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下的南京近代园林类型与分布演变
2023-08-26白雪锋江文琪
白雪锋 许 浩 江文琪
南京是中国最早开启近代化建设和提出公园绿地系统的城市之一。新的园林类型涌现,园林主体由私家园林向公共绿地扩展,园林权属发生显著变化。在面对南京近代城市化建设所引发外部环境的变化同时,其近代园林类型和分布是如何演变的?哪些城市化因素又推动着南京近代园林的发展过程?
近代园林的研究方向集中于园林布局[1]、功能转型[2]及影响因素[3]等。研究区域多为沿海及沿江地区,从早期以上海为核心向澳门、武汉、无锡、宁波等对外开放较早、多元文化交融的城市扩展。作为民国的首都,南京园林的研究以古典园林和城市景观为主,近代园林的关注度相对较少。类型和分布方面,王佳慧将南京近代园林分为私家园林、城市公园等4种类型,并分析其选址特征[4];杨衡洲将南京近代园林分为晚清私园、陵寝与纪念性园林等[5]。影响因素方面,以西学东渐[5]、人口增长[6]、交通发展[6]及社会环境[7]等角度对其展开研究。相关成果对近代园林类型划分的依据、类型隶属关系的论证较为模糊。研究时间多基于近代整个历史时期,缺少分期演进变化。研究方法以文献史料梳理等定性为主,提取的史料信息较为碎片化,系统性构建南京近代园林谱系的研究较为匮乏。城园共生,园林的发展与城市外部环境关系密切,近代南京历经清末洋务运动、民国《首都计划》等多个城市建设时期。以南京为案例,探索城市化进程对近代园林类型和分布的演变研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近代园林类型演变可反映绿地权属、功能和营建主体的变化,探究近代园林与城市近代化转型、社会生活的变迁及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影响关系。近代园林的分布演变可反映城市化进程下园林选址策略和适应性,精准动态地识别出近代园林遗产片区,为其划定分级保护范围提供依据。
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范围及研究对象
研究范围为南京明城墙以内及周边紫金山等园林资源丰富、受城市化影响较大的区域(图1)。南京近代园林是指1840—1949年在南京存在、新建及改扩建的园林。研究对象主要为狭义的近代园林类型,不包括广义上的近代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
图1 研究区区位及近代园林类型
1.2 数据来源及分类界定
1.2.1 数据来源
本文所涉及的近代园林数据来源于以下几方面。1)区域志:《同治上江两县志》《运渎道桥小志》《钟南淮北区域志》《盋山志》等[8-10]。2)专志:《金陵园墅志》《金陵胜迹志》[11]等。3)当代图资:《佛都金陵》[12]《南京寺庙史话》[13]《南京历代佛寺》[14]《南京佛寺叙录》[15]《南京民国建筑图集》[16]等。4)历史地图:包括1850年左右的咸丰、同治年间的《江宁省城图》、1910年陆师学堂新测金陵省城全图、1937年新南京地图及1948年南京市街道详图等[17]。
1.2.2 分类界定
梳理文献史料中的近代园林,并于2022年1—7月进行全面实地调查,对名录进行考证,共得近代园林979处。
朱钧珍的《中国近代园林史》[18]、贾祥云的《山东近代园林》[19]、朱震峻的《中国无锡近代园林》[20]等成果对近代园林的类型进行了总结。《中国近代园林史》是近代园林史研究成果中首部专题史著作,系统性、权威性较强。该成果将近代园林分为城市公园、私家园林、别墅群园林、宗教园林、公共建筑附属园林及郊野园林6类[18]。《山东近代园林》的编纂采用《中国近代园林史》体例,将山东近代园林分为城市公园、私家园林、别墅园林、寺庙园林及校园园林等类型[19]。《中国无锡近代园林》将无锡近代园林分为城市公园、私家园林、别墅园林等类型[20]。
参照前人研究成果,将南京近代园林分为城市公园、公建附属园林、传统私家园林、别墅园林和宗教园林5个类别(表1)。
表1 南京近代园林类型及实例
2 研究方法
基于ArcGIS 10.2平台,运用核密度方法[21]、最邻近指数[22]探究南京近代园林在不同时期的分布区域,运用标准差椭圆[23]揭示近代园林分布重心和演变方向;运用网格维数,测算近代园林分布结构特征变化[24];运用空间句法中的整合度指标测算城市路网结构对近代园林分布的影响[25],整合度是指路网内任意街道到达其他道路的远近程度,衡量区域路网可达性能力。
3 研究结果
3.1 类型演变
根据近代南京园林及城市发展的转折点,将研究时期分为1840—1864、1865—1911、1912—1937和1938—1949年4个阶段。
