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高职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2023-08-27尹华丁
尹华丁,胡 朦
(1.常德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2.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1)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加速,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大量应用,对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期以来,由于校企人才供求信息不对称、职院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需要不对接、学生就业意向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匹配等原因影响,导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在专业设置、培养定位、培养模式和就业服务等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造成了企业招工难与毕业生就业难同时并存的矛盾局面。引入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科学预测技术技能人才的校企供求关系,精准指导高职院校“招生—培养—就业”全生命周期的人才培养,明显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一 大数据时代高职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自20 世纪末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提出“大数据”概念以来,大数据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医疗、教育及企业管理等领域。2018 年4 月,教育部下发《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提出“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1]。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高职院校精准就业服务提供了良好机遇:一是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利用网络爬虫技术从各类人才招聘网站实时获取企业人才需求大数据,经过分析整理,指导高职院校科学编制专业教学标准、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重构课程体系和遴选课程内容,有利于培养行业企业紧缺的技术技能人才;二是提高了教育教学的系统性,通过大数据技术获取学校教学和学生成长大数据,对专业、课程、教师等层面发展情况进行准确画像,并对比较落后的质量指标进行及时预警,有利于对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进行全程指导;三是提高了就业服务的准确性。通过大数据技术获取学生学习生活信息,通过专用数据模型计算准确绘制学生能力素质雷达图,一方面提示学生注意提升能力短板,突出发展特长,另一方面将能力模型与企业需求对接,精准指导学生找到理想的就业单位和岗位。
(二)发展挑战
伴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大数据时代,通过对海量数据的观察、描述和科学运用,极大地推动了工作模式的转变,大数据技术成为各行各业工作创新的有效路径,也成为推进高职院校就业服务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治理理念、技术应用等方面原因,现实当中高职院校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精准就业服务工作还存在诸多挑战。一是大数据治理理念尚未深入人心。治理是指通过采取联合行动,使组织的利益相关者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的利益得以协调的诸多方式的总和[2]。大数据治理就是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组织运行进行协调和风险管控,是实现职业院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相关知识和技术储备不多,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人员的大数据治理意识还不强。二是大数据技术应用缺少成熟经验借鉴,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职业院校精准就业服务还是个崭新领域,目前在实践应用中的成功经验比较少。三是大数据平台开发必须校企深度合作,信息化公司技术人员缺少就业服务经验,而职业院校管理者缺少大数据技术能力,需要校企之间打破壁垒联合开发,组织难度较大。
二 大数据时代高职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人才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信息不对称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服务有关的信息化平台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互联网中从事人才招聘的专门网站,各类企业在网站中发布招聘启事,提出企业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规格;另一种是高职院校就业服务类软件或应用APP,可以展示学生基本信息、学业成绩及学生填报的就业意向。还有一类常用的方式,就是由学校就业管理人员在班级微信群中粘贴相关企业的招聘信息,学生自主浏览。这些方式中,企业人才需求和学校人才供给的两类信息之间缺少沟通和衔接,导致信息不对称,难以实现精准就业服务。
(二)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规格不对接
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高要求。一方面行业企业随着产品迭代及市场拓展等因素影响,其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具有动态性、周期性特点,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供给具有延续性、长期性特点。如果职业院校没有建立与企业深度合作办学的机制,其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就难以及时对接企业的需求,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盲目性、滞后性,致使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不能适应企业生产一线需要。
(三)学生就业意向与企业岗位需求不匹配
高职学生的学识水平和个性心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普通高校学生比较,高职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不少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特长、素质能力、职业发展方向缺少清晰的认知和规划,同时对所学专业和企业就业岗位了解都不足,难以根据企业岗位需要,及时提醒自己查找和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短板[3]。毕业生对就业岗位的多样化、个性化需要,加大了学生精准就业服务的难度。
三 大数据时代高职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的对策建议
推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如何做好高职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总体上可从三大方面入手。首先要创新就业服务体系,解决谁提供服务、怎么个别指导和拓展就业帮扶渠道的问题;其次是搭建大数据服务平台,解决如何获取、分析和利用大数据,为人才培养和人岗匹配提供智能化指导的问题;最后是完善就业服务机制,解决如何保障政行校企和学生等相关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确保招生、培养、就业等各环节的协调和联动的问题。如图1 所示。
图1 大数据时代高职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对策
(一)构建人本化就业服务体系
打造专业化就业服务队伍。新冠感染疫情背景下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和毕业生多元就业趋势,实现就业服务精准化、科学化,提升就业服务质量,需要健全就业服务组织机构、建设专业化的就业服务队伍[4]。学校要将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职业指导工作人员、学校职业指导师、职业生涯规划师、岗位推荐师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等人群纳入职业指导人才库。采取多种举措提高学校就业服务人员的综合素养与职业能力:一要深度了解学校开设的专业,熟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课程体系、职业能力和对应的岗位群要求;二要深度了解企业,知晓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规模和质量;三要深度了解学生,能够科学分析学生个性心理、职业规划和能力特长。因此,学院要通过专家讲座、集中学习、团队研讨和实践指导等方式,提高就业服务人员的道德品质、服务意识、政策水平、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尤其要提高信息化就业服务能力。
