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街巷闹市,做个红尘俗人
2023-08-30丁云
丁云
说起古城苏州,不去“金阊门”说不过去,老城的太多太多在这里隐没于人世凡间。
叩开技艺之门
白居易说“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东西绿浪,阊门吊桥就是这样一座生机勃勃的红栏桥。穿过阊门城楼,从阊门横街去阊门饭店转转。
恰好横街的南头有套又破又时髦的老洋房。房子看样子已经被舍弃,阳台窗户等破旧不堪,但外墙螺形装饰纹样、铁艺窗栏等细节又显得房子很优雅。门楣上有“千祥云集”字样。有人说这里是民国时典当行老板章荫堂的宅邸。而阊门横街曾是一条热闹的商业街。当年是苏州铜器作坊和银器作坊的中心。隔着西中市,对面的专诸巷又曾是玉雕行业多集中的地带。
说到银器,苏州的金银器产品南宋时就有名望。《宋史》记载了徽宗派宦官童贯在苏州设造作局,役使工匠制造象牙、犀角、金银等器。元代,苏州金银器行业出了一代名匠朱碧山,据说他做的银蟹杯、银槎杯甚为奇特。其中,制蟹杯、灵芝杯、鼠啮田瓜觥、槎杯等不见焊接。
曾见过做金属抬凿技艺的手艺人姚世荣,说传统金银器众多技艺技法里,有一项金银丝镶嵌技艺,在木头上镶嵌叫“镶嵌”,在金属上的镶嵌就叫“错金”,金银丝镶嵌需由银匠拉丝。在花丝镶嵌中,那根拉出的“银丝”“金丝”更是比头发丝还细,头发丝是8丝,拔出来的“丝”只有2丝、3丝的粗细。
姚世荣专做金属抬凿:在金属薄皮子反面抬凿子,“抬”使正面凸起,然后在正面“凿”,反复作业,金属表面的图案越来越清晰,浮出图案。“錾刻”就是用小锤垂直敲击凿子,在金属表面上行走出现凹线条组成图案……这些,都是当年苏州上百家银号所持有的精湛技艺技法。
追忆百年流光
阊门饭店现在是一个园子。从里面鱼贯出入的住宿游客为整个园子带来了鲜活劲儿。在老苏州人眼里,阊门饭店既熟悉又神秘,那里旧称“大园里”,20世纪40年代末,住着王、蔡、陆、谢四户人家。几栋西洋式老建筑,是他们留下的印记。而对于住在内部酒店的到苏游客而言,园子里的环境也是格外打眼。
其中的“外五泾弄谢氏别墅”建于1936~1938年,是一幢砖木混合结构的西式建筑。它还有个单独的庭园,草坪中央栽着四株雪松,围以漏窗花墙,在本已闹中取静的阊门饭店里,更是静中取静。从20世紀30年代末,民国富商买办们建起花园洋房开始,到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曾用于苏州市妇幼保健医院使用、苏州市革委会招待所专门接待国内政要等,那种岁月与世事经沉淀后留下的气息很抓人。
阊门饭店里有一个高端戏服制作工作室,并没有对外展示。隔着玻璃窗仍可以窥探到上了年纪的绣娘做盘金绣、缂丝之类。如果有幸踏入,你或许可以闻到油墨香和淡淡的浆味,工作室里像档案馆一样分类摆放各种绸缎布料、绣线,成卷的印制纹样的塑料膜,以及巨大的裁缝桌。
苏州制作戏服的手艺,有赫赫有名的“苏州织造”这一层渊源,从宫廷服饰一路沿袭下来。苏州的桃花坞片区是戏曲服装和行头道具的重要产地,培养出一批成熟的老工人,为青出一蓝而胜一蓝的戏服工作室奠定了发展基础。
一套戏服制作,步骤大致涵盖选料、染料、开料、花样、刺样、印样、配线、绣花、篦浆、裁剪、缝合、后道等十几道工序,短则2至3个月,长则一年半载。且京剧、昆曲、越剧、川剧、评剧、豫剧等不同剧种的戏服,在制作上会有所区别。
衣袂飘飘,收藏了百年流光溢彩。老剧团说起戏装来,想到的就是苏州,他们从民国时起,祖师爷辈就在苏州定制戏装。“我认为,苏州的传统手工艺在全国是排到第一位的,”工作室主人张斌曾说,就他接触,技艺精湛度和成熟度可以睥睨国内,尤其老工人,非常珍贵。
寻找吴门印记
走过里水关桥之类的石板桥,两旁的窄巷水道无尽延展,很多人家后门有踏梯伸到河面。寻常百姓家冒出了寻常的凌霄花,粉墙黛瓦是可以衬托出任何花卉的底色的。
