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实施幼儿园科学教育

2023-08-29尹健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万花筒陀螺鸡蛋

尹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已经成为共识,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带动国家富强。因此,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既是国家的需要,也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幼儿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科学学习有着无比兴趣。教师要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积极对幼儿开展科学教育,让幼儿在亲身体验、操作试验中,获得直接经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认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生活即教育,同时他认为,“教、学、做”应该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由此可见,对幼儿的科学教育就应该是教师引导,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结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开展幼儿科学教育,启发引导幼儿自主的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幼儿探究能力,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一、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陶行知认为,生活和教育是相互依存的,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只有亲身经历过,由幼儿自己探究的科学知识,才能在幼儿的头脑中形成深刻影响,也只有实践操作获得的经验,才能促进幼儿真正的成长。科学学习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与方法,科学学习能发展幼儿的思维,启发幼儿的智慧,教师要借助生活实践,更好地对幼儿实施科学教育。

(一)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探寻科学教学内容

幼儿的科学学习内容应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幼儿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挖掘科学因素,调动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比如鸡蛋是孩子们最常见的食物,那鸡蛋从哪儿来?鸡蛋有什么秘密?为什么手捏鸡蛋不容易破但是小小鸡却能啄破鸡蛋?怎样让鸡蛋能竖立起来?鸡蛋在水里是沉还是浮?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孩子们对普通的鸡蛋产生了深度探究的欲望。教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计科学探索内容,小班幼儿可以设计《认识鸡蛋》,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吃一吃,认识生鸡蛋与熟鸡蛋,感知鸡蛋表面的光滑;透过光源判断鸡蛋是生的还是熟的;再尝一尝煮熟后的鸡蛋,知道鸡蛋有蛋白和蛋黄之分;懂得吃鸡蛋要慢慢吃,不然容易噎著。对于中班幼儿可以设计《奇妙的蛋壳》科学探索,让幼儿自己尝试将鸡蛋竖立起来,鼓励幼儿自己操作;打开蛋壳,认识蛋壳中的“气室”;通过“醋与鸡蛋”的实验,让孩子们在实验中亲眼看到鸡蛋壳变软了,懂得鸡蛋壳在醋里会逐渐融化了,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性。大班幼儿动手能力更强,他们已经能通过观察分辨出哪是鸡蛋,哪是鸭蛋,哪是鹅蛋。通过天平秤、弹簧秤等,他们还会自己对鸡蛋进行称重,一斤鸡蛋大概有多少个,大一些的鸡蛋与小一些的鸡蛋,一斤分别有几个?孩子们通过亲手操作,实际体验,将生活中的小常识逐渐掌握。有的孩子还认出了哪是养殖饲料喂出的鸡蛋,哪是正宗的草鸡蛋。能力强的孩子,还对鸡蛋进行了深度的探索,他们通过鸡蛋壳发现拱形面能承受较大的力,还通过光影照射的方式判断出了哪些鸡蛋是坏的臭鸡蛋,哪些是新鲜的好鸡蛋。幼儿学习科学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活,科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及时捕捉生活中的科学教育契机,创设机会,形成科学教育内容,让幼儿在趣味性的科学探索中,不断增长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二)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进行发现式科学探索

幼儿园科学教育除了集体科学教学之外,幼儿生活中发现的一些科学现象,教师也要进行随机教育,善加引导,保护住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比如在户外散步时,孩子们发现了天空中的云朵有不同的形状,也有不同的颜色,有时候天上的云朵还会飞,那云朵飞行与风儿有什么关系呢?孩子们一边观看着白云在风儿的吹动下不断地变换形状,“看白云像什么?”孩子们进行想象,有的说,白云像绵羊,有的说,白云像雪山,有的说白云像狮子。班上的周周问“老师,那天上的白云哪儿来的?”面对孩子们渴望求知的眼睛,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将问题抛给了孩子们,让他们回家询问父母,或者向网络寻找答案,第二天再组织大家一起讨论。这样,既保持住孩子们的求知欲望,又激发了幼儿的科学探索欲望,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手段获得科学知识,再在大家的讨论中形成一定的共识,不仅丰富了幼儿的科学知识,开阔了大家的眼界,还让幼儿在交流讨论中,懂得了分享知识经验,增强了幼儿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幼儿由于年龄特点,理解不了深奥的科学知识与原理,作为教育工作者,重在培养幼儿对科学学习的兴趣,保持住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所以我们应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从幼儿生活中的事物着手,引导幼儿了解世界,认识世界。

