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现状与对策
——以曲靖市为例

2023-08-28李杰屏

南方农机 2023年17期
关键词:覆膜机械化玉米

李杰屏

(曲靖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云南 曲靖 655000)

玉米是云南省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曲靖市玉米种植面积与总产量均常年居全省第一。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推广,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取得了长足的成效。截至2021 年末,全市拖拉机拥有量17 663台,微耕机拥有量93 138台。玉米耕整地机械种类较为齐全,作业普及率达100%。2021年玉米机械化播种、收获环节生产机具保有量及作业情况:免耕播种机54台、精量播种机414台、整地施肥播种机21台,完成玉米机械化播种面积5 026.63 hm2;联合收获机104 台,其中自走式96 台、背负式8台,完成玉米机械化收获面积4 380.95 hm2。

1 玉米机械化生产主要环节经验

1.1 机械化耕整地

玉米机械化耕整地主要采用深松+旋耕联合整地技术,能够进一步提高机械化耕整地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深松作业采用全面深松方式,作业时间在前茬作物收获之后,根据当地降雨时空分布特点选择,有利于改善土壤墒情,每隔2~4 年进行一次。深松作业土地耕作方式更科学,深松深度一般为25 cm~40 cm,能有效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增加耕作层深度,实现土壤上层与底层的交融,有效提高土壤透水、透气性能[1],有利于玉米根系深扎和获得深层土壤的水分、养分。同时,深松作业不会造成土壤的大幅翻转、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能[2]、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常用的大华宝来1S-270 深松机,配套动力:91.9 kW~110.2 kW 拖拉机、作业行数6 行、铲间距50 cm、作业幅宽270 cm。

深松作业后可减少旋耕次数,一般旋耕一遍即可。旋耕作业能一次性完成犁、耙、平三个工序,碎土能力强、耕层土壤松碎、地面平整、土肥掺和均匀,一般在播种前进行旋耕作业完成耕整地准备工作。常用的1GQN-230 型旋耕机,配套动力:66.2 kW~80.9 kW 拖拉机、作业幅宽230 cm、耕深12 cm~16 cm。

1.2 机械化播种

玉米播种期一般在3 月下旬—5 月上旬,雨水来临之前集中播种。结合当地耕地条件、土地流转情况,一般采用4 行精密播种机进行作业。可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覆膜等工序,单粒率≥85%、空穴率<5%、破种率≤1.5%。选用优良杂交包衣种子,且要符合GB 4404.1—2008质量标准[3],发芽率不低于85%。

机械化播种采用等行距模式:行距60 cm,株距25 cm左右,种植密度60 000株/hm2~67 500株/hm2[4]。考虑到春季干旱严重,旋耕作业后土壤表层水分散失较大,为保证出苗率,建议播深在7 cm 左右为宜,种子要播到湿土上,并且深浅一致。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耕整地时全层施用农家肥,每667 m2用量1 000 kg~1 500 kg。机械播种同时每667 m2施用种肥50 kg(颗粒缓释肥N∶P∶K=20∶9∶6),施在种下5 cm~8 cm、种侧5 cm 左右,既可避免烧种又容易被作物吸收。播种后用镇压轮对种带进行镇压,减少水分蒸发,使种子与土壤接触紧实,形成土壤毛细管,调动下层水分向上运动,减少失墒促进玉米出苗。

1.3 机械化中耕

选用高地隙中耕施肥机具进行作业,可一次性完成开沟、除草、施肥、覆土、镇压等工序。玉米生长至4—5 叶期第一次追肥,每667 m2施尿素10 kg~15 kg;大喇叭口期进行第二次追肥,每667 m2施尿素25 kg~30 kg。中耕施肥机应具有良好的田间通过性能,伤苗率<3%,施肥深度为5 cm~10 cm,追肥部位在植株行侧8 cm~12 cm,肥带宽度>3 cm无明显断条,施肥后覆土严密。