实施个性化就业服务指导。高职院校在开展就业服务工作中,通过就业政策解读、专家讲座、简历大赛和模拟面试等各类就业服务活动的有序开展,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求职就业技能。应把政策性的集体指导答疑和一对一就业咨询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做到“一生一策”,给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精准就业指引。在此过程中,要重视采集和分析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学业水平等数据,明确学生个性化就业需求,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引导毕业生开阔就业视野,合理选择就业行业、地域和岗位。
拓展人本化就业帮扶渠道。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很大,而毕业生的情况更是多样化,就业服务工作人员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健全精准就业帮扶服务。一是加强就业扶持政策研究,弄清楚“谁来扶”“扶什么”“怎么扶”,使毕业生能够有意识地面向艰苦地区、基层地区就业,这些就业方向有着非常明晰的就业政策和经费支持(比如“到村任职”“社区服务”等政府扶持项目),为毕业生提供了人生价值实践的广阔舞台。二是指导毕业生自主创业。由于毕业生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过渡需要一个过程,综合能力素养的相对欠缺,创业环境的压力,增加了自主创业成功的难度。因此,作为特殊的就业形式,高职院校有必要通过校园大数据应用系统,及时掌握创业学生的创业情况,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自主创业学生等群体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服务。
(二)打造信息化就业服务平台
树立大数据服务意识。伴随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进程,大数据技术在学校治理和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和价值。由于对大数据技术了解不够、传统管理思维固化、创新意识和动力不足等原因,大数据技术在高职学生精准就业服务领域的应用目前仅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学校就业服务相关人员要树立大数据服务理念,从经验管理、制度管理逐渐过渡到大数据管理,最终形成具有学校和专业特色的文化管理自觉。具体而言,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学校专项培训、企业项目合作和团队协同互助等方式,提升相关人员的大数据治理能力和服务意识,在就业服务中大胆创新,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创建大数据服务环境。一是加强智慧校园软硬条件建设。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生活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覆盖面,通过各类应用管理系统收集整理学生在专业学习、业余生活、社团活动等方面产生的信息,形成学生成长发展大数据,便于绘制职业能力雷达图;二是建设大数据管理中心。学校要加大信息技术软硬条件的投入,建立覆盖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的数据采集渠道;科学建立学校数据标准,打通各个应用管理系统的信息壁垒,消除信息孤岛,完善大数据采集、存储、分析和应用展示的架构体系,确保学生就业服务相关大数据的来源和质量。
完善大数据平台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功能模块:一是企业需求分析模块,通过互联网各类招聘平台获取行业企业对某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基本要求,自动形成专业人才需求报告;二是根据企业人才需求预测及分析结果,建立基于市场原则的红、绿专业预警调整机制,适时开发新专业,整合或裁汰原有专业,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等改革创新;三是学生能力模型生成模块,通过学院教学、生活服务平台,获取学生学业成绩、社团活动、兴趣特长等方面大数据,自动绘制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多维能力雷达图,并能对能力缺失严重的学生提供及时预警;四是精准就业服务推介模块,将企业人才需求情况与学生能力模型、就业意向进行自动匹配,为毕业生精准推送就业单位,系统能够自动生成个性化的求职简历[5]。
(三)完善协同化就业服务机制
创新多主体协作服务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共享优势,发挥政府、高校、行业企业、社会和家庭的协同作用,打造一体化就业服务工作平台,集聚各类就业服务资源,拓宽毕业生就业服务渠道,形成多主体协作服务机制。总体上,要树立大就业育人格局,强化就业创业“一把手工程”建设,完善监督考核,强化正向激励,做到组织、人员、经费和场地“四到位”。一方面,学校要及时发布政府有关就业指导的政策文件,解读就业服务优惠政策,帮助学生了解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需求大环境,及时向学生及家长解读就业服务相关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心理预期。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渠道向深度合作企业和社会发布学院专业建设和毕业生相关信息,为毕业生优质就业提供全方位支持。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扩大订单培养规模,建设一批优质就业基地,搭建由优秀校友组成的就业推荐服务网络。
健全就业监测与预警机制。依托基于大数据的就业服务平台,对毕业生就业意向、就业状况、就业质量及行业企业对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情况进行智能化匹配和分析,准确了解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专业和学生进行预警和提示,一方面为学校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模式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确保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的放矢、掌握主动,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良好对接;另一方面,为学生及时提供行业企业发展及就业岗位人才规格要求,为学生主动调整就业规划、及时补齐能力短板、实现优质就业的智能化服务和指导。
完善招生就业联动机制。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应该覆盖学生“招生—培养—就业”全过程管理,成体系规划和推进。在招生服务方面,除解决学生考生在线报名、查阅成绩、选择专业和开学报到等系列问题之外,还可设置职业生涯规划和个性心理特征等方面的调查问卷,形成学生个性化数据,系统通过分析学生的兴趣、特长、性格和职业发展愿景,形成个人画像,有助于学校、教师、管理工作者深度了解学生能力发展和就业需求。在人才培养方面,系统自动采集学生学业成绩、课堂表现、社团活动和生活服务等方面的大数据,形成能力发展雷达图,有助于学生对自身发展和能力水平形成直观认识,主动查漏补缺、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在就业服务方面,系统通过互联网专门招聘网站和企业校招信息,了解行业企业对各专业典型职业岗位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规格等数据,并与学生就业意向和职业能力进行自动匹配,按匹配度从高到低向学生推荐就业单位,推进招生就业一体化培养。
产业升级和新技术革命给就业市场带来了深刻影响,大数据技术的有效运用能够提高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适应性、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校企人才需求的匹配度,对助力高职院校精准就业服务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高职院校应该树立大数据治理理念,建立政行校企共同参与的精准就业服务体制机制,实现教育教学、学生发展和校企人才供求的全过程精准指导。随着高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进程加快,未来,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职院校精准就业服务将更为人性化、智能化、精准化,需要我们继续加强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