下坚实基础[3]。

2.3 分组教学,清晰操作流程

采用分组教学,学生轮流操作,既有分工,又协调合作,每个小组由3名学生组成,每人都能参与到实践环节。具体教学过程(以制作培养基为例)如下:①教师课堂讲解培养基的组成,并示范移液枪的正确使用,以配制1 000 mL培养基为标准(大量母液100 mL、微量母液10 mL、铁盐母液10 mL、有机物母液10 mL、蔗糖30 g、琼脂7 g,pH 5.8,定容成

1 000 mL);②学生需要配制500 mL培养基,大家一起换算比例,记在笔记本上,按比例配制;③学生分工,明确任务,轮流开展,学生甲按500 mL标准配制培养基,学生乙分别用0.1 mol/L 和0.5 mol/L的NaOH和HCL将pH调至所需值,学生丙拍摄,在拍摄中尤其注意移液枪的使用,3名学生交替,轮流操作与拍摄;④根据拍摄内容相互观阅,提出疑问,总结问题向教师请教;⑤教师再次示范操作,如何避免气泡影响数据准确性,讲解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⑥学生们按正确标准反复练习并用锡箔纸封口,注明培养基的名称及配制时间。

2.4 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丰富校企合作学习平台

组织培养课程重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4],学校组织组织培养专业课教师去工厂化组织培养育苗企业进行详细调研,重点考察组织培养繁殖的技术细节、行业动态和岗位匹配要求,根据市场需求,在教学中有侧重点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模块及教学方法,安排专业实用课程,拓展前沿性知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课题,参加无性繁殖创新创业项目、参加组织培养设计大赛,使学生夯实理论基础,熟练掌握组织培养技能,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加强责任担当,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硬件建设中,学院配备洗涤室、配制室、缓冲间、接种室、培养室、观察室、驯化室,将校内课堂教学延伸到校外实践领域,学生能够独立在专业对口现场直接参与生产,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完善,培养在企业独立顶岗操作的技能型人才,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做到工学结合[5]。

2.5 多元考核,综合评价

课程考核以技能操作为主,结合平时的理论学习、笔试、问题答疑、视频制作等,综合这几种考核形式,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让学生熟练设计操作的同时也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理论教学中对比扦插、嫁接、压条、播种等繁殖方式,启迪心智,发现异同点,从而更好地设计培养基,尤其是在与扦插的对比中,更加注重无菌环境的设计,让学生们掌握全面系统的无性繁殖技术[6]。

课程考核采取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全方位、多视角反映学生的整体水平和最终成绩,尤其重视细节把握和流程逻辑性。过程考核是教师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状况,在完成各个项目模块中的具体表现,考核指标涉及学生的出勤率、课前预习及仪器准备、团队分工、任务完成的速度与质量、课堂总结及电子数据成果制作展示等方面,以实操考核为主,多次考察记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最后综合理论考试、平时表现、实操考核等几项成绩给学生一个综合评价。具体为:综合成绩=平时考勤10%+理论考试15%+实验报告15%+实操过程评价50%+成果制作与展示10%。这种考核充分考虑到工学结合的职业学习特点,调动了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设计。

建设多元课程评价体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把握课程设计、实施、效果等课程要素,重视形成性评价和相对评价,兼顾总结性评价,关注学生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既重视量性评价,又重视质性评价。做出恰当的自我评价,正确看待行业评价和社会评价,教师在做中教,在教中做,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完善,教学相长。

3 结语

本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山东省组织培养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对接的视角下,借鉴国内外工学一体化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工厂化育苗企业岗位匹配要求,明确了产教融合背景下园林技术专业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框架。植物组织培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通过上述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学生的组织培养学课程成绩明显提升,动手操作能力越来越娴熟,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了浓厚兴趣,坚定了职业信心,真正做到了“技能在手,人人自信”。

参考文献

[1]王菲,苑兆和,招雪晴,等. ‘三白石榴再生体系的构建[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9):125-133.

[2] 姜自红,贾雪晴,涂清芳. 基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安徽农学通报,2016,22(6):171-173.

[3] 梁红艳. 基于工作过程的《园林植物组织培养》课程设计[J].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21(3):75-77,88.

[4] 汤春梅. 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院校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安徽农业科学,2020,48(3):265-266,282.

[5] 石文山,陳献礼. 高职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工学结合建设的实践与体会[J]. 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8(3):16-18.

[6] 孙军利,赵宝龙,鲁晓燕,等. 园艺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方案改革与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探讨[J]. 教育现代化,2016,3(14):26-29.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园林专业教学改革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园林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典型模式研究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园林专业教学中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