南京近代园林数量最多的是别墅园林,为523处,其次为宗教园林246处,传统私家园林117处,公共建筑附属园林71处,城市公园22处。数量的动态变化呈倒“V”形特征(图2)。
图2 南京近代园林各类型内部结构变化
1)第一阶段:1840—1864年。
该时期近代园林以传统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为主。宗教园林144处,包含寺庵园林78处,道观园林9处,民间信仰园林57处;传统私家园林62处,包含官僚私家园林48处,名人旧居园林14处;城市公园和公共建筑附属园林均为6处。
2)第二阶段:1865—1911年。
公共建筑附属园林和宗教园林增长较快,分别为26和163处。宗教园林中除了寺庵园林、道观园林、民间信仰园林之外,还出现1870年修建的天主教堂绿地;公共建筑附属园林除官署园林之外,出现了校园园林。城市公园和传统私家园林增长速度较慢,分别为9和70处。城市公园主要为纪念陵园和风景林园,并出现一处动植物园——绿筠花圃。该时期首次出现别墅园林,为何英祥在1910年修建的私人别墅。
3)第三阶段:1912—1937年。
该时期园林的数量最多,且具备全部类型。别墅园林呈爆发式增长,数量由1865—1911年占总数的0.3%,增长至57.5%,包含官邸别墅园林364处,如憩庐等;使馆别墅园林18处;其他别墅园林58处,主要为大学教授别墅及外国友人旅居别墅。城市公园和公建附属绿地分别增长了13和37处,城市公园出现了第一公园等现代意义上的综合公园及中山陵等纪念陵园类型。公建附属绿地主要增长的类型为官署园林,增加了25处。传统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增长近乎停滞,分别增长1处和6处。
4)第四阶段:1938—1949年。
该时期园林数量比上一时期减少103处,别墅园林占总数的78.5%,传统私家园林锐减至13处,仅占1.9%。公共性园林方面,城市公园、宗教园林和公建附属园林都呈现减少趋势,其中宗教园林减少最多,由1912—1937年的164处减少至61处。公建附属园林主要为校园园林和官署附属绿地。城市公园数量16处,第一公园、秦淮公园等综合公园在“南京保卫战”中被毁坏殆尽,其余则为中山陵等8处纪念陵园及莫愁湖、狮子山等7处风景林园。
3.2 分布演变
3.2.1 分布区域变化
1)第一阶段:1840—1864年。
1840—1864年是南京近代园林的发轫时期,共有数量218处。最邻近指数R=0.551,为聚集分布。南京近代园林主要集中于城南花露岗、夫子庙、水西门及城西的盋山—乌龙潭。城北园林稀少,仅有鸡笼山南坡为高聚集区(图3)。
图3 1840—1864年近代园林分布
2)第二阶段:1865—1911年。
1865—1911年是南京近代园林的发展阶段,共有数量269处。最邻近指数R=0.614,集聚程度提高。城南花露岗、内桥及城西的盋山-乌龙潭成为三大集中区域。鸡笼山一带园林数量锐减,城北开始沿江宁马路沿线出现点状分布(图4)。
图4 1865—1911年近代园林分布
3)第三阶段:1912—1937年。
1912—1937年是南京近代园林的全盛阶段,类型和数量都达到顶峰。最邻近指数R=0.612,出现显著的多点集聚。园林集中于城南花露岗、城西盋山—乌龙潭及城北山西路。分布区域由城南向城北扩散,城北颐和路、阴阳营成为高聚集区(图5)。
图5 1912—1937年近代园林分布
4)第四阶段:1938—1949年。
1938—1949年是南京近代园林的衰落阶段。最邻近指数R=0.620,集聚程度增加。园林集中区域仅有城北山西路,城北园林数量首次超过城南(图6)。
图6 1938—1949年近代园林分布
3.2.2 分布结构变化
统计出近代园林所占的网格数N(r)、每个网格中所包含的园林数Nij,并计算概率Pij(r)(表2)。对[N(r),k]和[I(r),k]进行拟合回归,获得近代园林的容量维数值(D0)和信息维数值(D1)。
表2 南京近代园林空间分布的网格维数测算数据
由图7可知,南京近代园林发展4个阶段的容量维数值分别为1.310 3、1.344 2、1.440 3和1.376 5。容量维数值先升高再降低,1840—1864年数值最小,1912—1937年数值最大。从信息维来看,各时期的信息维数值均小于对应的容量维。
图7 南京近代园林网格维数双对数散点图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南京近代园林分布结构特征:近代园林分形明显,分布呈现不均衡性。1)容量维指标显示,1840—1864年,近代园林在自组织演化过程中具有向某条带状区域集中的趋势。1912—1937年,分布区域开始向全城扩散,逐渐均衡。1938—1949年,分布区域收缩,相对集中。2)信息维指标显示,南京近代园林分布可能存在围绕城市局部交通道路、水系等要素分布的情况,或因城市内的路网密度、功能分区及资源禀赋等条件的不同,呈现不等概率的分布状态,分形结构复杂。
