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荒救治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2023-08-29王世梅张玮
王世梅 张玮
摘 要: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灾荒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影响巨大。革命根据地位于广大农村地区,不得不过多依赖农村的经济发展。由于气候变化和抗战时期的特殊环境,太岳革命根据地在1942至1945年间接连遭受自然灾害,发生了严重的农业灾荒。战争环境下的农村经济受创,农民生活愈加艰难。为恢复生产,安定民心,根据地进行农业大生产,以求渡过灾荒难关。广泛开展群众事业,促进了农村根据地生产,活跃了经济,在根据地建设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诗篇。
关键词:救灾治荒 农村经济 太岳革命根据地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3)08-131-02
一、灾荒下的农村经济一隅
灾荒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太岳革命根据地位于山西中南部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山西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该地区也呈现出明显的大陆季风性气候。年降雨量为400~650毫米不等,在农业生产需求的降雨量线上徘徊,经济难以景气。正如民谚所描述的:“旱,有食作天地冒烟,雨天流泥汤,风起蔽天日,黄沙堆成丘”。自然条件的先天不足,导致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在低水平的层次上徘徊是常态。
山西地区“十年九旱”。1942年和1945年间,太岳地区普遍缺雨,连续4年旱灾和蝗灾相互交杂。约计有10万人挣扎于灾荒之中。其中,士敏、高平、晋北这几县受灾人数最多,光士敏一个县8万人,就有2万人遭遇了荒灾的袭击。旱灾夹带蝗灾,秋禾丰收眼看无望,群众叫苦不堪。
自然灾害不受控制,灾民无食可寻,饥饿难忍,弃家逃荒,偷盗,贩卖人口的现象也相继发生,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农村经济大受打击,各根据地军民基本的日常生活更难以维持。如何解决根据地的灾荒局面,安抚群众情绪,巩固根据地,这是摆在根据地面前的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根据地粮食、财产和人畜也多被敌寇烧杀抢掠。因受到敌寇残酷掠夺,洪赵地区,粮食陷入严重恐慌。不仅价格昂贵,且无从赎买,群众均以树皮、叶子代替粮食,令人痛心。壮丁被编为伪军,敌寇在趙城王可一带建造一个水田公司种植稻禾,强行没收民田6千亩,农民万余人。该公司建筑费40万元,全从该地搜刮。此外,用2.4万元建筑牧场、磨坊、车站、大仓库,亦由该地人民负担。该地麦田麦子全部被掠夺,春耕时节,无人愿意耕种,大好良田,尽为荒地。像沁源、岳阳和安泽的大部村庄也无法幸免,生活全无办法者即达3418户,1.5万余人;牲口损失方面,沁源即达两千余头,农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人口死伤、衣食住问题严重地影响人民生活自不必说,而人力、畜力之减少,更严重地增加了农业生产的困难。农村经济本就分散,生产技术落后,一切生产都是靠人力生产,大批男性奔赴前线之后,只得依靠妇女务农生产,农业生产力自然下降,不合人满意。加之敌寇对人力的破坏和自然条件失衡这一不可抗因素,灾荒更甚,农村经济满目疮痍。灾民无食可寻,饥饿难忍,逃荒、偷盗、贩卖人口的现象也相继发生,救灾度荒,恢复和发展经济已迫在眉睫。
二、救灾治荒对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政府帮扶,保障基本经济生活
太岳区根据地党委和行署始终严阵以待,随即下达号召全区全力救灾的紧急指示。全区高度重视,都把生产救灾作为紧急要务,采取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具体政施。除了以全力帮助灾荒救济委员会工作之外,还推行各种因时制宜的战时财政经济政策,如筹集粮款、举行农村贷放、提倡生产、推行合作事业、调节金融、严禁食粮出口等,以彻底消除灾荒现象。
首先政府实地调查灾情,发放贷款和救济粮。组织县区村救灾委员会或其他救灾组织,实地进行灾民调查登记,对遭受灾情的村庄群众,直接下拨粮食,每人每日以小米四两,以能使其从事劳动谋生为限。1943到1944年间,政府计发放粮食达万余石用于救济灾民。
