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祁县谷恋“慢村”旅游发展新模式研究*

2023-08-28

南方农机 2023年17期
关键词:村落特色旅游

岳 娜

(太原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2)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飞速推进的同时,也导致城镇生活节奏加快、环境问题突出,传统文化所系的大量乡村正迅速消失。2018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确立了乡村振兴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力求到2050 年,乡村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环境宜居,优秀文化得以传承,乡村全面振兴。2019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指出要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生态优势,推动基础旅游发展,打造适合乡村的餐饮民俗、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等产业[1]。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兼具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综合性能的旅游产品,是实现中华历史文化传承以及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慢城”运动影响深远,其所提倡的放慢生活节奏、保护生态环境、重视延伸休闲空间、凸显地域文化特色、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等城镇可持续发展理念,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持续关注,从国外“慢城”运动的理念和实践经验来看,这与当下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导向相契合。本文以“慢城”理念为基础,着眼于优质环境乡村代表——山西省祁县谷恋村,在剖析其自身发展内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与之相对应的“慢村”发展模式。

1 “慢城”理念及其内涵

“慢城”(cittalow)一词是英语和意大利语的合成词,意为慢节奏的城市[2]。“慢城”运动源于“慢食”运动(Slow Food Movement,或译为“慢餐”),起源于意大利,强调一种放慢生活节奏、慢慢品味食物的优质生活方式。“慢城”理念提倡舒缓生活节奏,没有快餐区,倡导本土传统美食和传统手工艺,支持都市绿化与绿色能源,减少污染和交通流量,传承本土文化,充分利用现有地域资源来凸显地方文化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3]。然而,“慢城”并不是一味追求放慢经济发展速度或是停止发展,也不是完全摒弃现代科技,是在根植于本土文化和传统产品生产的基础上,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高度上,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交融发展。

“慢城”理念得到了世界各地的响应、推广和完善。目前,国际“慢城”会员城市已遍布全球20 多个国家,近200 多个城市。地域不同,每个城市所呈现的经济文化情况不同,因此,各个城市对“慢城”的定义与理解也不完全统一,具有一定的宽泛性。但“慢城”理念的精髓是明确的,并具有普适性。“慢城”的本质是寻求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一种平衡[4],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5]。“慢城”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绿色发展,凸显地方特色,注重传统文化传承,鼓励兼容并蓄,舒缓的生活节奏,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慢”体现的是现代社会人们对幸福指数和经济可持续增长方式的一种诉求。

2 从“慢城”到“慢村”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成为工业化时代常见的旅游模式,它讲究所谓的旅游“效率”,即降低金钱成本,在短时间内“高效”地满足旅游者对异地的好奇心。但随着大众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这种所谓的“快”旅游显然已不能满足我国国民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自驾游、主题游、深度游等休闲型旅游悄然兴起。

在世界范围内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发展,“慢城”理论逐步完善,“慢城”内涵已逐渐从一种城镇发展模式,拓展成为一种“慢”哲学。折射出当下快速、单一、同质化的“快”生活给大众所带来的迷惑与困扰,“慢城”理念倡导人们尝试回到生活本身[6]。仔细研究意大利奧尔维耶托小镇、德国Marihn 村、韩国曾岛、英国勒德罗、中国南京桠溪镇等几个国际经典“慢城”的案例,不难窥探,各国对“慢城”的打造因地域环境、人文特色不同,做出的调整政策也不尽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均要遵循“慢城”协会的发展目标和准则。深化生态文明、保护原汁原味的和谐环境、注重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注重健康文明的品质生活、慢享生活点滴,这些经验为我国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慢村”是“慢城”理念的延伸,是“慢城”理念的进一步推广,突出的是乡村在发展过程中的传统特色“慢”文化和地域特有的“慢”产业,实质是倡导舒适的发展速度,保护乡土文化的生长土壤和社会机能,在“慢”中提质,是实现优质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与城市生活相比,简单舒适、休闲康养、轻松惬意的田园生活更符合“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品质”的“慢城”理念。从旅游市场需求来看,“慢村”旅游满足了游客逃离城市喧嚣、回归自然乡土、放松身心、追求品质生活的逆城市化的现实需求,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从乡村建设目标来看,“慢村”既是本土村民的生活空间,又是游客的休闲旅游度假区,同时也是聚集乡村产业、功能复合的田园综合体。在绿色生态发展、乡村文化发掘、带动人口回流、乡村经济振兴等目标上,“慢村”旅游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契合,成为探索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3 研究区域概况

