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支持下基于真实情境的语文项目式学习
2023-08-26张鸣雁
张鸣雁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教师要“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项目式学习既是一种课程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以合作、实践的方式提取、融合、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真实、复杂的生活问题,获得切身体验、知识、技能,感受到自身独特的价值和与他人、广阔生活的关联,体验一段真实、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之旅。本文以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为例,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基于真实情境进行项目式设计、任务式驱动、表现性评价,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立足真实情境设计项目任务
(一)教材分析与活动简介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教师要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
诗歌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选编了中外作家不同风格的四篇现代诗歌作品,有冰心的《繁星》(三首)、艾青的《绿》、苏联诗人叶赛宁的《白桦》,以及戴望舒的《在天晴了的时候》。虽然现代诗并非第一次出现在语文教材中,但以往多是单篇课文,此次则以单元整组编排的形式呈现,旨在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对于单元内容,教材在整体上进行了设计。四篇课文以学生熟悉的“自然”为中心意象,展现了现代诗饱含情感、想象丰富、语言表达独特的特点。基于此,在学习单元课文的同时,笔者设计开展了一次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主题为“轻叩诗歌大门”。该活动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进一步深化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单元要素“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的学习,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在这一活动中,笔者还设计了自创诗歌、编诗歌集、组织诗歌朗读会等活动,让学生能够深入感受诗歌特点,体会诗歌情感,使他们对现代诗的认知逐渐清晰起来,全面培养核心素养。
真实是教学任务设计优质的重要表征。本次“轻叩诗歌大门”学习设计,是基于学校“线上诗歌朗诵”展播活动这一真实任务,结合诗歌单元教学开展的项目式综合实践活动。所以,在项目成果展示环节,学生会在线分享和展演他们在活动中创作的电子诗歌作品集和诗歌朗诵视频。整个项目以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境为锚点,各活动之间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
(二)分步推进,确定任务总目标
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是开展项目式学习的“牛鼻子”。首先,为了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情感,笔者以校园活动为契机,创设了本项目活动的真实情境。接着,笔者紧贴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了一些有趣味、富有挑战、涵盖知识目标和素养目标的学习任务群。最后,笔者将全班学生分成7个小组,让他们基于“轻叩诗歌大门”主题参加活动,并用不同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成果。
本项目依托教材内容展开,与课外阅读、资料收集、诗歌创作、合作展演等活动联系紧密。笔者在设计具体活动时,采取了分步推进的方式:《短诗三首》的课后学习是项目式学习的启动阶段,要求学生用多种途径阅读现代诗,收集自己喜欢的诗歌;《白桦》的课后学习是本项目式学习的推进阶段,要求学生尝试写诗,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语文园地》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以合作编诗集、诗歌朗诵会展演等方式展示他们收集和整理的资料以及创作的成果。
“轻叩诗歌大门”项目式学习的总任务如下:(1)学生自主收集喜爱的现代诗歌;(2)学生创作现代诗歌 ;(3)学生小组合作创编诗歌集;(4)举办线上诗歌朗诵会。小组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立足项目主题,科学分工,合作完成诗歌的阅读、积累、整理、创作、朗诵。
二、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式教学实践
由于“轻叩诗歌大门”综合性学习活动是穿插于本单元课文教学之中的,因此,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应整体把握,实现课内外联动,将启动、推进、展示等阶段贯穿单元学习全过程。
(一)收集诗歌,轻启诗歌大门
本活动承接了语文三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部分任务。尽管学生此前已初步具备查找资料、合作交流等方面的经验,但因为研究内容和具体活动的变化,且本任务又在三年级“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初步整理资料”的要求,所以在项目实施中,教师利用智慧云平台推送相关微课,教给学生一些整理资料的方法,提醒学生围绕小组选题整体规划所收集的内容。
“收集诗歌”任务的目标之一是驱动学生广泛阅读、深度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提升元认知能力。没有走心的阅读体验,急于解决任务,就是本末倒置,缺少积累和建构。如同新苗缺乏充足的养分,根扎不进土里,也就没有了生命的拔节。在项目启动阶段,教师设计了让学生阅读现代诗的活动。学生可以阅读智慧云平台上数字图书馆中的图书,也可以浏览网络信息,还可以阅读期刊文章和纸质图书。
