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本质研究综述

2023-08-26王艳姣周平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22期
关键词:本质观点学者

王艳姣 周平

(湖南农业大学体育学院 湖南长沙 410128)

体育积淀着人类文明的因子,投影出人类不可战胜的力量[1]。对于体育本质的探寻,在体育理论研究领域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对于体育本质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体育理论表述的形态,进而影响着人们的体育观念与行为[2]。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从各具特性的认识角度赋予了体育本质千姿百态的定义和理解。多元化的理论致使体育本质的认识混乱,虽然不同的观点碰撞与交融使得普适性体育的本质界定困难,但却潜移默化地开拓了体育理论的发展空间[3]。梳理体育本质的研究,明晰学者对体育本质的着力点,对于体育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中所表现出的纷繁复杂的形态给予普适性的界定,既适用于不同表现形态的体育现象,又贴合体育自身发展规律的诠释。

1 研究现状及本质分析

1.1 数据来源

在中国知网以“体育本质”为关键词索引,从1983到2023 年共检索237 篇中文文献,其中包括核心期刊83篇、其他期刊125篇、博士学位论文3篇、硕士学位论文15篇、会议10篇和报纸1篇。

1.2 文献特征

1.2.1 刊发时间

从图1 可知,我国体育本质研究在20 世纪80 年代到21世纪之前的18年间刊发文献共计15篇,平均年度刊发文献数量少于1篇,整体曲线平缓,所以该阶段发展缓慢,研究成果极少。21世纪以来的22年间刊发文献数量共计219篇,年度刊发文献数量最多20篇,最少1篇,整体曲线呈波浪式上升,所以该阶段发展快速,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图1 文献数量年度分布图

1.2.2 期刊特征

从图2 可知,体育本质发文量前10 的期刊中核心期刊占比80%。从图3可知,208篇期刊中有83篇属于核心期刊,占比39.9%。可见,我国学术界对于体育本质的研究十分重视,不仅能反映出体育本质具有的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还反映出我国体育本质的研究具有一定成效。

图2 发文量前十的期刊

图3 期刊类型

1.3 研究角度

研究角度是指研究者主体意识介入研究客体的一条途径。我国学者关于体育本质的研究角度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人的角度分析体育本质,主要是剖析人性和人的行为,其中赵立军[4]从人的双重属性对体育本质进行研究,刘欣然等学者[5]从人的行为对体育本质进行研究,马卫平、顾善光等学者[2,6]从人性的角度对体育本质进行研究;另一类通过体育的角度分析体育本质,主要是剖析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构成和现象等,其中刘桂海[7]等学者从体育的产生和发展对体育本质进行研究;韩鹏伟[8]等学者从体育的构成要素对体育本质进行研究;梁诚[9]等学者从体育现象对体育本质进行研究。

从不同角度研究,有利于多层次和多方位把握体育本质。其中,从人的角度剖析更具有发展性和前瞻性,主要源于体育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展现的是人对体育提出的要求,包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要求;从体育的角度剖析更具有描述性和解释性,主要源于体育是服务于人的具体内容,展现的是体育对人所提供的知识、能力和价值等要素。

1.4 研究主题

关于体育本质的研究,学者的出发点呈现出色彩纷呈的景象,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动因,一方面是外部动因:国家、社会和人们对体育提出的需求,体育亟须扎实根基,响应需求,造福人类和社会;另一方面是内部动因:体育概念体系的混乱,以及体育展现出庞杂多样的问题,桎梏体育自身的发展,体育亟待通过体育本质的阐释,指导和解决现实中体育理论的实践问题,最终突破壁垒,促进体育发展。

1.4.1 体育本质的概念

本质是指事物的性质、特点以及发生、发展产生影响所固有的属性,反映了事物的深层特征,不能用简单直接的感受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迄今为止,我国学界对体育的界定没有达成共识,所以体育本质的观点众说纷纭,进而许多学者对我国体育本质的观点进行了分类概述,其中吴杜娟[10]把体育本质的观点划分为教育观、体质观、人化论、双质论和多质论;雷一鸣[11]把体育本质的观点划分为教育说、身体运动说、社会活动说和文化现象说。

基于学者分类的标准,结合我国体育本质概念研究成果,将体育本质的观点进行分类,详见表1。

表1 体育本质研究的主要观点

教育论观点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源于学者对学校体育的关注,从学校体育的角度去认识体育。在整个体育系统中,学校体育相较于体育产业、体育竞赛等拥有更加深厚的底蕴,留下了更多历史足迹,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体育本质是教育。从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将体育的本质追溯于教育这一层面,虽能够凸显体育是身体教育的核心内容,但缺失本质概念的全面性与多样性,将体育本质囿于学校教育。

