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很多时候,无用的才是最好的

2023-08-28艾莉丫

海峡姐妹 2023年8期
关键词:画室画画钢琴

文/艾莉丫

了不起的“等得起”

最近被一个关于学钢琴的事情打动了。

7岁儿子同学聚会,家长们免不了会聊到孩子上的兴趣班,CC的妈妈在聚会上说,CC学了一年的钢琴,老师说她可以碰琴了。大家异口同声“那这一年时间都干什么了啊?”CC妈妈说,CC很爱去跟老师聊天,看老师弹琴,也就随她去了。

虽然我见过构建关系的好老师,但是老师和家长,都能耐心等到“花开”的这个时长,我还真是第一次见。

这种注重和学习者构建关系的好老师真的太难见了,他们会自己享受在兴趣中,言传身教,而非注重孩子技能上的成长,也发自内心地理解并接纳孩子对某些事情的兴趣来得慢。

之前我也听说过一个钢琴老师,孩子去学琴的前几次都不知道自己去学钢琴的,甚至以为自己是学画画的。第一次去老师家,老师都没带她去到钢琴边,而是把她和妈妈当成家里来的客人,跟她们聊天了解她,让她感受如果有一只小兔子听了音乐会怎么样呢?可以画下来吗?接下来根据孩子状态,会引导孩子想象那小兔子跑到黑白色的琴键上又会怎么样呢?……

现在老师已经去国外了,但是孩子还在自己坚持练琴。

CC的妈妈没因为孩子上了一年钢琴课,连首《小星星》都没弹出来而焦虑,一句“随她去了”,看似轻松平淡,但是接送时间、学费,作为家长的都知道,这是实打实投出去的成本。

老师能等孩子,家长能等老师和孩子,都是了不起的等得起的人。反观我自己,一个曾经也算是被等过的人,却忘记了这个过程对于兴趣的保护是多么重要。

从小就专精,图啥?

“十个琴童九个近视!”眼科主任在不到5分钟里,第二次说了这句话。

不久前带孩子检查视力,北京某著名医院眼科科室里,我在旁边看着助理给孩子写病历,做基础测试;顺便听到旁边就诊的情况——是个二年级小女孩,父母说在体检时发现视力下降,怀疑近视,来看看。

“学琴吗?”大夫第一句便问。“学。”小女孩说。

“学多久了?”“三年多了。”小女孩妈妈说。

“家里灯光亮不亮,练琴有没有单独的灯?”“亮,单独有灯,妈妈给买的。”小女孩说。

“唉,十个琴童九个近视,没办法,也不能说不让你们练了……”

没一会儿,又来一家人拿检测结果给大夫看,这个女孩大一点,已经戴着框架眼镜了。“你可以戴隐形眼镜或OK镜,你们自己选吧,刚才出去那小姑娘跟你一样也学钢琴,你们(琴童)十个有九个近视。”大夫又重复一遍。

兴趣从小往精专培养真的那么重要吗?童子功那么重要吗?我们要怎么平衡这种兴趣培养给孩子带来的身体和心理带来的问题?

研究显示,就算有天赋,也是在青春期或青春期之后一个人方方面面发育得差不多的时候才能显现。而那些在成年早期或中年期才找到兴趣的人,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往往能达到更高的成就。

我们的社会总是强调早期专精的重要性,孩子们从小就被塞进各种兴趣班,不断地积累技能,追求卓越,但这恰恰可能阻碍了他们真正的兴趣发展。

瑞士心理学家Jean Piaget说过,儿童的学习过程就是探索过程,他们需要通过试错来理解世界,这种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而非被外部的期待所左右。

兴趣的培养,不在于早期的专精,而在于广泛的探索,去尝试各种可能。当孩子日后找到自己的兴趣,他们将会有自发的动力去深入学习,而非被迫去学习。这样的兴趣培养才能更好地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更有可能让他们在未来自我实现。

兴趣的实质是什么

上个月跟哈佛教育学院毕业的邱天做访谈时,她说用极限思维去思考,如果一个孩子遇到一个好老师——自己享受所教授的内容本身,也能根据孩子的个性去调整引导方式,还能在孩子遇到学习瓶颈时,用专业知识帮助孩子进行目标分解,符合孩子的最近发展区,那么任何一个孩子都会对任何事情感兴趣从而坚持下去。

但这里存在的问题是:兴趣是无限的,但是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依据什么给孩子做选择?答案可能也就是:给孩子找到好的资源——老师或机构,然后做到等得起。

为什么没有好的资源,就不如不学?