谷恋村位于祁县著名晋商大院景区西三公里的贾令镇,南临昌源河及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四周与姜家堡、塔寺村、吴家堡、小贾村相邻。据村史记载,该村落的高氏家族始祖高仲远,于明洪武初年从陕西迁居于此,原名为“圐圙村”,从字面意思来看,“口”字框住“四面八方”,可理解为该村始建时的大致形态为“四方围墙,圈地而居”。明嘉靖年间,为了防止蒙古部落南侵,修建了谷恋堡。明代谷恋堡整体形制为长方形,修建东门、南门,堡墙内部规划呈“S”型相错的东西两条横街,街边又修建了东西水井,村落格局呈现出“太极阴阳图示”的整体营造思想[7-8]。明清时期,谷恋村在逐步对外扩建发展中,形成了“七星拱卫、一水绕村”的聚落格局,其中“七星”指堡墙外的七座祠庙,分别是真武庙、文昌庙、财神庙、三官庙、玉皇庙,结义庙、河神庙(与观音庙连为一处)。目前“太极圐圙、七星拱卫”的历史村落空间格局保存相对完好,在山西传统农耕村落中独具匠心。清代时期,谷恋众多村民外出经商,买卖商号遍布全国各地,享有“银谷恋”的美称。咸丰年间,谷恋村举全村之力修建大东渠水利工程,成为古代北方农村民办水利工程的典范。谷恋村民还特别注重教育,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培养出众多举人贡生、历史名人,形成“不是经商就是读书”的良好社会风气,晋商的诚信精神与儒家的耕读传统在谷恋村完美融合。此外,谷恋村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祁太秧歌的发源地之一[9],“舞龙会”“搭秋千”等各种特色节庆民俗资源丰富,谷恋村被选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第六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是祁县极具价值的特色传统村落。

祁县谷恋村拥有打造“慢村”的基础条件:1)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谷恋村位于祁县境内第一大河流昌源河与汾河、乌马河等共同作用下的冲积平原,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开阔,沿线河谷地带已建成昌源河国家级湿地公园。工业污染少,良好的自然环境为打造“谷恋慢城”提供了生态环境基础。2)拥有特色的文化传承。谷恋村不仅晋商文化特色显著,而且还叠加了“耕读传家”、重视教育的多层文化底蕴。保存完好的街巷、庙宇、祠堂、旗杆、木雕、砖雕、石雕等传统建筑装饰,特色晋剧、祁太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特色民俗文化节庆,共同打造了“整体富足、知礼乐、重教育、耕读传统”[7]和晋商文化完美结合的特色传统村落。3)以“慢行”为主的绿色交通方式。谷恋村传统“棋盘式”街巷格局保存相对完好,形态规整,目前主要以步行道为主,符合慢行、绿色的出行方式。4)小规模发展。谷恋村现有人口2 000 左右,此规模适合打造“慢村”。

