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探究

2023-08-26张明铭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梧桐中心小学

基础教育论坛 2023年14期
关键词:量角器刻度测量

张明铭 (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梧桐中心小学)

陶行知说:“教师要根据学生在某些活动中的天性,通过特殊方法引导他们踏入未知之门”。教师通过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能够将自己的主观愿望转变为有效的启发和引导方式,通过提问的艺术呈现出来,唤醒学生内在探索欲望,激发学生求知热情,诱发学生探索思维,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

一、明确问题目的,体现问题设计艺术

课堂提问的目标需要与课堂教学目标保持高度一致。课堂教学内容包含了许多知识点,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需要紧密围绕这些“点”展开,利用课堂提问让学生明确、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一)围绕“关键点”设问

教学内容的“关键点”所指的主要是课程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围绕这些“关键点”深入思考,一旦实现突破就会打开课堂学习中的“结”,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变得豁然开朗。

例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教材“角的度量”一课,其教学目标是要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认识量角器,了解角的度量的基本单位,会用量角器对角度进行测量。而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需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量角器,知道如何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关键点”设计课堂问题,比如,“大家仔细观察量角器,谁能找到量角器的中心在哪里?”,“哪个是量角器的0 刻度线?”“量角器内外圈刻度代表了什么?”等问题串,为学生的“观察”指出了明确的方向,避免学生观察的盲目性。再如,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了解量角器使用方法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我们已经了解了量角器,可是,到底该怎样使用它测量角度呢?”,围绕“使用量角器”这一教学重点,教师设计了具有探究性的课堂问题,旨在明确学生合作讨论的主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中产生思维碰撞。

围绕教学“关键点”设计课堂问题,能够引导学生课堂思维,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让学生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主动突破学习难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体现出问题设计的目标性和艺术性。

(二)围绕“连接点”设问

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连接处就是“连接点”,教师可以围绕“连接点”设计课堂问题。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三位数乘两位数”课程教学中,其教学目标是要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学到了加法和乘法,而本课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相乘”的基本算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新知的理解和运用中,为此,教师设置了以下课堂问题:

(1)每本练习本有32 页纸,小明有12 个练习本,一共有多少页纸?

(2)一本数学书有128 页纸,5 本数学书共有多少页纸?23 本数学书有多少页纸?

教师所设计的课堂问题旨在引起学生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些旧知识的回忆,让学生把本课即将学到的“新知”融入问题中,强化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围绕知识连接点设置的课堂问题有助于引发学生关联性思考,促进学生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迁移,从而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二、强化提问功能,提高问题引导艺术

(一)应用“记忆性”提问,唤醒学生知识经验

“记忆性”课堂提问在复习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其目的是将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唤醒,帮助学生夯实数学基础。例如,在进行《角的度量》练习教学中遇到了量角器使用方面的问题,比如,“用量角器画出65°、120°和45°角”,在解这道习题前,可以利用“记忆性”提问引导学生对量角器的使用方法系统回顾。“量角器的0 刻度线在哪里?”“量角器的每一个小格代表什么?”“测量角的时候,需要哪一点与角的顶点重合?”“怎样在量角器上查找角的刻度?”教师利用“记忆性”提问让学生对“观察量角器”过程中获得的信息以及量角器的使用步骤进行整体回顾,激活学生已有的记忆,在巩固学生数学知识、强化学生数学技能的同时,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

(二)应用“思维性”提问,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思维性”课堂提问通常需要学生经过认真思考才能完好应答,这种提问通常用于培养和检测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加工能力。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画出45°角时,可以利用“思维性”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果手中没有量角器,你还会想到哪些方法画出45°角?”,这种提问能够让学生从固有思维中跳脱出来,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如有的学生想到了“利用三角板画出45°角”,有的学生想到了“将纸折叠后,会出现一个直角,将直角再进行对折,就会形成45°角”这种“思维性”课堂提问通常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具有多样化的答案。此类问题对于激活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力和创造力具有较好的效果。

