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观赏两用藜麦新品种科藜1号种植技术
2023-08-28成明锁孟繁勋崔立刚黄朝斌李迎春
成明锁 孟繁勋 崔立刚 赵 芮 黄朝斌 李迎春 殷 猛
(1 中藜高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1117;2 青海三江沃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海西 817100)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Willd)为苋科藜亚科藜属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多生长在海拔较高的冷凉地区,具有较好的耐寒、耐旱、耐盐碱等特性。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藜麦是最适人类的完美全营养食品,含有较多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等[1],氨基酸比例均衡,次生代谢产物丰富,具有降血脂、抗氧化、促进消化、抑制肥胖等功效[2]。藜麦因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对促进人类饮食健康和食品安全有重要意义,其耐旱耐瘠薄、经济效益高的特性,对推动水资源缺乏、土地贫瘠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藜麦不同品种植株有青、白、黄、红、紫等多种颜色,且不同时期可以转色,具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不同品种的籽粒也是五颜六色,对丰富食品加工配色也有独特的功效。目前,我国藜麦的种植区域集中在海拔2000m 以上的高原冷凉地区,种植中早熟藜麦品种可以减少极端天气对其带来的生产风险,更短的生育期也有助于灵活调整播期,搭配其他作物种植,配合旅游观光产业,早熟高产、具有观赏效果的藜麦新品种生产利用市场前景广阔。
科藜1 号是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青海三江沃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通过引种栽培驯化,系统选育而成的藜麦新品种,具有高产稳产、观赏性好、生育期短、矮秆抗倒、结实率高、品质优良、抗逆性较强等特点。科藜1 号作为粮食和观赏两用品种,于2021 年11 月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证书编号:青认备2021007,其推广应用对藜麦品种的更新换代、藜麦生产增产增效、旅游观光产业发展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 品种特点
1.1 特征特性科藜1 号属中早熟品种,生育期126~134d,适播期长,比青藜1 号早熟10d 左右。子叶长条形,绿色。真叶戟形,苗期叶片浓绿,叶柄、叶脉绿色,中后期转为红色、紫色,叶尖为渐尖,叶基戟形,叶缘齿状、叶裂浅裂。株高135cm 左右;茎秆坚韧,抗倒性好,在2019-2021 年的生产试验及大田种植中没有出现过倒伏,茎秆青转红色;株型扫帚型,上生分枝,分枝数7~11 个;主穗长42~49cm,圆锥花序,花冠浅粉色,穗型半紧凑,穗色青转粉、红、紫色;籽粒白色、扁圆形、较小,千粒重3.0g 左右,粒径约2.0mm。
1.2 观赏价值高,苗期长势旺植株色彩艳丽且多次转色。生育期内4 次变色:出苗至现蕾浓绿色;灌浆前期红绿相间;灌浆中期粉红鲜亮;灌浆后期穗、叶、秆全紫红色。苗期长势旺,叶片厚实,鲜嫩口感好,可作苗菜栽培。
1.3 品质2021 年9 月经青海韵驰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分析测定,科藜1 号籽粒含蛋白质13.7g/100g、脂肪4.9g/100g、粗多糖28.73g/100g、碳水化合物68.5g/100g、维生素E 7.54mg/100g、总多酚170.8mg/100g,还含有多种氨基酸和钙、锌、铁等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丰富,品质优良。
1.4 抗逆性与适应性在多年多点的试验中未发生冻害、倒伏倒折及盐碱为害。经青海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田间鉴定,仅有叶斑病零星发生。表现耐旱、耐寒、耐瘠薄,抗倒伏,综合抗性优异,适应性良好。科藜1 号易吸引夜蛾类害虫,有些年份现蕾前后易受夜蛾类害虫为害,要注意防控。科藜1 号适宜在柴达木盆地种植。
