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对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必要性及发展策略
2023-08-29刘占艳
刘占艳
(临沭县临沭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山东临沭 276700)
0 引言
近年来,网络技术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农业发展领域中,一些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依然无法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农业信息化,农业生产仍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不仅加重了农民的工作负担,还降低了生产的效率。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人民生活、稳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正处在农业转型时期,需要积极使用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信息化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及如何进行农业信息化问题进行研讨,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1]。
1 农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
1.1 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
农村社会、经济信息化对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村人口变化、教育等方面都有着直接的联系。目前,农村社会和经济情况主要是依靠当地统计部门进行,而在农村实现农业信息化能实现农村与城市的信息互通,各级农业管理部门通过准确数据,可以更好地对农村社会、经济、农业发展进行分析判断,为提出农业建设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并且,实现农业信息化也能更好地记录农业情况,留存的数据更方便管理部门进行大数据分析,通过大数据可以总结当地农业生产的规律。
1.2 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农业资源不仅仅包括各类农产品,土地、水等自然资源也是农业资源的一种。通过建立起完善的农业资源信息体系,能对各地的农业资源和环境变化进行有效的监测,并发现其中的规律,从而对生产方案进行动态地调整和改变。
例如,通过在某地建立其农业资源信息体系,可以对当地的土地、天气变化情况进行数据统计。通过数据分析能了解到,每年5月该地会进入阴雨绵绵的时期,空气中的湿度极高,温度极低。这时,农业生产部门就可以提前根据天气变化规律,制定出合理的农业生产方案或是对原有方案进行调整,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同时,通过对各类农业资源进行监测,还能及时发现土地、空气和水资源的污染情况,从而进行农业生产调整和对污染的治理。
1.3 农业科技、技术信息化
农业生产存在一定的复杂性,特别是部分地区气候较为多变,农作物种植更是具有极高的不稳定性。通过建立信息化生产管理体系,能实现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和信息化。虽然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整体水平较低等劣势,但当建立起信息化生产管理体系后,能有效改善农业信息交流不畅通、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脱节的情况。
目前,部分的农业生产中仍然没有使用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技术的普及上存在着较高的难度。建立起农业信息化生产管理体系后,能极大地加强技术普及率,让农民和基层工作人员能通过互联网,轻松学习到农业技术和各类农业生产知识。并且,还能让农民与农业工作人员的沟通更加便利,提升他们的农业生产专业水平,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推动我国农业整体发展。
2 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
2.1 农业信息化为农民提供极大便利
我国农村人口占比巨大,多数农民都存在年龄较大、学历较低等问题,农民在生产和销售农产品过程中,对农业信息化有着较强的渴望。当前我国各乡镇、县级政府都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技术帮扶中心”等机构,使用信息化方式通过多种办法对农民的生产、销售过程进行服务。
比如,某省农民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前橘子丰收都是靠外地货商上门收购,销量非常不稳定,遇到一些年份来收购的外地货商较少,大量橘子会出现销售困难情况。大部分农民又因为学历较低,无法使用网络销售产品,也不会使用电脑。直到镇里开设了“农业信息服务中心”,服务中心的人员帮助农民将橘子的售卖信息发布到网络上。到了收获季节,事先在网络上预订好的收购商就会直接上门收购,免去了四处东奔西走宣传农产品的麻烦[2]。
2.2 信息化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加速器
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迅猛,但信息技术本身无法替代别的行业进行生产,信息技术更广泛地被利用于辅助领域。如,精确天气情况、施肥数量、经营信息化等方面。在精准的把控和科学的种植方式下,能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我国人口众多,每年需求的粮食数量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如今,我国农业依然有部分处于低效水平,只有推进农业信息化,才可以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完成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的转型。
2.3 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通过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能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过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的结合,发展出一批新兴的产业,再通过这些新兴产业来提升农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并且,在农业生产中实现信息化能极大加速农业产业转型,将农业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信息化,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对于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来说,经常会存在一些农产品滞销的情况。通过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能有效帮助农民将滞销的农产品进行销售,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如通过信息化应用,实现各类线上农产品销售,将以前的被动销售转化为现在面向全国甚至全球的主动销售方式。