二、创造科学学习的条件,让幼儿手脑并用在做中学

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符合幼儿的思维模式、认知特点、行为能力。幼儿的科学学习离不开生活实际,教师要积极创造科学学习的条件,引导幼儿去观察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科学现象,去思考、去操作、去判断,让幼儿积极动手,亲身体验,在一次次的操作活动中,不断积累科学经验。

(一)创设科学区域游戏,让幼儿自主进行科学探究

科学游戏区域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孩子们感兴趣的科学材料投入其中,让幼儿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比如小班幼儿的科学探究以感官为主,教师可以在科学游戏区投放泡泡机,孩子们玩吹泡泡的游戏,感知泡泡的形状,感知力度大小与泡泡之间的关系。又比如教师在盘子里准备了食盐和白糖,让小班的孩子们通过看一看、尝一尝的方式,分辨哪是食盐哪是白糖,学习辨别事物的不同特征。

中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兴趣点创设科学游戏区。比如在科学游戏区投放万花筒,只要旋转万花筒,孩子们眼中就能看到一个不断变化的花的世界。万花筒是什么做的,为什么会变出美丽的花儿呢?有的孩子在玩过万花筒后,开始了深度的科学探究活动。他们将旧的万花筒拆开来,发现了万花筒中的镜子,发现了三面镜子组成的棱状,孩子们在观察、交流、操作中,逐步探索,同过实践发现了万花筒的秘密。他们还尝试制作新的万花筒,在玩中感受万花筒的内图案的色彩美和造型美,惊叹于万花筒无穷的变化,感受万花筒的神奇,孩子们的科学探究进一步得到激发。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科学教学内容投放相应的科学材料,让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动物尾巴,探索三原色的奥秘,学习制造彩虹,或者投放放大镜,鼓励幼儿探索指纹,进行人体秘密的探索。

(二)进行科学种植活动,在劳动中了解植物生长规律

幼儿对大自然的了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亲身种植。在种植活动中,孩子们需要选种,从众多种子中选出颗粒饱满的种子,在春季万木复苏时种下。有的孩子生活于城市,对种植抱有极大的兴趣,教师可以给孩子们准备好小铁锹、小镰刀等劳动工具,让孩子们学习翻土、播种、除草。种子播下后,还要给种子盖上泥土,浇上水,静待芽儿萌发。当芽儿渐渐冒出头,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科学观察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植物的生长变化。什么时间点芽儿开始长叶子了,什么时间点芽儿开始长个子,冒出花骨朵,什么时间点发现叶子上有蚜虫,什么时间点给植物驱虫,又是什么时间点植物开始结果实。种植活动能帮助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特征,结合科学观察记录,让更多的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进行动物饲养活动,萌发幼儿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渐渐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动物喜欢吃什么?有哪些生活习性呢?孩子们开始了对动物的探索。在幼儿园的养殖区,孩子们围绕着饲养小动物的场所,看着老母鸡有限的散布,瞧着大白鹅昂首阔步的大步走,听着小羊咩咩的叫唤,孩子们新奇不已。他们有的模仿着大白鹅昂昂昂的叫,讨论着该给大白鹅喂点啥;有的从植物园地拔来青草,从栅栏的缝隙里伸进去,给羊儿喂草;有的蹲在地上,仔细瞧母鸡的窝里有没有鸡蛋。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着动物们的秘密,与小动物们和谐相处。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教师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不是知识性的灌输,而应该是让幼儿自主探索,让他们在讨论交流中形成共识,促进幼儿科学探索水平的提高。

