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古代诗词需强化的几种意识

2023-08-29王新村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3年7期
关键词:典故诗词考查

王新村

古代诗词是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年高考考查的热点。尽管师生对此都很重视,但部分同学仍然存在古诗词阅读鉴赏能力不足,得分不高的问题。我认为,同学们可以通过强化以下几种意识来提高自己阅读古代诗词的能力。

一、知人论世的意识

从广义上来说,“知人”是指要了解诗人或词人为人、为文的总体特点,包括人生观、价值观、创作思想、作品风格等;“论世”則是指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主要的经历与遭际等。从狭义上来说,“知人”是指要了解诗人或词人某一类或某一阶段的诗词在内容、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特色;“论世”则指的是探究诗人或词人创作某首诗词的意图、动机,或探究其是处于什么样的情境下创作的作品。

如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题目及答案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对于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大家并不陌生。通过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滕王阁序》,同学们已经从整体上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与创作风格,如在不足三十年的人生里两次被贬、一次遭逐的经历,在文学上的“立言见志”的创作思想等。但阅读《白下驿饯唐少府》这首诗,我们仍要具体了解其写作时的处境与心态。这首诗作于公元667年,当时的王勃18岁左右。少负才名、年轻气盛的他只是在沛王府做地位很低的朝散郎,和唐少府(县尉)的品级差不多。了解了这些,大家对诗歌首联“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就会有正确的解读,也会准确理解14题 B选项中的“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能体会15题中“排遣离愁”的内涵,从而更加准确地解答题目。

如何才能做到“知人论世”呢?一是要重视课堂上老师对作家、作品的讲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作品的风格流派等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同学们要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工作。二是要充分利用附在诗词后面的注释。这些注释除了注解生难字词、典故传说外,还可能补充了这首诗词的创作背景。如2020年全国新高考Ⅱ卷对“韩驹”的注释(两宋之际著名诗人),2021年高考北京卷对诗歌标题的注释(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惠州时……)等,都为我们理解诗歌及解答题目提供了创作背景方面的资源。三是要看题目的要求。从“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我们应自然想到唐朝社会发展的情况及唐诗的流派、特点等,这对解答题目同样有益处。四是要注意联想。针对不太熟悉的诗人或词人,我们可以通过选择题或注释中的提示来推想其所处的时代等。如大家可能不太熟悉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中的诗人陈师道,但联系“南丰先生”的注释中“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慕的师长”,可由曾巩推想陈师道为人、作诗的特点。

二、字斟句酌的意识

阅读古诗词,需要理解作品的意思。做到字斟句酌,同学们才能更精准地解读作品。近年来,高考试题屡次考查了考生对作品中关键词句的理解。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15题的 A选项“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此表述不正确。关键在于对“人情苦向南山觅”中的“苦”字作了错误的理解。在这里,诗人要表现的是寻觅春色的执着与坚定,而非行走的“困难”。又如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15题的 B选项“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该选项错在“面对离别”,也就是对“念此别惊神”的“此”所指代的内容解读得不全面。针对这里的“此”,我们应结合首联“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所传达的内容去理解,即想到“在战乱时期,自己年老多病,一别将难再见”。而不能只看到“念此”后面的“别”字。

另外,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考查了对“君到南中自称美”中“自”的理解,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考查了对“湓浦曾闻似衣带”中“似衣带”的理解,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考查了对“听君飞去饱时来”中“听”的理解,2020年全国新高考Ⅱ卷考查了对“后生好学果可畏”中“可畏”的理解等。考生如果没有逐字品读、细心斟酌的意识,恐怕难以作出正确的解答。在阅读的过程中,大家要通过反复诵读诗词,发现其中最富表现力的字词(或“诗眼”“词眼”),并咀嚼揣摩,然后结合全诗的内容作细致的理解,进而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分析结构的意识

任何成功的作品在结构上都是有讲究的,诗词也不例外。阅读古代诗词,同样需要重视其结构,并由此加深对内容、情感、主题及技巧的把握。具体来说,大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照应,指诗词中内容的前后联系。阅读古诗词,需要注意下列几个方面的“照应”:

一是扣合题目的点。其一是点题,指诗歌中的某一句或明或暗地点明题目,与标题相互照应。如《登高》颈联的第二句“百年多病独登台”。“登台”即扣合题目“登高”,本联第一句中的“悲秋”则点明“登高”发生在重阳节,是暗扣题目。一暗一明,既使标题有所依托,又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其二是内容与题目对应。如《旅夜书怀》的首联、颔联写景,扣合题目中的“旅夜”;颈联、尾联抒情,扣合题目中的“书怀”,结构严整。