4 城市化进程如何影响南京近代园林类型和分布演变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城市遭受空前浩劫,大部分园林毁于战乱。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不久又陷入内战,城市建设乏善可陈。故本文仅对前3个阶段,即1840—1937年,城市化对南京近代园林类型和分布演变的影响进行探讨。
4.1 城市功能分区
清末,南京城厢人口主要集中于城南,城北人烟稀少。“大抵珠宝廊以南所谓城南之地,为古来秦淮市廛所在,商店居民,鳞次栉比;至鼓楼以北,间有田园茅屋如村落而已”[26]。《金陵癸甲纪事略》记载,1853年夏,全城合计24.53万人。民国奠都后,据“首都警察厅”1937年3月调查,南京人口达1 019 667人[27],人口激增导致近代南京城市化进程加快。从构成来看,全市从事服务行业和家庭仆役的占城市人口的21.97%,国民政府机关要员占7.08%。从分布区域来看,人口依然集中在城南。这种人口结构和分布直接影响了南京城市功能分区,促进了近代园林类型与分布的演变过程。
哈佛大学柯伟林教授在《中国工程科技进展:建国主义政府(1928—1937)》书中做出评价“战前南京是中国第一个按照国际标准、采用综合分区规划的城市”。南京城南属于传统的商业及居民区,是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集中的区域,利益盘根错节,无法轻易改造。为满足民国政府机关人员的居住需求,城北原本人烟稀少且风景雅致的地区被规划为新式别墅区。山西路一带的新式住宅,平均建筑密度为20%,庭院绿化率达到65%。因此,1912—1937年,别墅园林主要分布于城北,且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五台山、江宁马路沿线被规划为文教区,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学院等高等学府纷纷设立,公建附属园林较为集中。
城东明故宫地区被规划为“中央政治区”,直至1935年,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既不准市民自由买卖,又不对其予以征收,导致该地区发展停滞[25]。同时,中山东路两侧分布着营地、军队打靶场、军用机场等设施,除第一公园外几乎没有其他园林。
4.2 城市路网结构
1840—1864年,老城前景网络核心分布于城西南,该地区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数量众多(图8)。1865—1911年,老城路网整合度核心东移,该时期园林分布由城南逐渐向城中、城北江宁马路沿线移动(图9)。1912—1937年,中央路—中山南路成为新的中轴线,路网整合度核心向城北偏移。通达性较高的中央路、中山北路、中山东路出现众多公建附属园林和别墅园林(图10)。
图8 1840—1864年南京城市路网结构整合度与园林分布
图9 1865—1911年南京城市路网结构整合度与新增园林分布
图10 1912—1937年南京城市路网结构整合度与新增园林分布
综上可知,近代南京路网结构整合度核心逐渐北移,表明城北路网的可达性逐渐提升。通过标准差椭圆分析,南京近代园林的分布重心也由城南向城北移动,与路网整合度核心移动方向基本吻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两者之间存在联系(图11)。为了更好地探究近代园林的分布与路网结构的关系,分析了各时期新增园林附近200m缓冲区范围内的路网整合度。1840—1864年,近代园林200m缓冲区影响范围内的路网整合度平均值为0.726 1,占路网整合度的前28.04%。而1865—1911、1912—1937年新增园林200m缓冲区内的平均整合度均位于各时期道路整合度的前景网络之中,分别为前19.60%和18.05%。可见,近代园林分布位置均具有较好的可达性,城市路网结构对其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图11 1840—1937年新增园林椭圆分析图
4.3 公共交通方式
近代南京公共交通的出现,使得最不方便的地理区域与城市连为一体。近代园林的分布与公共交通之间呈互相影响的关系。首先,公共交通缩短时空距离,促使近代园林如公建附属园林、别墅园林等有意愿远离城市核心区向城郊发展。其次,城郊地区的近代园林可推动城市公共交通路线的新增与延伸,反而进一步促使近代园林沿着新增公共交通线路周边分布。
