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静:“正谊明道”思想在小古文教学中的诠释与传承

2023-08-26王静

课堂内外·好老师 2023年7期
关键词:王戎意蕴古文

王静

“正谊明道”思想是汉代董仲舒劝谏江都王刘非时说的话,正所谓“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大意是:“端正义理,不妄图眼前利益;讲究道德,不盘算非分功业。”

董仲舒“正谊明道”的思想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该思想对提高人性修养、培养栋梁人才、维护社会稳定等具有现实意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2022版新课标”)将“文化自信”列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不能以生硬告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机械灌输,笔者以统编版教科书四年级《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尝试和思考。

消除障碍,在“读懂故事”中明晰“正谊明道”之形

统编版教科书的古文编排,以“小”字当头,“趣”为基础,因此选择的都是篇幅相对短小的故事,不仅顺应了学生基本的认知规律,同时又在故事的情节发展和人物的言行细节中传递了价值意蕴。因此,对文言性质的小古文,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消除认知障碍,读懂故事情节,为参透故事中“正谊明道”的思想内涵奠定资源性基础。

统编版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节选自《世说新语》,主要讲述了晋朝“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小时候的聪慧故事。教师一方面紧扣小古文的题材特点,充分利用编者提供的注释,以带入融通的方式,与文本的语言形成化学反应,推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结合学生学习小古文积淀的原始经验,采用联系上下文的自主学习与理解,顺势感知文本的基本大意: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伙伴们外出游玩。有一次,他们看到了路边有一棵李子树,李子多得挂满枝头,其他小朋友都快速跑过去抢着摘李子吃,只有王戎一动不动。大家都问他不动的原因,王戎回答说:“在道路旁邊还有这么多李子,说明这些李子一定很苦。”大家摘下来一尝,果然如此,都很佩服他。

教学至此,教师完成了对小古文的常规化教学,帮助学生打通了理解与感知的障碍,初步把握了小古文的主要内容。“正谊明道”的思想本质就在于遵守基本的社会制度和规则,与这篇小古文的故事联系起来看,两者之间的交融点就在王戎对现象的判断以及最终放弃眼前利益这一做法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原本的故事情节中,提炼出基本的故事结构,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如果你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

教师不要给这个故事的类型和本质进行定性,而是让学生以其中某一角色的身份参与到课文中去,形成初步的认知体验,从而初步接触“正谊明道”,为后续深入学习、感知思想内涵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话人物,在“揣摩内心”中诠释“正谊明道”之意

2022版新课标将文化自信作为语文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则成为落实文化自信的核心推手。由于小古文语言简洁凝练,展现出非常鲜明的跳跃性,在表达过程中就会形成较为广阔的留白,同时故事中人物所展现出来的外显言行,其内在的意蕴作者也不会完全和盘托出,这就意味着要想真正读懂故事、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探寻文本故事中所蕴藏的“正谊明道”的意蕴,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整体性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紧扣能够体现这一思想的价值点,设置与人物深入对话的通道,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借助人物的表现来诠释“正谊明道”的思想。

这篇《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关键点就在于,王戎面对眼前唾手可得的“利益诱惑”,并没有失去理智和基本的道德底线,而是以“唯戎不动”坚守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言行操守,但故事中的角色究竟是怎样想的呢?仅仅凭借外显层面的一个动作,无法真正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更无法触及“正谊明道”的基本价值内涵。鉴于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将人物“不动”的这一行为,与“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语言联系起来,相机推理王戎从表层的现象,透视内在意蕴的思维过程。此时,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尝试站立在王戎的视角,以第一人称,将王戎内心的想法和推理过程展现出来。比如:宽阔的大路,来往的行人车辆众多,生长在道旁的李子居然还能有这么多,这说明李子肯定是苦的,不好吃,否则一定被来往的行人都摘了吃光了。

统编版教科书中的小古文只讲故事,不做任何评价,也不会将所谓的道理揭示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编者编选这样的文本,只是纯粹让学生了解故事,而是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人生智慧、准则要求,自然、畅达地融入学生的认知体系之中。基于此,教师就采用了角色置换、采访调查的方式,巧妙地转换和呈现王戎的真实状态,将其内心所思、所感、所想,与“正谊明道”形成内在链接,将这一思想的认知朝着更深处推进。

拓展关联,在“明理导行”中传承“正谊明道”之神

2022版新课标在“文化自信”部分提出:通过语文学习,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明确了文化自信落实的有效路径,要经历从“热爱”到“继承”,直至最后“弘扬”的过程。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小古文的朗读理解、感知洞察,同时要多维关联学生的现实生活,找准小古文与学生真实状态的链接点,既要在理解小古文内容和意蕴的基础上,明确相应的道理,同时又需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的状态下,为学生理解“正谊明道”架设桥梁,为传承“正谊明道”开辟通道。

为此,教师可以将这一版块的教学设定为两个关键性步骤:

其一是拓展。教师可以拓展补充另一篇“小儿不摘李”的故事——同样节选自《世说新语》的小故事《许衡七岁讲良知》:许衡七岁,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诸小儿争取而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人问之,衡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课中积累的方法先自主理解这篇小古文的大意,然后与课文进行统整对比:都是面对果实、面对完全可以拿到手的既得利益毫不犹豫放弃的故事,而王戎之“不动”与许衡之“独坐”又有怎样的不同呢?学生在对比联系中就可以发现,一个在于会思,一个在于品德,由此而形成的拓展,则将学生的认知朝着“正谊明道”的本质又迈进了一大步。

其二则是关联。对于小学生而言,很多教师设置的问题都相对生硬,无视学生内在的基本规律,往往会制约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比如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怎样的道理?很多学生迫于提炼思维和言语组织意识的缺乏,常常词不达意,教师就可以相继设置这样的生活场景:如果现在再次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做呢?与课堂一开始的选择有什么不同呢?教师故意避开了对“正谊明道”内涵的捕捉和提炼,而是让学生在鲜活可感的情境中,调整自己的言行和举动,在真实生活中将“正谊明道”的思想贯彻于学生的行为体系之中。

2022版新课标再次强调指出:“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语文教学要在夯实学生语用训练、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中,相继渗透人文元素,借助语文课程的文本范例和语言媒介,将“正谊明道”的思想内核融入教学内容,激活学生思维意识,把握“正谊明道”的思想,并把握这一思想的精神内核,在诠释和传承的过程中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地全面提升。

“正谊明道”思想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作者以学生日常学习的小古文为载体,在一个个小故事中融入“正谊明道”思想,不但强化了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还让仁爱端正的美德感染了学生,可谓一举两得。

猜你喜欢

王戎意蕴古文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事实上的名士”王戎,“魏晋风流”的一个样本
吝啬的王戎
吝啬的王戎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王戎识李
称象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