阊门内下塘是一条蛮有意思的苏州传统街巷,保留着完全的水巷风貌。重要的是它长,从北端与阊门北码头交界的地方,到南端河沿街交界处,至少有1公里。长,就意味着有看头,常常会横出一杠子的“枝节”。事实便也如此。除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多姿风情,大量老宅与传奇栖身其间。
走着走着,就走到泰伯庙,隔壁有吴门书道馆。从西晋陆机到唐代张旭、孙过庭,直至明代中叶,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宠、陈淳等为代表的“吴门书派”应运而生,大放异彩,“天下书法归吾吴”,苏州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陆家衡先生在给黄异庵先生书法篆刻展的开篇中写道,吴中多名士,一人身兼数艺者不乏其人。呐,转来转去还是范仲淹、范成大、苏舜钦、朱长文、沈周、祝允明、王宠、陈淳这些人。想要了解苏州再深一点,还是得从主要人物“下手”。黄老先生刻的章挺好玩,有一枚印章刻了“白痴”。
隔壁泰伯庙蛮安静,就是蚊子多。但偶尔有个别年轻人来这里转一转。屋顶的脊饰,看上去像老货。至德殿里有旧碑。果然,资料上说现存至德桥、至德坊、大殿三间、东西两庑各三间等为清代建筑。庙中旧石碑,是康熙、光绪及民国时重修记碑石。由于庙屋已破旧,古建筑曾被占用为菜场,2009年菜场迁出,古建筑被修复,泰伯庙全景复原。
重温民国风韵
往东,沿途看到不少老建筑或构建,有不得不为之侧目的民国里弄式石库门建筑群,比如崇安里。崇安里由曹沧洲的侄子曹惕寅建造。曹沧洲是吴门医派的近代名医,于光绪年间应召为御医。苏州近年来修复了位于瓣莲巷的曹沧洲祠。阊门西街原有曹沧洲故居。曹惕寅也是中医,悬壶沪上。
在崇安里转转,就转到东角墙,转过去,又是连绵的民国青砖洋房。先是久福里的明远堂赵宅及会所。据说久福里是明、清两朝的钱币铸造局宝苏局的旧址。赵宅由久康钱庄和晋成钱庄经理赵献庭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往东接着是海派里弄式公共住宅建筑群长鎏村。据说是民国初年由上海富商兴建,取其两个儿子“长”“鎏”之名合成村名,含有金钱长流不息之意。好彩头!
想起阊门内下塘附近还有一组民国里弄式建筑志仁里,但在阊门饭店附近。那里有带有石库门的平房,有二层楼房,还有有楼有院的建筑。再往西一点,北码头风情街上还有1929和1931两栋楼。北码头紧靠运河,在阊门的三关六码头中主要载卸木材和瓷器。两样是当时苏州贸易的大宗商品之一,在北码头都颇具规模,张乾源木行、永大成木行等,停排于河中,设仓库于路上,批零兼营。像张发记瓷栈,专营瓷器批发业务,业务遍及江浙沪等地。
建于1929年的那栋“三槐堂王界”是恒兴瓷号王家,外表洋气,内部融合进了苏州园林里“廊”的元素,加上中式清水方砖,是典型的中西合璧。隔壁“润庐潘界”的潘家房屋建于1931年。潘家早期在苏州阊门外吊桥堍开设五金店,从事五金生意。青砖洋房是纯欧式,当年就采用了欧美流行的进口企口地板、彩色玻璃和法国彩色地砖。两栋楼是近代重要的代表性建筑,既有中国传统四合院、传统的木架构形式,又受20世纪初外来建筑风格的影响,浓缩了苏州近代建筑的发展过程。
转了很久,其实为看看阊门内下塘的陆状元府,但已经人去宅空,工人们开始开工清理,为修缮做准备。周围转转时,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附近一带的民居门牌号上都打了姓氏,孙宅、张宅……难道是私宅么?想起福建也有这样的传统民居,把姓氏、家族渊源做成门牌挂在门口,缅怀先祖当年南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