近代南京公共交通始于1907年修建的近代中国第一条城市轨道——南京市内铁路。国府定都南京后,市内铁路每日增至30次,极大地缩短了城南城北的时空距离[28],且票价低廉,居民选择乘坐市内铁路游览风景的意愿提升,1910年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南京第一座近代西式公园——绿筠花圃均选址于丁家桥站附近。公共汽车方面,近代南京最早的公共汽车路线开设于1927年,秦淮小公园便设有汽车停留处[29];1931年江南汽车公司时期,第2路车从夫子庙至和平门,设玄武湖站。第5路车的始发站就在第一公园,终于山西路住宅区。西郊线、陵园线将莫愁湖、中山陵等城市公园纳入居民生活圈[30]。近代南京公共汽车起步时间是在国府奠都后,故选择1912—1937年新增的园林进行分析。对公交车站设置500m缓冲半径,401处近代园林位于10min步行辐射区域内,占新增园林的75.38%,其中别墅园林有348处,私家园林8处,公建附属园林27处,宗教园林14处(图12)。
图12 近代南京公共交通站点与园林分布关系
4.4 土地管理与价格影响
土地分级对近代园林的分布影响很大。从近代南京政府征收和土地买卖资料来看,中山北路、中山东路逸仙桥以东地带因原先人口、建筑稀少,地价相对低廉。各机关在征地时,涉及的面积往往较大,而原本人口、建筑稠密的城南,征地面积都相对有限。故城北园林面积较大,以面状为主,别墅园林、城市公园、公建附属园林等众多;而城南园林以点状布局为主,主要为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
“地价低廉”成为近代园林选址的重要原则。民国定都后,南京地价由每方土地一两元至十余元不等的价格迅速攀升。据1934年12月25日《申报》载:中华路每亩值4 000元,中山路每亩值万元以上。住宅区赤壁路每亩值5 000元。结合1928年南京城厢地价等值线图来看,民国新增园林以10~20元/每方丈数量最多,数量为267个,占新增园林的50.19%。地价越高,园林数量越少,30~200元/每方丈以上的地区,园林数量为112处,仅占园林数量的21.05%。且多为政府、大学等公建附属园林,而别墅园林、私家园林多位于地价低廉区域(图13)。
图13 近代南京地价与园林分布关系
5 结语
以近代南京城市化进程视角为切入点,揭示南京近代园林的类型与分布演进过程及背后逻辑。研究结论如下。
1)南京近代园林经历了类型由少到多、分布由城南向城北扩展的过程。类型上,清末以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为主,民国之后别墅园林和公建附属园林增多。分布上,呈现不等概率分布状态,分形结构复杂。清末集中于城南花露岗、水西门及城西乌龙潭,而民国之后,分布重心开始向城北鼓楼及江宁马路扩展。城东园林较少,近代园林南北方向扩展能力远大于东西方向。
2)南京近代园林的演变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较大。城市功能分区如住宅区、文教区的确立,导致别墅园林、校园园林异军突起。城市路网结构的完善促进了城北可达性,1865—1937年新增园林的平均整合度均位于各时期道路整合度的前景网络之中。75.38%的近代新增园林,位于公交车站10min步行区域内。民国新增园林集中于30元/方丈以下,以别墅园林为主。
综上所述,园林的历史变迁与城市进程关系密切。对近代园林类型和分布演变进行剖析,可深入地认识城市绿地空间发展变化的历史特征与规律,探究近代园林与社会背景、土地权属及民众意识的关系,拓展城市绿地的研究视野,为当代城市背景下的近代园林遗产保护红线划定、遗产旅游规划与旅游路线的组织安排提供实践基础。本文系统构建了南京近代园林历史地理数据库,为近代南京园林的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和方法借鉴,也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历史GIS与空间人文研究探索新视野。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致谢:感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姚亦锋教授、韩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海洋建筑与工程系博士生江汶澄为本研究成果所提供的帮助。感谢匿名审稿人所提出的宝贵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