通过在网络上将产品进行展示,吸引各方经销商主动前来收购农产品,让农产品销售变得更为轻易。在信息化的加持下,农业生产能有效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优质的农产品会吸引一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入驻当地,不仅能保证农产品的销售,还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和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3 农业信息化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3.1 信息技术未能在农业生产中获得推广,农民学历较低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很难做到大量普及信息技术。相比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农业在信息化、机械化的应用范围比较小。因为地理环境等问题,我国存在着较多可使用耕地面积较小的区域,这些地区依然处于小农种植的生产状态,不利于农业生产信息化、机械化的普及。
我国在全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机械化,在平原地区出现了很多机械收割、机械种植,但高原地区和山区依然很难实现。由于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农业生产始终未能大规模将信息化、机械化落入实践。许多农民都存在年龄较大、接受的文化教育较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不会使用电脑和网络等现代化技术等问题,很难依靠自身力量去学习机械操作和新的种植方式。
3.2 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投入较少,学习成本较高
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无法广泛应用的另一个原因是农业生产中信息技术的研发投入较少。大量技术系统已经较为落后,没有定期投入进行更新迭代。农业技术的研发属于长期事项,但是在市场经济下,投资是需要利润回报的,投资农业技术研发很难在短时期内做到盈利。很多私营企业不愿意对农业技术的研发进行投资,致使我国农业领域的信息技术研发基础较为薄弱,从而限制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农业机械普遍价格较为高昂。以收割机为例,一台小型联合收割机的价格就要十数万元,且还需要油耗、日常的维护等开支。对于多数耕地较为零散的农民来说,购买一台收割机成本过高且使用率较低,有的农户虽然使用了机械化、信息化技术进行种植,但由于对设备不了解、操作水平较低等原因,很难发挥最大功效。农民参与农业技术培训的费用也较高,很难提起农民学习的热情,多数农民依然在使用传统的种植方式,生产效率极低[3]。
3.3 部分不发达地区对农业信息化不够重视,缺少专业人员
在我国的部分不发达地区,多数青壮年选择进入城市务工,发展农业的意向十分薄弱。在一些地区,农业投入资金限制较大,基础设施薄弱,甚至缺乏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去进行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专业人员的欠缺也是目前面临的问题,农业技术在具体的引进过程中缺乏人才。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家长都希望孩子大学毕业后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而非回家务农,职场和社会偏见也导致年轻人对农业不感兴趣,很多年轻人不愿意进入农业体系工作,人才严重欠缺。
4 相关措施
4.1 大力推广农业信息化技术,提升农民文化水平
在推广过程中,要将农业信息化本身当作产业来发展,作为农业本身的“配套设施”去进行完善。不仅要建立完备的信息网,同时还要带动信息服务、农科教育、农产品交易、物流配送等板块。这不仅创造了大批就业岗位,通过建设农业信息化也提高了现代化农业水平。同时,在不同区域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信息化。如在高原和山区可以更多种植果树,通过信息化实现天气和机械施肥、浇水自动化控制等,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农业信息化和机械化。
地方政府可定期开展学习教育培训,鼓励农民进行文化知识学习。在农村开设读书场地,由专人引导农民读书以及使用电脑,帮助农民快速掌握现代化信息产品,将自身融入农村现代化建设之中。
4.2 增加农业信息化的研发投入,降低农民学习成本
要解决农业信息化更新迭代较慢的问题,首先要将以往的推广农业信息技术为核心、建设基础设施为导向的工作方式,变更为以产业为中心、市场为导向的模式。在资金、技术等方面,通过政策引导向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倾斜,再通过政府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当地招商争取更多的优势。通过政策扶持,帮助农民和企业尽可能快速地获得回报,以更好地发展农村信息产业。
通过政府补贴等方式,鼓励农民采购农业机械。设立专门的机构对农民进行机械操作培训,尽量减少农民使用机械造成的经济负担。如某省规定,农民只要购买农业机械,即可找当地政府领取补贴,减轻了农民购买机械的压力,调动了农民购买使用机械的积极性[4]。
4.3 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对于不发达地区,上级政府应对当地多进行资金扶持,当地政府可利用政策引导青壮年务农,通过种植经济作物发家致富。政府定期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进行培训,到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专业性的指导。如,某县大规模从外地引进百香果种植产业,通过政策推动百香果种植,农民购买树苗即可获得补贴,安排人员上门为农民讲解百香果的特点及经济价值,成功吸引农民们开辟百香果种植园。在开始种植后,政府依然定期安排专业人员到果园对百香果种植情况进行视察和指导,再结合一体化的销售和引进百香果加工企业等,该县成功将百香果产业做大,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新路子。
教育部门对农业专业可采取一些报考优惠政策,如报考农业专业后,进入农业岗位工作的人员可免除学费等。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学生报考农业专业。地方政府也可对招收的农业方面的人才进行更多的扶持和帮助,保证人才不在岗位上流失。对于已经在岗的工作人员,定期对他们进行专业教育,时刻保障他们的工作专业性,带动农民一起走向农业现代化[5]。
5 结语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实现农业信息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是一个重要的目标。政府部门应不断加大对农业信息化技术的扶持,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加大对农业产业信息化的宣传,改变传统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应将农业的信息化、机械化主动带到农民身边,对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信息化、机械化重要性的教育,引导农民自主地学习先进的种植理念和技术。通过对农民的扶持,提高农民使用先进设备进行农业生产的意愿,推动我国农业走向信息化、机械化,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