课堂上,学生运用电子书包,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之前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收集的现代诗进行归类、建立目录、给予补充,为后续编写小诗集积累素材。在学生课外阅读现代诗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所收集的现代诗进行线上的阶段性交流,如可让学生将收集的诗歌以朗诵小视频的形式上传到智慧云平台班级群的“论坛”中,并引导全班学生在线欣赏、发表评论。教师还可邀请家长参与评价,激发学生收集诗歌的热情。这是对诗歌阅读活动的继续与发展,旨在通过交流让学生打开视野,进一步丰富收集现代诗的途径和类型。
持续一段时间后,教师可随机选择学生小组,依据他们的“收集诗歌”主题,依托智慧云平台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收集诗歌、归类的方法,包括形成目录、注意格式、注明作者和出处等,引导学生学习收集资料的规范性方法,潜移默化地培養学生的数字素养。
在真实、具体、适切的情境中,教师设计的项目任务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拥有大量阅读和收集整理现代诗的体验,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协同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采取表现性的评价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二)当“小诗人”,自创现代诗
儿童心灵自由,想象丰富,可以说是天生的诗人。教师设计的让学生尝试写现代诗的任务,符合儿童的天性,能够激发学生在最有诗性的年龄创作诗歌的兴趣,更为他们搭建了展示交流的平台。同时,这一活动也为后续任务的推进作铺垫,丰富了团队“小诗集”的素材,使“创编小诗集”的任务更有吸引力和亲切感。
在单元教学和项目任务同时推进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更好地进行数字阅读、线下阅读、在线收集整理、归类诗歌。之后,教师可运用智慧云平台在课堂上创设如下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是冰心永不漫灭的回忆。你有哪些难忘的记忆呢?……在天晴了的时候,你曾经去哪里走了走?看到过雨后怎样的景象?……此刻,让我们静静地回忆……打开记忆的闸门,尝试写一写诗。”
课堂上,学生运用电子书包在线进行诗歌创作。教师随机抽取学生的作品让全班学生诵读、赏析,评价:“找出最打动你的诗句,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学生还可在智慧云平台班级群中浏览他人创作上传的诗歌,为自己喜欢的作品点赞、奖励评星,在线发表评论。这一操作能够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热情,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表达,感受诗歌创作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为后续学生创作诗歌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教师利用智慧云平台班级空间组织学生持续交流,并让学生将自己的诗作上传至项目小组指定区域进行展示。在阅读交流中,学生不断获得自己最喜欢或者印象最深的作品,并在线上班级空间的评论区进行“好诗推荐”,写出推荐理由。
无论是阅读诗歌、诵读诗歌、创作诗歌,还是评价诗歌、好诗推荐,它们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让学生在品读语言、体味语言、理解语言、创作语言中积累语用体验,提高核心素养。在学习中,学生都是主角,要在项目任务的驱动下做起来、用起来、创起来,体验创作的乐趣,全方位提升语文能力。
(三)合作编小诗集,展示任务成果
合作编小诗集是本项目式学习中学生第一次展示学习成果。在此项目任务开启时,教师可利用智慧云平台推送指导微课,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明确小诗集的编排内容,包括收集的诗、自己写的诗、与诗有关的故事或资料等部分。另外,教师也可以在班级空间上传一些精美的、有特色的与诗集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源供学生选择以丰富内容。除了内容方面的建议外,教师还要提示学生注意小诗集的编排形式,并与学生合作编小诗集项目的评价标准(见表1),为学生提供项目完成思路、方法。最后,项目小组学生可以运用视频等形式在智慧云平台班级群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如图1)。
小组学生要反复观看指导微课,结合小组或自身需求浏览班级空间中的资源,明确项目成果标准。之后,小组学生自定步调,从编排内容和编排形式两方面讨论本组项目成果完成情况,设计任务分工表和进程安排表,明确小组成员的具体任务,如在PDF上设计诗集呈现版式,解决PPT中的插图效果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在互动平台上寻求支持,或在线下交流以解决问题。
待项目任务完成后,各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录制小视频在线汇报和介绍本组项目成果,如小诗集编写过程、封面设计理念、诗歌收录情况、最大特色和亮点等。这也是向全班学生和教师推荐本组项目成果的过程。学生在线反复阅读、欣赏各小组项目成果,依照合编小诗集项目评价标准在线评星。
项目式学习的较大价值应該是让学生拥有在“做中学”的体验。立足真实任务情境,依托诗歌单元学习内容,学生学习现代诗、朗读现代诗、写作现代诗、创编现代诗集,这一过程是自主的、充满活力和动力的。为了完成任务,学生需要深度融合信息科技、美术、数学等学科知识,运用语文学科思维,采取探究方式让学习和思维过程可视化。
(四)线上诗歌朗诵会展播,体现学生综合素质
举办线上诗歌朗诵会可以看作是对学生合作编小诗集任务的延续。教材用小贴士的形式提示了朗诵现代诗歌的两个注意点,但是这两个点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了名家的朗诵视频,组织学生欣赏、讨论,让学生在师生交流评议中建立起对“表情、手势自然,感情充沛”这些朗诵要求的具体认知。同时,师生共同制定了线上诗歌朗诵评价标准(见表2)。之后,教师将其作为成果导向发布到智慧云平台班级空间中。教师还需在班级平台上推送形式多样的集体朗诵、团队朗诵视频,为学生小组学习提供资源支持。