作为科班出身的艺术生,我经常被问的就是“你儿子就不用报画画班了吧?” “你儿子像你一样学画画吧?”我的回答是:“我能画,但是我教不了。”“没什么我能看上的美术班”。(其实有两家心仪的,就是距离太远)

现在有的艺术课,上一次课90分钟或者120分钟,抛开老师“无效讲授”的时间,剩的那点时间我不知道能画出个啥。画出来的也是为了给家长看,那作品仿佛说:你看你学费没白交吧,你家孩子每次来都能带回去作品,够你发朋友圈了吧?

我小时候在县城里学画画不是这样的,我的老师对每一个来给孩子报画画班的家长说的都是一样的话:“孩子能坐住,愿意来就行,千万别管他画成什么样。”

我妈听进去了,我在画室玩得那叫一个开心,每周六日雷打不动地去画室,上午画几笔就跑出去玩了,下午画两笔又去跟同学探险了,有时候一个月也没画出个像样的东西。偶尔带回家一张画,爸妈出于对艺术的“尊重”(不懂)也不会指指点点,就会说:“挺好,越来越像了。”

每年老师还带我们外出写生,老师平时就在那儿画国画、画连环画,还会拉拉小提琴。有时候我妈会遇到老师,问我怎么样了,老师还是那句:“愿意来你就放心吧,早晚会画出东西的。”

但是当时资源有限,老师只教素描、速写和水粉,其实对于很多孩子是不友好的,但是那些真的“坐得住”的孩子,我们都建立了非常长久和稳固的友谊。这个关系非常重要,也是现在的兴趣班提供不了的。

当孩子到了新的初中、高中,或者在学校跟同学关系不够好的时候,因为总有画室提供的稳固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在那儿,会抵御新的或不友好的社交关系带来的焦虑。我们那个小小的画室,出来的学生成绩都很好,很多考上了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名校,而且也都在从事艺术相关的工作,并没有像我的大学同学那样大部分毕业就转行。

当年画室同学中的大部分是因为艺术生文化课成绩要求低,经过半年的魔鬼式突击培训考上的。别人半年就能突击出来的好成绩,我为啥要孩子从小把时间浪费在训练技能上?

一次,我带儿子去看毕加索的画展,遇到一群被机构老师带着的小朋友,在参观完后被聚到一堆儿,老师先发给他们一个画本,接着又发给他们一个图册,图册上有毕加索风格的各种眼睛、鼻子、脸型……让孩子们任意组合出作品。

如果让孩子以为画画就是这样无趣无聊的组合,真的不如不学。父母带着孩子来展馆看看,就算什么都看不懂,也比这样花钱“嚯嚯”孩子强吧。

再回到钢琴,多少孩子练了一整个童年达到所谓的8级10级,然后一辈子不再碰琴?证书就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比赛得奖就是想要的结果吗?兴趣培养没有外在的反馈,就没有价值吗?

在人类的心灵里,兴趣是一种独特的绿色,它在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中播下种子,孕育出各式各样的知识和技能。如果说我们的生命是一部丰富多彩的戏剧,那么兴趣便是导演的笔,指引我们在未知的舞台上走出自己的路。

兴趣也是一个难得的避风港,让我们在应对生活压力的同时有喘息的机会,享受到乐趣和满足感。它也像一位哲学家,帮助我们深入了解自我,探索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欲望,引领我们去寻找真实的自我。

真正“没用”的兴趣班,可能才是真的兴趣班。

猜你喜欢

画室画画钢琴
老鹰画室
第一批孩子慧智画室随笔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纸钢琴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5)
钢琴
创意画室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我爱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