还发放春耕贷款,帮助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恢复。款项均以极小的利率发给农户。农民获得了低利贷款,购买种籽肥料等生产原料,就避免了以百分之50的高利向高利贷者借债,解决了灾荒下青黄不接的困难,保证农民的农业所得,在收获粮食后大部分还是自己的,而不是继续还贷,扶助了其经济的发展。领导干部带头打蝗。以村为单位,群众分散在田间地头,专心打蝗。仅士敏二区打蝗得法,8天就灭蝗3000万个,政府发出奖金13.8万元。奖励之下,涌现一大波捕蝗专家和能手,军民感情也在集体活动中得到增强。
党组织济贫小组提出“天下农民是一家,有了困难大家帮”的口号,党员干部和积极分子带头解囊相助,同时动员富户捐献粮食和种子,解决了部分贫苦农民生产和生活问题。
(二)开荒拓耕,提高农业生产力
长久以来的经济建设经验证明,发展农业生产乃是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第一任务。以农业生产为支柱的农村,生产的毁坏,都必将引起整个农村经济活动的危机。只有农业生产的发展,才能改善广大人民的生活,达到完全的自给自足和繁荣农村经济。近代农村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只有通过开源节流,扩大耕地面积,才能增加收入。农业社会有广阔的土地与丰富的劳动力。因之要求增加农业生产,不能不多从开荒种地着手,不然其他都是扬汤止沸。
据此,根据地积极开展春耕、开荒等大生产运动。由政府发放春耕贷款,解决畜力、肥料、农具和种籽等原料问题,积极动员开荒种粮。开展劳动竞赛,表彰英雄模范,各级党委和政府鼓励群众积极生产,争取改善生活和发展农村经济而采取的主要措施。为发动大规模的开荒运动,各地机关团体及部队建立劳动制度,干部群众齐动手,利用余暇一同开荒。一切未经开垦的荒山、旷野、沟滩,屋前的空场、村跟、道旁的隙地,都被利用起来了。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如金皇后玉茭,在蝗灾泛滥区,多种植蝗虫不吃的作物,如绿豆、芝麻,花生等。
在扩大耕地面积方面,1943年,据9个县不很完全的统计材料,共计12.3万亩左右,每亩平均以增产4斗,共计可增加产量将近5万石,这样的成绩不仅战后是空前的,而且在战前也是很少有。1944至1945年间,军政民合计又开荒40余万亩。1944年全区共计增产粮食1500万公斤,在解决群众基本生活和恢复农村经济上起了很大作用。1945年种植棉花16万亩,开大小渠道111条,打水井48眼,从源头上为防备旱灾做了准备。三分区工商局的一位同志在大生产中锻炼成了种菜行家,1944年,他一个人种5亩3分菜地,收获2.5万斤菜,4石5斗玉茭,能供全机关40人吃一年,还剩余1.3万斤菜。
开荒拓耕取得良好成绩,因地制宜的种植方法,群众劳动积极性的提高,使粮食产量逐步提高,灾情得到缓解,经济收入也得以增加。
(三)发展副业,补充经济收入
日常副业的生产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要补充。在农村发展一些小型工商业,不但可以缓解灾荒的紧张局面,还可以积累物资,实现自给自足的经济。于是,边区政府大力倡导发展手工业生产,除提供优惠政策,还颁布各种奖励办法,鼓励群众从事手工业劳动,发展家庭副业。
纺织业和工业,在这个时期取得了重大进展,对发展农村经济功不可没。一方面组织妇女开展纺织运动。边区一向重视妇女工作,仅古县一个县就动员了600多名妇女,纺织共换回小米1000多斤,使广大妇女有了用武之地,提高布价也增加了收入。1945年6月止,全区就有7万名妇女投身纺织业。冀氏柳沟村妇女40人一年可纺织3.12万两棉花,共可织布3.12万尺,可得纯利润3.12万元,家庭收入实在可观。对救灾和改善经济起了极大作用。从运输方面,太岳从1942年到1943年的一年半中,救活了3万多人,1944年一年共赚脚价洋11.33万元,粮食1344石。绵上县西村的村民,一次28个人给工商局搬运货物,共用120个工,赚了款1.8万元;第二次用工32个,赚回2600元。发生饥荒时,全村七成以上的人家遭饥荒,粮食不够吃。因为组织起来,依靠互助组劳动效率提高,地里省下工,才能集体去打忙工、割麦、运输,赚回一大批钱和粮食,很快消灭了饥荒的威胁。
造纸业和烟煤业也得到发展,太岳区绵上县1945年春季,烧松烟煤168洞,可产烟煤25万到30万斤。沁源从事烧烟煤及间接从事烧烟煤的工人总数达6千人以上。此外,对工业有特殊照顾,减租减息。如熬盐、造纸、纺织、犁面炉、蚕丝、桑皮、草帽辫、合作社、牛租及卖小牛等收入均不负担赋税。在煤缺少的地区,如在该地开出煤窑时不负担赋税,煤窑多的地区按工商业办法负担。一切运输队、运输合作社不负担。阳城桑林村合作社,铸“犁面”的铁戶和烧炭户,68家矿户,经过1个多月的功夫,就能得利6500元,均按比例分红,朝着丰衣足食的道路前进。
为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根据地还制定奖励条例。区委规定,凡对农工业生产工具或方法有所发明与改良,对各种日用必需品之制造有所发明与改良者,或是对养羊、养牛牧畜业等技术有所创造者。不论团体的或个人的,政府均按其实用成效之大小,给以2千元以上、5万元以下之奖金,并给以奖状。这些纺织业、运输队、小型工业都在大踏步的创造中发展。所有利润定期按股分红。大大促进了农村根据地的经济。
