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研究*
——以郑州市为例

2023-08-28李慧贞

南方农机 2023年17期
关键词:郑州市公共服务设施

李慧贞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 郑州 450000)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一个逐渐富裕的中国对农村地域空间综合价值追求的高标准规划和建设[1]。“十三五”期间,郑州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家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累计投入6 亿元财政资金,并出台多项政策来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21 年,郑州市政府又印发了《郑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规划提出2025 年,郑州市建成100 个以上美丽乡村精品村、500 个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2]。当前,在国家大力提倡建设美丽乡村的背景下,郑州市如何将美丽乡村建设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之中,更快更好地打造彰显豫风绿韵、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郑州模式”,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

1 我国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

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大构想和行动方案,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我国近年来针对农村发展的重点话题,同时明确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总结为20 个字: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3]。

1.2 “美丽乡村”概念的提出

美丽乡村(beautiful village)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包括建制村和自然村)[4],它是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首次被提出用来概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是新农村建设的继续和升级版。

1.3 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城镇化,而是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5]、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新农村建设措施。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坚持政府引导、村民主体、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坚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通过完善经济发展模式、公共服务体系等,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6]。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保障农业产业发展,同时也要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社会进步,发展当地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给村民们打造一个宜居环境。

2 郑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建设缺少科学规划

在调研走访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村庄在建设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很多盲目跟风的拆旧建新、道路硬化、公共服务设施引进等面子工程,导致村庄的空间不能被合理使用,部分自然景观被破坏,最终出现“千村一面”的局面[7];部分村庄在建设的过程中虽有初步的规划,但多照搬其他村庄的建设风格,与自身村庄的发展规划适配度较低;少量村庄即使有专业规划,但因活动资金较少,很难按照实际规划执行,项目偏离实际,甚至出现部分烂尾工程,在浪费资源的同时,也破坏了环境。目前,郑州市美丽乡村建设已经有较大的成效,但规划较为粗放,只给出了大致方针,实施过程存在较大偏差,同时各级村镇之间缺乏有效的规划,村镇两级干部缺乏全局规划意识,普遍存在重建设、轻规划的思想。

2.2 缺乏专门技术人才指导

目前,郑州市已经形成朱家庵村、泰山村、小店村、雷家沟村等多个美丽乡村精品村,并依托旅游,形成精品旅游路线[8]。但大部分村庄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无法很好地完成计划任务,或者是根本无从开展,主要是由于缺乏专门的技术人才指导带领。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当前村镇干部大多存在文化程度不高、年龄老化等问题,长期未注入新鲜血液,由于工作能力的限制,导致很多工作无法按时按量完成。同时,大多数家庭出现3 人以上人口外出务工,村庄内仅有较少的技术人才从事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可以发现,郑州市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缺乏专门的技术人才储备,需要进一步培养分配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从事相关工作,从专业的角度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达到人尽其用的效果。

2.3 公共基础设施配置不足

调研发现,目前郑州市各村的公共基础设施配置不足,配套设备服务半径未能很好地覆盖全村,有些只是建设在村落一角。

基础设施方面,很多修建1~2 年的道路出现路面损坏问题,工程质量有待加强;村庄绿化面积较少,部分村前屋后杂草丛生,村容村貌有待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污水仍然是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突出短板,部分居民污水不能排放到污水管网,同时很多修建1~2 年的污水管网因后期管护不到位,存在堵塞、破损、湿地填料板结等问题,不能及时得到疏通,出现反黑、反臭现象。

公共服务方面,医院、图书室、中小学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建设标准和设施品质有待提升,无法很好地满足村民就医、阅读的需求。养老机构和健身设施需改造提升,22.54%的村民有养老机构改善的需求,18.78%的村民有室外健身设施的需求。

可见,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无法很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需要进一步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2.4 后期监督管理不到位

通过调研走访发现,当前郑州市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出现前期按照规划完成,后期为赶进度匆匆完工的现象;大多数村庄在建设的过程中缺乏后期的监督管理制度,出现无人管理或偶尔管理的现象,导致后期的维护工作无法落实到专人,责任划分不明确。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督管理制度,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

3 推进郑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

3.1 科学合理编制乡村建设规划

郑州市政府站在全局的角度,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具有郑州市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从因地制宜、村民参与、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等角度做出合理规划。首先,编制通俗易懂的规划,将复杂的学术性论证转化为简单易懂的文字,保证规划成果更加直观易懂、深入细致,便于村民们理解。其次,加强与政策的衔接,要紧跟当前的政策导向和社会导向,主要体现在补助资金和各项优惠政策上。最后,规划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村庄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规划,注重对地理风貌、风土人情、历史遗存及村民意愿的尊重,因地制宜地进行道路硬化、污水垃圾处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美化等项目,做到各项资源的合理分配。

3.2 多措并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多人齐心、合力共建的过程,其需要打造一支由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相结合的多样化人才队伍。首先,建设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政府可以借助当前的大学生村官、选调生等相关政策,引进一大批具备专业技能的高校毕业生到村镇岗位上任职,优化干部队伍[9];从当地民众中,选取一批具备真才实学、有干劲的领导干部,带领全村发展建设。其次,注重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结合当前短视频快速发展的现状,培养村民们利用短视频直播带货的技能,培养一大批“村民网红”,打开当地特色产品的销路;设置专项资金,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创办新型农民职业培训学校,针对当地种植的作物、养殖的牲畜等进行相关护养技能的培训,为村民们提供一个真实的学习平台。最后,建立健全引进、激励和留住人才的机制,吸引人才到农村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生产、农产品营销、特色旅游开发等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3.3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村民的幸福感。首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村级、组团级”两级体系配置,加强各组团的服务配套设施。其次,利用现有的设施增加功能,如公共活动广场增加体育设施、改造儿童娱乐设施等;结合闲置村部打造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为村民提供学习交流的场所;对现状房屋进行改造,打造游客服务中心、农耕文化体验馆等,满足旅游需求,丰富村民生活[10]。最后,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设施服务品质,配置高质量设备,满足村民的需求。

3.4 建立监督管理机制

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建立并完善监督管理制度,通过奖惩机制等调动村民积极性,制定具体政策举措,做好分类推进和指导工作,科学配置资金、技术、人员等,对建设工程进行合理安排,保证工程的稳步推进。并且要充分发挥村镇干部、村民们的监督管理作用,让村民当家作主,全面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4 小结

本研究对当前郑州市美丽乡村示范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进行调研分析,针对郑州市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合理编制乡村建设规划、多措并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建立监督管理机制等改进建议。本研究不仅可以丰富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内容,还能为郑州市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但仍希望目前的研究能够为郑州市美丽乡村建设作出贡献,共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猜你喜欢

郑州市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
民生设施非“摆设”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郑州市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郑州市创新推进“八大群体”入会工作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郑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