三、开展科学小实验活动,让幼儿体验发现学习的快乐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陶行知认为,教与学都以作为中心。科学学习的乐趣就是发现的快乐,而科学小实验能让孩子们体验发现的成功感,使教学做合一的生活理念得以进行下去。

(一)从幼儿身边材料着手进行科学小实验

每当春暖花开,各种美丽的花儿都是孩子们的喜爱。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做“花儿变色”的小实验,材料只需要浅色的带茎的花儿和透明瓶两个,蓝色、红色墨水。将蓝色、红色墨水放进有水的玻璃瓶中,将带茎的花儿分别放入透明瓶内,让孩子们记录下实验前与实验后花儿颜色的变化。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提醒幼儿注意观察茎及花朵的变化,并及时做好记录。几天后,再让孩子们看看花儿的颜色有没有变化,启发幼儿思考,为什么浅色的花儿会变成蓝色的花和红色的花?当孩子们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巧后,教师启发幼儿“除了花儿,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做变色小实验?”孩子们提出了可以用芹菜,可以用香菜等。这些材料是常见的,有长长的茎,适宜做观察的材料。科学小实验的结果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总结,让他们交流分享小实验的操作经验,懂得茎是植物的营养通道,茎有输送水分的功能。

(二)从幼儿的兴趣点组织自制科学游戏玩具

玩是孩子永恒的主题。随着孩子们对陀螺的关注,制作陀螺成为孩子们最近的兴趣点。教师结合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提供了废旧光盘、水彩笔、各种颜色的即时贴,让幼儿自己商讨陀螺的制作方法。他们用即时贴装饰光盘,用水彩笔做中轴,固定在光盘中间。孩子们拧动做好的陀螺,随着陀螺由慢到快转动,由于视觉作用,陀螺上面的颜色逐渐由单调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的制作也不是一次就成功的,失败的孩子主动向实验成功的孩子求取经验,孩子们在相互学习中共同分享着制作陀螺的快乐。陀螺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制作呢,在之后的延展活动中,有的孩子带来了卡纸、火柴棒尝试制作简易陀螺,有的用牙签和彩纸尝试制作陀螺。不同的材质,孩子们有成功有失败,他们探索着陀螺的秘密,在科学的世界里遨游。

(三)从新奇的发现中开始幼儿科学发现之旅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常常对很多科学现象迷惑不解,风筝可以飞上天,因为风筝很轻,飞机很重很重,为什么也可以飞上天,可是人比飞机轻多了,为什么人飞不了呢?几乎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飞天”计划,孩子们也一样。那为什么飞机可以飞上天呢?带着疑问,孩子们开始了对“飞机”的探索。有的孩子从家里带来了玩具直升飞机,他们在玩中发现了直升飞机有螺旋桨,每当飞机飞起来时,螺旋桨就转动的飞快,但是将螺旋桨拆掉,直升飞机怎么开动马力也飞不了。随着孩子们的发现,孩子们发现了普通的玩具飞机上面也有螺旋桨,同样拆掉螺旋桨飞机也飞动不了了。孩子们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他们又找来更多飞机,战斗机等,继续探索飞机飞翔的秘密。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要从幼儿实际需要入手,了解幼儿的科学探索需求,了解他们对世界的疑问,尊重幼儿的意见,极力创造条件,鼓励幼儿的动手实验,激起幼儿主动地探索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学习的热爱之情。

总之,幼儿将是未来世界的主力军。在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因此,我们要加大对幼儿科学的教育,培养幼儿对科学产生探索的兴趣,提高幼儿的科研技能,养成对科学严谨的态度,从幼儿身边的事物着手,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陶行知生活理念為指导思想,将基本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融到科学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科学的引导,从小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猜你喜欢

万花筒陀螺鸡蛋
最大万花筒
自制缤纷万花筒
做个纸陀螺
玩陀螺
陀螺转转转
我最喜欢的陀螺
神奇的鸡蛋画
从鸡蛋开始
认识鸡和鸡蛋
万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