体质论观点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基于体育的强身健体功能相较于其他功能更凸显,也是历来学校开展体育以及人们坚持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学校体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同时我国《全民健身计划》指出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从学者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把体育本质定义为增强体质,能够充分展现体育对人类肉体的锤炼以及塑造,却忽视了体育对人类其他能力提升的重要价值,不利于应对时代对体育提出的要求,将体育禁锢于体质。

活动论观点在我国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源于学者们为避开体育的功能和价值作为体育本质的争论,另辟蹊径地开拓了一条关于揭示体育本质的道路。但从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体育本质活动论突出了对体育过程的重视,却忽视了作为活动依然会置于体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的争论之中,看似突破了以往研究的禁锢,实则仍处于争论的漩涡中。

文化论观点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源于学界对体育本质观点争论不休,学者企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定义体育本质,进而让体育的外延和内涵更清晰明了。从学者们的研究中可以发现,把体育本质定义为文化,认为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试图把真义体育观和大体育观的矛盾和谐化,却忽视了文化本身的含义。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且其更偏向于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把体育定义为文化,肯定了体育对人精神的功能和价值,却无法诠释体育对人生理上的功能和价值。

人本论观点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源于时代高速发展,体育、人和人类社会三者的关系更为错综复杂,体育的方方面面都展现出非凡的重要性,单以体育的某一方面作用和价值作为体育本质将难以站稳脚跟,而人本论能诠释不同视域下的体育现象。虽然肯定了体育的各个方面,却无法厘清体育的边界与外延。

多本质论观点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是因为体育的主体、客体都是人,同时人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另一方面,因为社会高速发展,体育被深入挖掘后,其外延和内涵无限扩充,体育在不同社会历史发展时期所表现的现象繁杂多样。体育本质的多本质论观点体现了对单质论观点的接纳与融合,展现了现代社会的包容性,却与人本论一样易模糊内涵与外延。

综上可见,多元化的体育本质观点展现我国学界的接纳与融合,体现体育本质理论成果的丰富与发展。批判性地审视各个体育本质观点,有助于发现、解决和探索新的体育奥义,促进体育的发展。其中,教育论、体质论、活动论和文化论都从单一方面肯定了体育,从狭义上对体育本质进行概念界定;人本论和多本质论试图涵盖体育的整体,肯定了体育的各个方面和层次,从广义上对体育本质进行概念界定。

1.4.2 体育本质研究的桎梏

由于我国学者对体育本质的观点各持己见,始终无法统一,部分学者开始把对体育本质研究的聚焦点落在桎梏的原因上。根据学者提出的相应观点,归结出目前我国体育本质研究的困境主要分为两类,一类认为体育本质研究的方法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体育本质的研究方法运用不符合逻辑,体现在各种逻辑思维的认识方法与思维方式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如杨韵[3]、高强[20]等学者;另一类认为体育主体和客体都是人,体育随着人的发展不断变化,致使体育现象的复杂多样,进而体育本质研究结果也多种多样,如袁海强[18]、刘桂海[7]、高晓阳[19]等学者。

学者通过分析我国体育本质研究的壁垒,丰富了体育本质的相关研究,为我国体育本质的深入探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21]。

2 结论与展望

2.1 结论

体育是国家强盛的应有之义,体育不仅表现出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强大影响力,还是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所以关于体育本质的研究对国家和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发现,体育本质的研究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学界热衷于该研究,成果频出、观点各异,不仅能体现出我国学界的研究成效非凡,还能展现出学界的包容性与批判性思维并存,有利于体育的繁荣与发展。但多元化的体育本质观点虽丰富了体育基础理论的成果,开拓了体育的发展空间,却致使体育认识混乱,体育的外延与内涵难以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的发展。与此同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体育随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现象,致使体育本质难以把握。各种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和可行性,也会使体育本质研究难以使人满意。

2.2 展望

体育本质是对体育的定性研究,研究目的是希望形成一个具有高度目的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的概念。探寻体育本质的概念需对体育过程性、情境性和具体性的现象进行分析,但基于体育的发展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要认识到体育本质的发展性和无限接近性,通过体育本质的各个历史阶段研究,丰富体育本质的理解。与此同时,对体育本质进行研究时,不仅要清楚认识各种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还要针对某一研究方法的局限性,适当地使用其他研究方法补充,运用多方法结合研究,以期让体育本质的研究更加符合逻辑。

猜你喜欢

本质观点学者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观点
学者介绍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业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