三、实现灵活提问,提高问题实践艺术

(一)明确课堂提问对象

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教师需要在课堂提问时明确提问对象,让问题的难度与学生学习层次相匹配,这样才能让课堂提问取得理想的效果。例如,人教版四年级数学“观察物体(二)”课堂教学中,教师呈现出不同角度拍摄的汽车图片,针对学习能力较弱,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基础层”学生,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有“直观性”的问题,如“观察这些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此类问题只要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图片,获得了表面信息就能够完好作答;对于思考问题能力较强的“发展层”学生,教师可以用“你能说出这些照片是从哪些角度拍摄的吗?”让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同时加以深入思考;对于“提高层”学生教师的课堂提问内容需要具有一定深度,比如“要了解一个物体,至少从哪几个角度观察?”此类问题能引导学生对观察中获取的表面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和反思,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这种“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在分层教学中应用比较普遍,它能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思考,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思考中获得相应收益,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三)做好课堂提问预估

课堂提问绝非教师简单地抛出问题,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思考,而是利用问题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达到促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主观意图。而每个学生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有所不同,思考问题的深度也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中需要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合理预估,根据问题的难度确定课堂提问的应答顺序。

例如,在《角的度量》教学中,教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观察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这一问题在初始回答时比较简单,学生只需要说出自己看到的表象,比如,量角器的形状,刻度划分等,而这些表象被一一列举出来后,“量角器”蕴含的信息挖掘的难度将会逐渐增大。比如,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和180°线形成了一个“平角”,量角器中心点可以被视为平角的“公共顶点”。可见,此问题回答难度会随着答案的不断完善逐渐提升。

四、丰富提问类型,体现语言组织艺术

(一)封闭式提问

封闭式提问指的是答案较为单一,具有唯一性。教师在应用这种提问时通常会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给出学生一个相对完整的框架,或者让学生在几个答案中选择,或者根据教师的思路进行简单回答。例如,教师在讲解“角的度量”课程中“角的测量”这一知识点时,需要让学生掌握角度测量的基本方法。将“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定点对准,将量角器的0 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然后,观察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对应读数”。教师单纯的语言数学理论讲解很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封闭式提问点醒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在表达过程中有意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顺着教师的语言进行简单回答,如“测量角的时候,量角器的中心点要和角的顶点怎样?”“量角器的0刻度线要和什么重合?”“沿着角的另一边确定量角器上角的读数,对不对?”这种封闭式提问不需要学生更多思考,只要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理解教师数学语言的内容就可以利用简单的表述作答,甚至知识利用“是”和“否”进行简单判断,有时甚至无须学生回答,教师可以“自问自答”。此类型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听”的行为上来,让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避免溜号。

(二)比较性提问

比较性提问指的是教师给出两种或多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案,通过提问让学生进行类比,找出其中的差异,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乘法结合律计算31×25×4=( )时,计算方法有两种,第一种,先算出31×25=775,然后再算出775×4=3100;第二种方法是利用乘法结合律将31×25×4 转化为31×(25×4)=31×100=3100,其中25×4=100 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简便运算规律。教师可以采用“比较性”提问:“你觉得这两种计算方法哪个更好?”教师采用这种“比较式”提问,能够促进学生两种或多种解决问题方案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比较体会其中的差异,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途径,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经验和技能。

(三)追问性提问

“追问性”提问具有较高技巧性,指的是教师在学生简单应答后及时补上另外一个问题,实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环环相扣,让学生思考逐层深入的一种提问方式。例如,在引导学生利用量角器测量锐角时,教师可以采用追问式课堂提问。

教师:“我们测量角度时需要做什么?”学生:“将量角器的0 刻度和角的一边重合,量角器中心点与角的顶点对准。”教师:“很好,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教师此处采用的就是“追问性”提问,学生在学习“角的测量”时常常会“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采用这种提问方式就是要引发学生对量角器测量角度的原理进行深度思考,认识到量角器实际上是一个从0°角到180°角模型的组合,角的测量过程就是在量角器上找到与之相应角的模型。

通过这种“追问性”的课堂提问能够让学生在学到课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拓宽思路,理解数学中测量的本质和内涵,理解基本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模型思维。

教师是问题的主要设计者和发起者。教师需要充分了解课堂提问的重要价值,明确课堂提问目的,优化课堂提问功能,丰富课堂提问技巧,体现出课堂问题的设计、引导、实践及语言组织的艺术性,增加课堂互动,改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量角器刻度测量
残缺的量角器
量角器,工具“二合一”的最佳典范
——《角的度量》教学
把握四个“三” 测量变简单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和计算
欧姆表的刻度真的不均匀吗?
——一个解释欧姆表刻度不均匀的好方法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与计算
被吃掉刻度的尺子
我的另类量角器
量角器
谁大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