4 “慢村”旅游背景下的乡村发展策略

4.1 传承传统村落风貌,打造“慢生活”空间

传承谷恋村“太极圐圙,七星拱卫”的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以及内部街巷“棋盘式”格局,对真武庙、光智学堂等保存相对完好的文物建筑进行专人管理和有效维护,对菩萨庙、三官庙、文昌庙等部分损坏或基址尚存的传统建筑、文物进行科学修复和活化利用。在保存原有村落肌理的基础上,凸显古人建村选址的智慧,美化村落内部景观,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在保持原有居住环境的基础上,打造能体现当地特色、“一院一品”、舒适休闲的“慢居”民宿,还可设计年轻人喜欢的“星空”露营。在民宿中融入“慢食”体验,通过促进本地绿色有机蔬果的培育,设计“二十四节气”主题美食,以传统的烹饪方式让游客“慢食”本土传统美食。沿途街巷中可开设“古法酒坊”“品茗坊”等游客游憩“慢品”空间,让游客在闲步于村落的过程中彻底放松身心。将周边农田、水渠、花圃等朴素的农业景观的生产性、审美性、生态性与游客体验性有效结合起来,科学规划农业景观,建设绿色农业景观观光带,打造“慢景”空间。通过“慢居”“慢食”“慢品”“慢景”等“慢”生活空间的打造,提升谷恋村乡村旅游的实力,激发谷恋“慢村”的活力。

4.2 促进地域文化保护性开发,渗透“慢村”核心文化

浓厚的地域文化是传统村落发展乡村旅游的内核所在,也是满足游客康养休闲旅游需求的重要吸引力。因此,在深挖谷恋村特色文化的同时,也要注重传统历史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创新出现代游客更感兴趣的解读方式。谷恋村集“晋商文化、耕读文化、礼乐文化、传统技艺文化”于一体。可规划传统农业田园生活状态下的特色“慢”文化体验区,如谷恋村传统食品加工展示区、非遗技艺传承体验区、祁县名人文化展示园区、创意产品研发展示区;将节庆仪式、民俗表演等风俗进行动态化、场景式的创新展演,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核心传统文化的渗透,打造特色的节庆品牌;鼓励当地村民融入节庆项目设计,改变过往以当地村民为主体的传统表演形式,让游客积极参与节庆活动,让游客在旅游场景“慢体验”的过程中感受谷恋经商、重教、淳朴、诚信的“慢村”文化。

4.3 规划“慢行”绿道系统,发展休闲康养产业

倡导绿色健康的出行模式,将谷恋村已有村落的空间与周边相邻的姜家堡、塔寺村、吴家堡、小贾村等区域空间串联起来,疏通谷恋村通往其他村落的“慢行”交通系统,并对道路沿线开展绿化提升和照明工程。围绕运河修建自行车绿道,塑造丰富的绿地景观,在不同分段设计古树、池塘、菜地、花田、稻田等不同农业景观,打造休闲观光的绿道,游客也可停下来参与农事活动。结合村落内部主要街道,铺置彩色环形自行车“慢行”车道,根据沿途空间组织不同,点缀凸显地域特色的景观。步行系统方面,包括村落内部的景观步道、田野亲水步道、文化体验区步道,构建“快慢衔接、快慢交互”的复合交通系统。以谷恋村纯净的生态环境与绿道系统为依托,打造露天瑜伽室、冥想空间等丰富多样的静态活动体验产业,也可举办骑自行车畅游运河、体验花海等各种休闲康养动态活动,打造“慢行”“慢想”系统。

4.4 完善“慢村”配套设施,打造丰富的“慢”旅游环境

对现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升级,设置游客服务接待中心以及急救医疗点[10],建设星级厕所、旅游停车场、路标、指示牌、通信网络。控制新建筑高度,注意新建筑与整体环境的和谐。在生活配套方面,要留有一定的公共娱乐空间,如规划主题文化广场,作为当地居民与游客的公共游憩场地。补充一些休闲空间,如咖啡厅、书屋、艺术公社、房车营地等。在空间活动设计方面,主要开展与村落空间密切相关的活动,如田园采摘、写生观光、摄影展览、农产品加工展示、地方名人书画展览、传统文化体验、体育竞技、户外游憩等,以凸显主题、灵活多变的形式搭建村民与游客交流互动的社交活动空间。以休闲放松、文化感知、健康养身、亲子娱乐等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民居古建、民俗体验、农业观光、亲子研学、生态康养等丰富多样的“慢享”旅游项目与“慢”旅游环境[11-12]。

猜你喜欢

村落特色旅游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油画《村落》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完美的特色党建
旅游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