1.4 机械化植保

采用喷杆喷雾机喷洒除草剂和农药进行机械化植保,选择在无风的晴天且光照不太强的时段作业,机具匀速行驶,控制好行走方向,不漏喷、不重喷。喷洒除草剂时尽量让喷头离地近些,以免造成药液损失。喷洒农药时要根据植株的高矮控制喷杆和喷头,喷洒均匀到位,提高防治效果。在干旱时期,要加大兑水量,降低作业速度或更换大流量喷头,以增加药效。停车、转弯或到田头时及时关闭喷头,避免喷药过量对作物造成药害。

1.5 机械化收获

玉米适期收获可增加粒重、减少损失、提高产量和品质。结合当地耕地平整度、地块大小、机耕道状况、种植中晚熟品种,多采用两行自走履带式摘穗剥皮型玉米收获机进行作业。常用的4YZL-2C玉米收获机,可一次性完成摘穗、剥皮、秸秆还田等作业,结构紧凑、功能完善、机动性好、作业效率高、作业质量好。

当玉米的中部和下部叶片变黄、基部叶片干枯、籽粒脱水变硬乳线消失、微干缩凹陷、籽粒含水率在25%以上时,及时采取机械摘穗、晒场晾棒的收获方式进行作业,待籽粒含水率降至25%以下时,再用机械脱粒。作业前应对机具进行全面维修保养,各部分运转正常,确保作业时技术状态良好[5]。并对田块进行检查,了解作物情况、制定作业计划、确定进地和行走路线、消除安全隐患。作业时必须严格履行试收、检查合格、再作业的程序。选择合理的作业速度,先低速收获再提高到正常收获速度,严禁使用行走挡[6]进行作业。根据玉米植株状况和地块平整情况保持合适的留茬高度,一般留茬高度<8 cm,秸秆还田机作业时,既要保证秸秆粉碎质量,又应避免还田刀具太低打土,造成机械损坏。要定期检查收获损失情况、切割粉碎质量、留茬高度,及时发现问题、找准原因、调试机具。确保达到总损失率≤3.5%、籽粒破碎率≤0.8%、苞叶剥净率≥85%、含杂率≤1.0%、茎秆切碎合格率≥90%的作业指标,最大限度降低收获损失。

2 玉米机械化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耕地问题突出

一是自然条件因素,曲靖市玉米种植80%以上分布在山区、半山区坡地,10°~20°的坡地超50%[7],耕地零散,中低产田居多,机械化作业困难多。二是基础建设因素,农田没进行规范化建设,缺少机耕道、地块小、地块形状不规则、土地平整度低。农业机械调头及空转较多,地块边角难以作业到位,大型农业机械难以驶入,农业机械使用效率较低。三是政策因素,现在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进一步分割,而土地分散经营规模小,不利于大型机械化作业。

2.2 春季干旱严重

曲靖市春季干旱严重,近年来尤为突出。有限的灌溉水源和设施主要用于水稻和烤烟生产,玉米几乎得不到有效灌溉,出苗率低、整齐度差、保苗困难。曲靖市北部耕地较多,播种玉米时需进行覆膜作业,但机械化覆膜不好用,究其原因主要有:土壤黏度较大,旋耕作业后仍有较大垡块;前茬作物腐熟不够,有较长根茬、秸秆残留;耕地起伏、倾斜,平整度低;作业时风大,常在6~8级。导致机械化覆膜常用人工替代,而且不能形成传统人工种植(打塘、播种、覆膜、种子上方破膜压土)的集雨凹坑,出苗后还需要人工破膜放苗,增加作业成本,机械化生产推广难度较大。

2.3 种植模式多样

为适应丘陵山区的特殊地理、气候条件,传统种植模式多样,包括平作、垄作(又分单垄单行和单垄双行)、套作等,并且行距、株距、种植密度不统一。虽然各种传统种植模式人工成本高,难以全面实现机械化作业,但是适应性好、出苗率高、保苗容易、病虫害少、产量较高。为适应机械化作业,统一改为60 cm等行距种植,没有针对性的农艺措施可依托,没有代表性的试验数据可参照,农户顾虑多,推广难度大。

