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大党的奋斗经验与历史智慧:基于三个“历史决议”的分析

2023-08-26李贺珍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5期
关键词:历史决议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

摘要:党的三个“历史决议”对党各个阶段的历史做了深刻总结,在关键时刻为党和国家的前途指明了方向。三个“历史决议”一脉相承,始终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智慧与理念。本文基于三个“历史决议”的文本分析,从理论、实践双重维度凝练百年大党的奋斗经验与历史智慧。这对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历史决议;历史经验;历史智慧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出台了三个“历史决议”,分别是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为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历史决议”)。前两个“历史决议”侧重重大历史事件、关键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评价,第三个“历史决议”则集中总结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攻坚克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尽管党的三个“历史决议”形成于不同的时代,着眼于不同的矛盾,但它们又是一脉相承的,贯穿着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与使命。新时代,总结党的奋斗经验,对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以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至关重要。鉴于此,本文基于三个“历史决议”,从理论、实践双重维度解锁百年大党的成功密码。

一、理论维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贯穿其中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始终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党史上的成功与失误。三个“历史决议”的起草、修订和完成都遵循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秉持着尊重历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

第一个“历史决议”诞生于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是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总结历史经验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内曾发生了左倾、右倾错误,给中国革命酿成了严重后果。193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极其危难的时刻挽救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历史决议”明确指出:“一切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之正确或错误,其思想根源都在于它们是否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出发,是否从中国革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人民的客观需要出发”[1]。可见,第一个“历史决议”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基础,对党史上的问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认识和分析,对中国革命形势进行了清晰的预见。第一个“历史决议”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托,肯定了实事求是思想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历史事实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敢于直面错误,以史为鉴的历史智慧。

第二个“历史决议”形成于党和国家推进改革开放的关键节点,为统一全党思想和意志,正确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有力指引。在第二个“历史决议”的起草过程中,邓小平就要求:“我们写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要实事求是,要很好地总结‘左的教训”[2]。第二个“历史决议”开篇对建国以前28八年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并对建国32年的历史进行了基本估计,肯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指导方针的正确性,但也没有回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严重失误。决议着重对毛泽东个人的功过是非及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做出科学评价,深刻指出:“毛泽东同志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3]。第二个“历史决议”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于党史上的失误不逃避、不掩盖,正是因为我们党时刻保持这样的理论清醒,才能使改革开放卓有成效,在重要历史关头推进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平稳地迈向21世纪。

第三个“历史决议”诞生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这个重要时刻,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生动写照,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注重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全面地看待党史上的经验与教训,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前行。第三个“历史决议”开篇提出:“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第三个“历史决议”注重把马克思主义认识事物的方法贯穿其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善于总结经验的政治自觉和历史主动。“历史决议”以全景式的眼光回顾了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曲折与成就,警示我们在当今国内外复杂的形势下,要牢固树立正确党史观,避免对历史上发生的事情主观臆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在第二个百年奋斗路上行稳致远。

二、实践维度:在经验总结中推进党的伟大事业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中逐渐累积的,是在百年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劈波斩浪的实践中得来的,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智慧。要想通过三个“历史决议”梳理党的历史经验,推进党的伟大事业,就必须遵循实践这个逻辑内涵,从实践出发才能对党的百年“赶考路”有一个深刻的把握。

第一个“历史决议”深刻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就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投入革命战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遵义会议在危难时刻纠正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领导权,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曙光。但是,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教条主义在党内依然存在,为了扫清左倾障碍,毛泽东同志在党内开展了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活动,使全党上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实现了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正如第一个“历史决议”指出:“为了学习中国革命的历史教训,以便‘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使‘前车之覆成为‘后车之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一致的基础上,团结全党同志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1]。正是因为这场解放全党思想教育活动,中国共产党人才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革命的成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而坚定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道路的科学性。

第二个“历史决议”系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时期,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党必须对历史遗留问题作出系统的总结,从失败的教训中吸取宝贵经验。第二个“历史决议”指出:“一九四五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所一致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曾经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加强了全党的团结,促进了人民革命事业的迅猛前进和伟大胜利。十一届六中全会相信,这次全会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必将起到同样的历史作用”[3]。决议还特别强调:“党的团结,党同人民的团结,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夺取新的胜利的根本保证”[3]。第二个“歷史决议”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推进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第三个“历史决议”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路作了全面概括,特别侧重于对中国共产党进入新时代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的描述。第三个“历史决议”开篇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总结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三个需要,科学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由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八个明确”扩充为“十个明确”。并且,“历史决议”站在建党百年的全局视角下,首次提炼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宝贵历史经验,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第三个“历史决议”明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4]。科学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推向了新台阶。在奋进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的关键节点,我们党要从历史中把握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在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过程中凝聚起全国各民族的力量,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史上的三个“历史决议”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与改革建设为实践基础,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百年奋斗经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应该继续总结并借鉴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前行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

[4]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01).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中国共产党的农村宣传研究(1949-1966)”(20210301076)。

(作者简介:李贺珍,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历史决议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邓小平、陈云与《历史决议》的出台
把握1981年《历史决议》的精髓
邓小平对出台《历史决议》的四次考量
近代以来中国办学成功历史经验之浅谈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