学生小组成员要合作商定本小组的朗诵展演形式、服装、音乐、道具等细节,并按照计划安排,做好前期准备,分步落实,使用摄像设备录制小组诗歌朗诵作品,将其发布到智慧平台班级群中展播,分享小组项目成果。各种评价结束后,小组成员要对优秀作品进一步修改完善,参加学校的展演比赛。
为了设计编排出能够参加学校比赛的作品,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知识、能力,全身心投入,协调多种关系,努力创作出更优秀的诗歌。在本次活动中,教师还邀请学生家长参与进来,让他们讲述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特点、工作内容,让学生了解不同社会职业及其相关要求,以期学生创作的诗歌更符合实际情况。在深度合作、交流中,学生不断发挥创造力,提高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在感受到个人力量的同时,学生也更深切地体会到每个人与他人、与世界具有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最后,学生、家长和教师在线投票评选“最佳朗诵表演团队”和“最佳领诵”等奖项。在整个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综合、灵活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价值主动担当、贡献力量,懂得了在交流分享、合作共赢中与团队共同努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线上诗歌朗诵会是基于学校的真实活动,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它既能将多学科知识与真实生活情境相结合,又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品格和能力。学生借助智慧云平台,进行充分的交流互动,如收集、创作诗歌,创编诗歌集,一路走来,收获颇多。
三、对基于真实情境的语文项目式学习实施的思考
(一)设计真实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
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运用多学科知识、能力进行实践体验,形成真实成果。这要求教师提供的任务情境是真实的、实践性的、综合性的,因为个体如果没有真实的、完整的、深刻的活动体验,其相应的素养也就很难形成。此次项目式学习活动依托教材诗歌单元教学内容,结合学校线上诗歌朗诵会展演这一真实情境展开,为学生解决真实世界的复杂、真实问题,以及探讨解决方案提供了有力支架。它将课程学习和社会实践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发展核心素养,拥有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二)学习任务要彰显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性
项目式学习无论是作为课程,还是教学方法,它必定涉及多个学科,要让学生在多学科交融的实践创造中丰富知识、发展能力。在“轻叩诗歌大门”活动中,教师打破学科界限,不断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综合运用语文、信息科技、音乐、美术、表演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实现了对现代诗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认识和理解。这也极大地提高了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创新性,凸显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创造性。
(三)技术支持下的学习任务应是开放的、高阶的、生成的
面对复杂的真实任务,很多学生感到要与他人合作,与世界联结,才能事半功倍。因此,小组学生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基于自身资源,在与文本、媒介的互动中开启主动探究学习之旅,运用个性化的方式将自己和小组的思维可视化,发展分析、综合、批判、创造等高阶思维。
需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应该是开放的、高阶的、生成性的,实践过程和结果也是开放的,没有标准答案。最后,学生的学习成果会因各小组成员拥有不同的背景、选择、解读、资源呈现出丰富性和无限可能性。比如,无论是收集诗歌、自創诗歌,还是合编小诗集、线上诗歌朗诵会,这些学习任务都具有生成性,学生可选择不同路径生成多元化的成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也会发现,自己的积极行为会让他人的生活、周围的世界发生积极的变化。
(四)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不断深入
项目式学习中的表现性评价,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唤醒功能,引导学生朝着独立性、协作性、批判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方向发展。同时,它也让项目式学习更有深度,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不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也是各方对师生教学活动的评价过程,体现“教—学—评”一体化。比如,在合作编小诗集、线上诗歌朗诵会任务中,教师引导学生把表现性任务及评价量规转化为多学科课程学习内容。这种表现性评价促使学生始终以课堂主人翁的身份去创作真实的、个性化的作品。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语文四年级 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66.
(作者系甘肃省酒泉市北关小学教师,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