2.4 农机化作业水平不高

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是“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施主体,社员作业能力一般通过“以师带徒”的方式代代传承,没有经过规范、系统培训,缺少交流学习机会,基础理论知识匮乏,实际操作多凭经验,维修保养认识不足,安全生产意识薄弱。对新技术的应用接受能力差、对新机具的使用掌握不全面,能用、会用,但用不好、用不精,导致生产成本上升、作业质量下降。

3 推进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建议

3.1 提高土地宜机化、规模化生产水平

一是把宜机化改造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指标,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机耕道、灌溉设施以及田块的形状、长度、宽度、平整度等宜机化要求。加快推动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并长、陡变平、弯变直”和互联互通,切实改善农机通行和作业条件,增加适宜机械化生产的玉米耕地面积。二是大力发展种植大户、农机合作社,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使零散的土地集中在少数“会种地”的人手中,实施规模化连片种植、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发挥农业机械的更大效能,为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拓展空间。

3.2 多措并举,应对春季干旱

一是加快农机具研发、改制。以农机推广部门+生产企业的方式加大丘陵山区农机具研发、改制力度,提高机械化覆膜的适应性、稳定性。选择厚度为0.01 mm、抗拉性好的地膜进行机械化作业,覆膜时要求地垄平直、垡块小,膜覆盖在垄上两端压进地面10 cm,覆土厚度5 cm~8 cm,间隔400 cm~500 cm压腰带土[8]。地膜覆盖度建议为50%左右,可在两垄之间形成集雨沟,以便于膜下土壤吸收水分利于玉米生长。机具要能一次性完成起垄、播种、覆膜等工序,不影响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要能适应具体作业条件,将膜正常展开铺于地表、压膜实、覆土厚、不露边、不伤膜、各行腰带土一致,提高作业质量,扩大作业面积。二是加大玉米免耕播种技术推广力度[9]。在前期试验示范的基础上,针对全市特殊土壤、气候条件,进行分区域、分品种、分环节的进一步试验、示范,探索总结出适宜于当地生产条件的可复制、可推广、易操作的技术模式,充分发挥其蓄水保墒、增肥地力、节约成本、提高产量等优势[10],在适宜的地区大面积推广。

3.3 强化机艺融合,规范种植模式

推广60 cm 等行距种植模式,适合播种、中耕、植保、收获环节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但要进一步节约成本、增加产量,以确保能被农户所接受,并加强与农艺部门的协调、沟通,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试验示范。农艺部门应结合当地立体气候明显、生态类型多样、南北生产条件差异大的特点,在60 cm 等行距种植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种子、化肥、农药,制定出相应的种植密度、株距、垄高、覆膜、施肥、喷药等农艺措施,并在适宜的地方选用抗旱种子,扩大不覆膜机械化种植面积。做到“良机与良艺结合、良种与良法配套”,充分发挥机械化作业质量好、效率高、成本低的优势,切实提高产量,并以测产数据打动农户。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加强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共同探索总结出适应曲靖市山区、半山区、坝区不同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下,符合高原地区现代农业玉米生产农艺要求的成套机械化种植技术规范经验,指导当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大面积推广应用。

3.4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作业技能

以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为主要对象,围绕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薄弱环节和免耕播种技术,举办现场演示、课堂教学、发放资料、实际操作、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活动,提高理论水平,强化操作技能。结合当地玉米生产条件,切实提升机播作业质量,积极推进高效施肥与植保,努力降低机收作业损失。

猜你喜欢

覆膜机械化玉米
收玉米啦!
苹果秋覆膜 树体营养好
我的玉米送给你
基于SLS覆膜砂的无模铸型快速制造
花生新品种锦花20覆膜栽培技术
杂豆全覆膜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农业机械化
对我国煤矿岩巷掘进机械化配套的探讨
从骡马化到机械化、信息化
生活中不应该有机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