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2023-08-28赵晓贞葛书妍
赵晓贞,张 敏,葛书妍
(南京财经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0 引言
新时代赋予了创业新的内涵,新时代背景下的创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创业,而是在创新基础上进行的创业活动。新时代的创新创业活动需要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成果转变成社会生产力的高素质人才,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人才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其决定着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因此构建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对教师、学生以及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印发7年来,在国务院部署、教育部的推动下,各地高校的改革动力明显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建立了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据教育部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国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3万余门、创新创业教育专兼职教师超过17.4万人,1 000多所高校的137万大学生报名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自2015年创办以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已连续成功举办7届,累计吸引了603万个团队,2 533万大学生参加,累计直接创造就业数75万个,间接提供就业岗位516万个。
1 新时代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
1.1 课程目标缺乏特色和应用性
我国大多高校已将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提高创业能力作为创新创业的课程目标。但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的课程目标尚未完全做到结合各学校鲜明的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进行设置,因此各校培养出的创新创业人才的特色不够鲜明,削弱了学生的优势。其次,部分高校仅仅认为双创目标就是提高就业率,而不考虑课程目标的应用性,即没有认识到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的一线人才或者成为优秀的创业者,也需要对接企业和市场的人才需要。由于部分高校的不重视,造成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与地方所需要的人才无法对接,各地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由此可见,如何既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匹配当前社会需求,又能凸显学校本身的学科特色,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难点。
1.2 课程结构不尽合理
首先,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大多以通识选修课为主,必修课的数量很少,有些学校甚至未开设创新创业类的必修课程。通识选修课这一大类的选课通常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师评分的高低、课程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的趣味性等。由于大多学生没有创业打算,学生们会下意识避开选修这类课程,学校和班主任们也未鼓励学生们积极选修创新创业课程,这也造成创新创业类课程被选修的概率比较小。其次,学校各个学院所安排的创新创业类课程结构整体不佳,未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以及现有的能力进行设置,缺乏一定的进阶性。学校也未将能力突出的学生进行后续的培养、对毕业后进行创业的学生们进行理论和资金上的支持,缺乏一定的延续性[1]。
1.3 创新创业课程内容质量有待提高
首先,由于目前缺乏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一些院校的老师会参考网上资料来编写课程内容PPT,受限于一些教师的水平,创新创业课程内容深度和广度都有限。其次,部分教育每年的课程内容都如出一辙,并没有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周围创新创业环境的变化对内容进行更改和扩充,使学生们不能对目前的创新创业环境有一个总体和实时的了解。最后,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大多以基础知识为主,内容实用性不够,对学生以后所从事的专业领域指导性不强,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很多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课程内容不够丰富,这也是导致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
1.4 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其内容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具备多种能力以及具备多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师,并且由于双创教育课程往往以选修课或者通识课开设,学生积极性不够强,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多高校双创教育的师资力量较弱,师资队伍往往是由行政和教辅人员组建,大多教师的学历很高但是很少有实际创业或者参与大型工程项目的经历[2]。很多进行理论授课的教师们无论从备课还是考试,习惯采用传统应试教育的方法,对学生提高创业能力、培养创业思维的帮助作用其微。创业实践指导教师的能力也相对欠缺,虽然学校引进仿真实验设备,但由于教师能力不足,使实践课程开展的效果不太理想。双创教师队伍不能适应当前双创教育更快更好发展的需求,因此也成为双创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3]。
1.5 课程评价缺乏实践性
目前大多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评价机制,是教师通过试卷考核或者让学生提交创新创业方案的形式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以及学生通过“网络评教”的形式对教师的教学满意度进行评价[3],这种评价仅仅针对创新创业理论通识课,未对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进行评价。以这种静态知识内容为主的评价机制基本属于“纸上谈兵”,教师无法检验学生内在的在实践能力,以及针对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这种无法得到实践的检验评价机制,使教师们无法对教育活动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精确地揭示和分析,找到优化课程体系的改进意见。
2 新时代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的对策建议
2.1 构建3个层面的课程目标
各高校可将创新创业的课程目标分为3个层面: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4]。宏观层面上的课程目标应该是面向高校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突出创新创业课程的应用性,即为地方输送人才,这些人才既可以是自己开办企业的“自主创业”人才,也可以是将创新能力和创新知识运用到未来工作岗位的“岗位驱动式创业”人才。各高校应加强与人才市场的联系,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好地与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相匹配,以此更好地促进地区甚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中观层面上的课程目标则要考虑到突出高校的学科优势。大部分高校已具备自己的学科特色,有的学校以农林类为优势学科、而有的学校以财经类为优势学科,高校可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特点制定出侧重点不同的课程目标,较之其他类型高校形成鲜明的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以此突出课程目标的特色。微观层面的课程目标则是指课程体系中每一门课程的目标,授课教师应根据该课程的内容及特色指定其相应的目标。
2.2 构建“阶梯式”的课程结构