二是铺垫呼应的点,即前面有铺垫或伏笔,后面有与之呼应(或相对)的内容。如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的上阕由“名都”“佳处”起笔,却以“空城”作结,尽显扬州的昔盛今衰。又如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的“三秋桂子”照应“叠巘”,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的荷花。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分别从时间与空间上展现了西湖在不同季节的美。

三是首与尾的呼应。如杜甫《登岳阳楼》尾联中的“关山北”与首联中的“昔”相呼应,“凭轩”则呼应了首联中的“今上”,是一种动作的延续,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哀伤之情。

(二)过渡,指诗词中某一句能起到绾合衔接的作用。在阅读古代诗词时,同学们要特别留意这种句子,并细加品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是上阕的尾句,但起到了过渡的作用,使整首词十分自然流畅。“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绘景过渡到写人,将怀古之情和江山美景融为一体。此类例子还有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下阕的开头“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句由上阕对不忍心与恋人分别的场景的实写过渡到下阕对别后生活的想象(虚写),具有不露痕迹、宕开一笔的作用。

(三)线索。诗词中也是有线索的。在阅读古诗词的过程中,大家需要借助线索来把握作品的脉络,探寻其主旨与情感。如《氓》中的“淇水”就是一个发挥了线索作用的意象。首先,“淇水”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三次写到淇水,代表着女主人公生活经历的三个阶段,即恋爱中的淇水、婚变时的淇水、清醒時的淇水。淇水见证了她的爱情、生活的变化。其次,“淇水”暗示了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淇水和缓,暗示两人情意绵绵、别时依依;婚变时“淇水汤汤”,暗示女主人公后悔不已、愤怒异常;“渐车帷裳”则暗示其独自落泪、伤心断肠。又如《蜀相》中的四联分别通过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表达了仰慕、感叹、歌颂、惋惜之情。这是一条情感发展的线索。

近几年,高考试题也时常考查同学们对诗词结构的理解。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第16题:

前人论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案的第二条:

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的劝诫作了铺垫。

第二句的“惠远东林住得无”是铺垫,结尾的“莫谩拘牵雨花社”与之相照应,实际是考查考生对诗歌结构的理解。

又如2019年全国新高考Ⅱ卷(14题略):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答案的第二条:

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考生在作答时如果既能读出诗歌前两联直抒胸臆、高亢明快的节奏,又能感受到颈联融情于景、缓慢低沉的变化,那么便可以发现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及颈联在全诗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四、解读典故的意识

用典或化用是古人创作诗词时常用的手法。在阅读时,大家要特别注意诗句中的典故或化用,准确理解作品的意思。从近几年的高考题看,用典或化用涉及的类型主要有:

(一)明引典故(或人物)。如“惠远东林住得无”中的“惠远东林”(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莫谩拘牵雨花社”中的“雨花社”(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熟读周公七月诗”中的“七月”(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试觅姓庞人”中的“姓庞人”(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荆州早识高与黄”中的“高与黄”(2020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但医沈约重瞳健”中的“沈约”(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等。

(二)化用诗句(或言论)。如“因吟郢岸百亩蕙”化用了《楚辞·离骚》中的“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糟粕所传非粹美”化用了《庄子·天道》中的“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等。

不少题目需要考生在认真理解典故的基础上作出回答。如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的第16题:

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考生只有认真领悟诗中对“七月诗”这一典故的注释(这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才有可能较为准确地答出参考答案中的第二点:道不远人,《诗经》中就有像《七月》这样重视农事的诗篇,熟读可以悟出立身根本,从而做到脚踏实地。

又如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的第15题:

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如果能很好地结合“我见魏征殊媚妩”的注解(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同学们就不难作出较为完整、准确的回答。

古人所用的典故往往与其自身的理想抱负联系得非常紧密。如志在一统天下的曹操想到的是“周公吐哺”(《短歌行》),渴望建功立业的苏轼想到的是“三国周郎”(《念奴娇·赤壁怀古》),力主北伐恢复国土的辛弃疾想到的是“寄奴”刘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总之,在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要具备以上四种意识,静心阅读古代诗词,仔细揣摩字、词、句、典故、注释等在其中的具体作用,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猜你喜欢

典故诗词考查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