在积极的措施之下,大家不仅从灾荒里活过来,而且光景也逐渐闹好了。沁源村民李怀清的运输大队,1944年一年光从运输粮食上就赚了57.345万元,可买小米210石,解决全村的粮食问题,又买了6头毛驴,16亩地。根据地生产运动蓬勃发展,经济副业都得到了发展。在1945年还举办了群英大会,在生产展览馆里,农产品展览、工业品展览、棉纺织展、水利救灾展览、医药展览,林木矿产展览一应俱全,这都是劳动人民血汗的结晶,是对根据地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
三、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地的灾荒与农村经济是相互影响的。灾荒如旱灾和蝗灾,对农业生产的打击是巨大的,往往致使以农业为主要经济依赖的广大农村地区损失惨重。近代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影响更甚。灾荒破坏农业生产效果,阻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进而降低农民的经济收入,生存环境更加恶化,使农村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两者又可以相互促进。农业灾荒救治的同时,对农村经济发展也起到刺激作用。通过扩大耕地,粮食增产,发展工商业增加农民收入,亦可促进根据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由于天灾人祸的侵扰,太岳区农业遭受打击,人民生活困苦,使本已残破的农村经济更加凋敝。面对这种情况,太岳区党委政府以人为本,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并带领根据地人民广开门路,发展生产,使农村生产力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与此同时,太岳区还重视农村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鼓励民众积极参加,奖励技术发明,增加了人民收入。不仅以最大的力量完成了救灾渡荒,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及生产建设事业。同时也完善了救灾机制与预警机制,增强了抵御灾害的能力。太岳革命根据地的灾荒救治与农村经济发展相互缠绕,共同促进。救灾的同时发展了经济,而经济的发展又使得根据地人民渡过了难关。
参考文献:
[1] 徐月文.山西经济开发史[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2:306.
[2] 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太岳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上)[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0:593.
[3] 治强运动大现原形,没收民田种稻[N].太岳日报,1942-4-27(02)
[4] 中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太岳革命根据地财政经济史料选编(上)[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0:5.
[5] 继续发放农贷[N].解放日报,1942-7-29(01)
[6] 太岳革命根据地财政史编写组.太岳革命根据地农业史资料选编[M].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224.
[7] 李如林谈种菜经验[N].太岳日报,1945-1-23(06)
[8] 晋冀鲁豫与冀鲁豫救灾概况[N].解放日报,1945-6-19(02)
[9] 西村劳动互助省工赚钱消灭饥荒[N].太岳日报,1944-8-22(02)
[10] 太岳革命根据地财政史编写组.太岳革命根据地财政资料选编(初稿)[M].1987年:240.
[11] 丰衣足食的道路,阳城桑林合作社一月得利六千元[N].太岳日报,1943-8-7(04)
[12] 太岳行署颁发太岳区奖励生产技术与改良条例[N].太岳日报,1944-6-1(03)
[13] 李怀清的运输大队[N].太岳日报,1945-1-23(05)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晋中 030600;太原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山西晋中 030600)
[作者简介:王世梅(1995—),女,汉族,陕西汉中人,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张玮(1968—),女,汉族,山西临汾人,博士,教授,太原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
(责编: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