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2023-08-28梁芬
梁 芬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在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进入了新工科建设时期,对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在新工科建设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国务院在2019 年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职业院校要引导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可见国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并且技术技能型人才也符合未来新工科建设的发展要求。新工科背景下,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各高职院校积极改革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顺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做准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属于工科专业,应用性较强,如何对该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优化调整,凝练出既符合新工科建设需求又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难点也是重点。
1 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新工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新经济、新技术和新产业等带来的新型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3]。目前,新工科建设主要集中在本科院校、科研院所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4-5]。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主阵地,在新工科建设中有其独特优势。高职院校不仅更能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把握行业发展动态,而且担负着为新工科产业发展和传统工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义务和责任。然而,当前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不能满足新工科产业发展需求。
2 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2)人才培养目标的“单一化”使得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不足;3)课程体系布局欠佳、教学内容陈旧,无法满足不断发展的新经济和新技术要求;4)课程教学和产业、行业对接不深入,人才培养路径“单一化”;5)实践教学欠缺且片面,学生创新能力不足;6)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落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等[6-7]。
3 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实施过程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从培养定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条件等要素开展研究。培养定位是在明确需求分析的前提下展开,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培养目标,需要结合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标;培养过程,主要明确在新工科的背景下,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怎样调整、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如何优化更新等,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培养条件,主要是师资队伍的构成和结构、实习实训条件等,是保障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8-10]。
3.1 形成“行业+企业+专业+岗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首先立足于中原经济区,以行业企业为导向确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定位,明确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需求,根据办学定位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其次,根据新经济形式下的行业企业需求明确岗位需求;最后,根据岗位需求明确专业毕业需求,即要培养具备什么专业技能的人才。在专业需求的驱动下,设置特色课程,构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特色学科和教学团队,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打造信息化教学平台,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注重毕业生就业平台建设,建立毕业生反馈机制,根据毕业生就业、企业行业反馈、经济发展需要等不断优化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符合新工科建设需求和顺应社会发展的“行业+企业+专业+岗位”的专业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行业+企业+专业+岗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1.1 人才培养定位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属于地方性高职院校,因此在人才培养定位中要立足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根据本区域传统电网向新能源、智能化、信息化智能电网发展的新需求,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应该以主要面向中原经济区的区域经济建设,重点面向智能电网,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工程素养”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
3.1.2 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定位,围绕“服务区域经济,凸显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确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具体修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根据新工科建设的实际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的职业规划,可将培养目标分为“升本、就业、创业”三大类,“升本”主要为未来专升本的同学提前打基础;“就业”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导其将专业技能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会操作和应用;“创业”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实施项目化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决策力、治理力和创新意识。
3.1.3 凝练专业特色
智能电网是在传统电力系统基础上,通过集成新能源、新材料、新设备和先进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储能技术等形成的新一代电力系统。智能电网符合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对口就业方向,因此,该专业构建面向智能电网方向的具有“实践能力、工程素养”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顺应新工科背景下的新经济发展需求。
3.2 构建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课程群
根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升本、就业、创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可设计为公共基础课模块、公共选修课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专业核心课模块、专业特色课程模块五大模块。其中,专业特色课程模块主要面向新工科背景下智能电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专业课程主要有“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分布式发电技术”等;特色课程主要有“智能电网通信技术”“智能微电网技术与应用”“新能源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等。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理论课程群如图2 所示。
图2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理论课程群
3.3 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按照“行业导向、岗位导向型”思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比例、延长学时;同时,实践教学要和产业、行业深入对接,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保持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结合企业专家建议,不断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争取做到实践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接轨。另一方面,大力推行“1+X”证书制度,实现“课证融通”,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内实验、校内外实习、校企合作等。
3.4 加强国际交流,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方法,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请进来”是指通过聘请国外知名教授、工程师等为学生授课、开展讲座;“走出去”是指通过和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学生或者外派学生到国外学习等形式,努力营造国际交流机会,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3.5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入现代化教学技术
改革教学方法和授课方式,积极推动“线上自主学习+线下项目化教学”的在线开放课程发展,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转变教学模式,是提高新工科背景下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一是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采用基于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 OBE)的目标导向型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积极开展翻转课堂教学。二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3.6 完善实践教学平台
目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已建成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相关的专业实验室、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等,但实践教学平台的数量和质量仍然与人才培养需求有较大的差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已成趋势,对陈旧的实验、实训设备要及时淘汰或者升级改造,并及时引进新的实验、实训设备,保证实践教学所用的设备与企业、工厂设备接轨。
3.7 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新工科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队伍是一支兼备教师和工程师资格、具备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双师双能型”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可以采用“内培外引”的方式,一方面,通过定期外派教师顶岗实践、挂职锻炼、统一培训等,切实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积极聘请行业、企业资深专家来校指导、任教,实施“校内教师、校外工程师”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解决人才培养路径“单一化”的问题,使教师的实践能力与教学能力齐头并进。
4 结语
本文针对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学校服务中原区域经济的发展定位和新工科建设需求,提出了“行业+企业+专业+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人才培养“升本、就业、创业”的培养目标,探讨了该专业面向智能电网方向的专业特色,构建了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课程群,突出了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详细论述了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过程及实施方法,以期为其他同类高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