2 产量水平
区域试验 2019 年每667m2平均产量201.7kg,比对照青藜1 号增产13.7%;2020 年平均产量241.5kg,比对照青藜1 号增产19.3%。生产试验 2019 年每667m2平均产量252.9kg,比对照青藜1号增产22.2%;2020 年平均产量285.3kg,比对照青藜1 号增产23.7%。2021 年在乌兰希里沟种植6.67hm2,产量29.6t,折合平均产量约296kg/667m2。
3 种植栽培技术
3.1 选地、整地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以透气性好、不板结、排灌方便的沙壤土或壤土最好。茬口可选择小麦、油菜、青稞、土豆等,尽量避免重茬。播前要精细整地,旋匀耙平。要求达到透、净、细、实、平、足,即旋透耙透、无杂质,表土细碎、上虚下实、土地平整、墒情充足[4]。
3.2 科学施肥施足底肥,适时适量追肥,根据土壤基础,以产定肥。以中等肥力地块为标准:底肥毎667m2可施腐熟的牛羊粪3m3、有机肥300kg、磷酸二铵30kg、尿素10kg、硫酸钾3~5kg,在旋耕前全部施入。根据苗情追肥,苗旺不追,苗弱则要适时追肥。一般在现蕾前后每667m2施尿素5~10kg,追施方法:沟施或撒施,施后要及时浇水灌溉,生长后期不再根部追肥。初花期进行叶面追肥,每667m2用硼肥50g、磷酸二氢钾100g 兑水喷施,防止藜麦“花而不实”,提高结实率;灌浆中期可喷施磷酸二氢钾+腐殖酸类,增加籽粒饱满度和粒重,喷施浓度按说明,叶面施肥宜淡不宜浓。
3.3 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科藜1 号生育期较短,适播期较长,可根据生产需要选择播种时间。(1)适宜播期4 月20 日至6 月10 日,整好地后,抢墒下种。(2)精量播种,合理密植。根据地力条件、产量水平确定藜麦的种植密度和播种量,土壤肥力中下等田块种植密度1.1 万~1.5 万株/667m2;土壤肥力中上等的地块种植密度1.0 万~1.1 万株/667m2。播量300g/667m2,行距35cm。为提高播种质量,要调控好播种机械,使田间播下的种子均匀,每穴2~3粒,播种深度2~3cm,不重播、不漏播,播后适度镇压,使种子和土壤接触良好,确保藜麦苗出土后端直成行,分布规则,避免缺窝断垄现象发生,达到苗齐、苗匀的目的。
3.4 田间管理(1)查苗补种,确保全苗。如果发现田间有缺苗断垄现象,应及时采取移苗或补种措施,移苗后或补种时要及时给水,确保成活。(2)中耕除草,间苗定苗。人工除草3 次,最后一次结合除草进行中耕培土,起到保墒防倒的作用。(3)看苗管理,培育壮苗。定苗后对苗旺、苗壮,群体适度的田块可以不追肥浇水;对苗弱、苗黄,群体偏小的藜麦田要追苗肥,促弱苗转壮苗。(4)适时浇水。藜麦籽粒小,播种浅,顶土能力弱,播前要造好底墒和口墒。生长期一般浇水2~3 次,时间在现蕾授粉期至灌浆中期。苗期要防止浇水过多形成田间积水,造成僵苗;灌浆后期不再浇水,防止倒青和倒伏。
3.5 病虫害防治播种前要了解地块地下害虫情况,如果地下害虫严重,要选用包衣种子或在旋耕前撒施防治地下害虫的农药。地上害虫主要有甲虫、潜叶蝇、夜蛾、卷叶蛾、蚜虫等,其中在幼苗期以跳甲危害最严重。病害主要是叶斑病。要坚持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遵守“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通过采取有效的农业、物理、化学等综合措施,减轻和防治病虫的危害。
防治甲虫 藜麦苗期害虫主要有跳甲、叶甲、象甲、龟甲,在柴达木地区一般每年5 月中旬开始出现,5月下旬至6 月上旬为危害高峰期,甲虫主要取食幼苗期藜麦叶片、嫩茎和嫩枝,可从子叶下部将藜麦咬断,造成整片无头苗,真叶长出后可将叶片咬成很多大小不一的孔洞,要及时进行田间观察,适时防治。农药防治可使用天然除虫菊素、啶虫脒+哒螨灵或啶虫脒+氟虫腈。防治夜蛾 科藜1号对夜蛾类害虫反应敏感,要加强田间测报调查,早防早治。夜蛾主要在藜麦生长中后期为害,严重时可把叶片咬食得只剩下叶脉,造成严重减产。可用糖醋液诱杀成虫或在幼虫3 龄前使用苏云金杆菌、氯虫苯甲酰胺、菊酯类药剂喷雾防治。防治叶斑病 叶斑病主要危害藜麦叶片。发病时,病叶出现淡黄色不规则病斑,并逐渐发展为浅褐色至灰褐色,直至覆盖整片叶子,叶片易脱落。田间防治叶斑病,要注意浇地和雨后排涝,防止田间积水;发病初期用阿米西达或烯唑醇喷雾[5-7]。
3.6 适时收获脱粒叶片变红干枯、大部分叶片脱落、茎秆开始变干、内部正常生理成熟、籽粒坚硬即可进行收割脱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