高校设计课程结构时应注意把握进阶性和延续性这两个原则。进阶性是指课程结构应根据年级的从低到高设置为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面向大一学生,应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类的通识必修课,教授的内容应容易理解,目的是使学生们对创新创业有一个简单的认知,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有初步规划。大二和大三上半学期的课程主要为扩大创新创业知识面开设的个性化选修课程,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选择[5],例如经营管理类、市场运作、法律与政治等方面的课程。其次,开设与专业融合较高的创新创业必修类课程,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已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开设该方面的必修课程可使学生更加了解该专业的未来发展,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定的规划[6]。大三下半学期和大四上半学期的课程应侧重于创新创业实操性通识必修课,讲解一些面试技巧或者自行创业的知识。与大一与大二的课程相比,该阶段更侧重于实践训练,以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适合于行业需要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实操模拟。课程结构的延续性是指高校可针对创新创业能力出众的学生开设延续性的精英体验课,使这些学生在今后的创新创业中更容易取得成功,并且对后续进行创业的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和资金的支持。各高校一定要重视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将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课程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能充分落实。
2.3 提高课程内容的“时代感”
首先,各地高校可联合创立全国性的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平台,并将创新创业课程内容资源上传至课程资源平台,例如教材、课程内容PPT。高校之间可相互借鉴、相互提高,使各高校的课程资源形成合力,提高课程内容的质量以及其广度与深度。其次,各高校也要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为大学生构建实训平台,切实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再者,新时代下,我国社会全面快速发展,课程内容也应顺应当代时事,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将学科的专业动态以及各个行业发展情况融合到创新创业的课程内容中去,使课程内容及时更新,提升创新创业课堂的教学水平,培养新时代背景下学生识别创业机会的敏锐度[7]。最后,课程内容可发挥专业课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中不同要素耦合协同作用。教学内容的融合可以专业课程教学为依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围绕专业课程教学,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的实用性,以及创新创业课程在今后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例如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来说,当教师向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精神”时,可以提到当今时代阿里、腾讯、京东这中国三大电商巨头,融合相关的案例,使内容更生动。在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可向学生提及“网络营销”课程中提到的“项目宣传推广、网络营销推广”[8]。专业课教师和创新创业教师可相互探讨交流“专创”如何融合,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各高校可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师资队伍建设策略,以此推进师资队伍的高质量建设[9]。“引进来”是指要积极引进校外优秀且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高校可以从外校聘请教学水平较高的创业教师,也可以聘请具有优秀创业经验的创业者、投资者,更好推进“校企合作”。另外,还可以邀请国内外优秀的教师展开线上授课或者线下演讲,通过上述办法来壮大师资队伍,提高师资质量。“走出去”是指学校要积极鼓励学校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走出去,去双创教育成功的高校进行学习交流,甚至走出国门向创新创业教育成熟的国家学习先进经验。高校一定要重视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作用,明确他们的职业前景,健全教师激励机制,使一部分教师专职从事这方面的教学工作[10]。各地方可开展“创新创业导师培育工程”,创建创新创业导师培训管理平台,并且发布一些课程资源,开展师资培训,以储备人才队伍。各地高校可借助该工程为学校引进优秀的教师和培训创新创业的教师,不断壮大师资队伍,提高师资质量。在高校建立起“专兼结合、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素质过硬”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2.5 完善创新创业课程评价机制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包括多元化的评价阶段和多样化的评价主体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首先,教师在任课结束后,不仅要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还应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估,学校可通过创办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商业实践等形式来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双创授课教师们也要对其自身的授课情况加以评价,以此反思和总结自身授课的优点与不足。其次,评价机制不仅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重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是教学质量的真实体验者,相比于学校,学生更有资格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各高校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让学生评价教师,并提出教师教学的优点以及需要改进地方,而不仅单单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满意度进行评价。通过这些评价,可使教师意识到自己教学不足之处,学校也可以组织教师向优秀教师代表学习。学校也应对已经毕业工作的学生进行在线调查,让学生评价在学校所学习的创新创业知识对自己是否有帮助,以及在工作中发现自己哪方面的能力与素养是欠缺的,以此反馈给学校,使学校更好地改进,增强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性,以此来建立长期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
3 结语
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简单叠加,而是在理念上和内容上的一种整合与升华,在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创新与创业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贯穿始终,达到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对现有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高校应构建多层次的课程目标、构建阶梯式的课程结构、提升课程内容的时代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重塑创新创业课程评价机制,以此来优化当前各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出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性个性的人才,其根本目的是鼓励而不是强制,鼓励更多的人发现自己的特长,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使每一个学生最终走上适合自己的创新或创业之路。并最终使创新创业成为新时代整个社会的价值追求及行为习惯。
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由于笔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研究的欠缺,本文只是总体上对大学院校的课程体系情况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未来双创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探究:一是将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分开进行研究;二是将不同类型特色的院校进行比较研究;三是可针对某一所高校,对其院校的不同专业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