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教育融入“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逻辑、问题与思路

2023-08-25封玫

中国农业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一村育人思政

封玫

(江西农业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5)

一、 问题的提出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基本形成职业农民培训体系。”[1]农民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一环,承担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职业农民综合素质的重要使命。“乡村振兴,人才先行”,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与内生动力在于人才的培育。“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是由教育部提出,是开展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十余年的发展使得数万余名“农村大学生”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这种采取“政府出钱、大学出力、农民受益”的方式极大程度解决了农村人才质量低下、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不过目前“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主要聚焦在以市场介绍、法律法规等公共性基础知识为主的通识教育和以专业技能、社会服务等通用性技术为主的实用技能培训两个方面的教习。对于价值引领特别是思政教育传授则较少,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更应注重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以及精神内涵。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农民大学生”引航筑基,不仅能使其收获职业技能,从而推动就业增收,更有助于推动政治认同、文化传承、民族振兴,从而在乡村振兴战略持续纵深推进的情况下,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二、 思政教育融入“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逻辑脉络

(一) 农民思政教育的文献梳理

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就要从源头上为乡村振兴招纳培育人才,因此加大留守农民和新生代农民的价值观教育至关重要[2]。“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作为农民职业教育的生动实践形式,是加快农村人才培养,实施科教兴农、提升农村人才素质的创新教育模式。因此,梳理学界对农民职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有利于思政教育在“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中落地生根。纵观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育人目标以及价值旨归等四个方面。

第一,课程内容方面。李强等学者(2021)指出,培训内容的实用与否会严重影响农民参与培训意愿[3],因此教学内容既要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又要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实践;袁志香(2022)指出,要侧重于法治意识和道德意识的知识传授[4];刘红梅等(2022)认为可以借鉴高校“课程思政”模式,将思政教育以“课程思政”方式融入农民职业教育尽快推进[5];刑真(2020)从树立德育目标的角度建议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工匠精神教育等融农民职业教育之中,丰富其内涵[6];第二,授课形式方面。马彩云(2021)提倡建立“互联网+课程思政”农民职业教育课程平台[7]。第三,育人目标方面。张林(2019)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型职业农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有必要加强[8];熊雪等(2017)从人力资本的理论视角分析,认为开展农民职业培训,提升实操技能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从而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效手段[9];第四,价值旨归方面。从改革意义的宏观来看,乡村振兴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农民职业教育之中,有利于防止思想偏差,张冠男(2021)等学者认为,农民思想教育的有序开展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支持,更好地促进基层工作的开展,推动农村文化的繁荣与进步[10]。王雨磊和苏杨(2022)基于我国精准的扶贫行政模式,认为思政教育的融入将有利于农业生产与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展和推进[11]。

系统梳理关于农民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现阶段农民职业教育中单独针对主体、内容、方法和授课方式等方面的思政融入研究已有不少。但对于思政融入的全过程系统方案设计方面的探索还比较少,尤其在农民职业培训的实践环节如何创新性融入思政元素值得深挖。本文以江西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平台为依托,从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实践三个方面系统性探究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农民职业教育之中,以期进一步提升农村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二) 思政教育融入“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独特优势,肩负着提升人民思想道德水平、调动人民参与现代化建设积极性的使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作为培育乡村人才的重要平台和举措,不仅承担着物质层面的富足,更承担着精神层面的培育[12]。

1. 有利于促进技术提升与思想进步目标相互融合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目标是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新型农民,从而服务于现代农业生产与经营、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思政教育的目标,则是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贯穿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人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协同进步与发展。“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以农民职业教育为依托,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高质量农民队伍为目标[13],思政教育课以内化于农民职业教育的通识教育和技术教习为主,从而为农民职业教育的开展引航筑基,二者呈现了目标互促。

2. 有利于达成职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内容双向耦合

思政教育与农民职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契合度,“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开展的根本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进行系统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传授,意在引导农民大学生明晰要通过学习科学的养殖方法和生产经营模式,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所收获。同时其囊括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实践教育,又通过实践劳动形式,使理论学习得到打磨和提升并检验认知。这种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悟引导农民大学生进行体悟、反思的过程,有助于激发其求知热情,培养探索精神。

3. 有利于实现“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功能互相补充

对农民进行思政教育,传授技能,是“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思政教育中蕴含的法治意识、家国情怀、奉献精神等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根本所在,而劳动技能的提升,收入的增加和生活的满意则是外在体现。二者功能互相补充,良性的价值引领和培育是进行理论学习和技能学习的根本内生动力,显性的技术教习是促进农民参加职业教育的重要手段和依托,二者在功能上相互补充都是培养卓越人才的重要手段。

三、 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培养模式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是2004年2月5日由教育部提出,旨在积极开展为“三农”服务的学历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主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教育培训,进一步搞好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积极参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工作等。考虑到学员自身文化水平和学习能力,开设了大专普通班、大专高级班、专升本班,使得人才培养更具有层次和针对性。其教学方式上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电视教学、网络教学、集中面授、个别辅导、学习小组等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在专业设置上,主要聚焦于农村发展需要的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四大科类,分别是以作物生产技术等为主的农业技术类、以园林技术等为主的林业技术类、以畜牧专业等为主的畜牧兽医类、以农业经济管理等为主的农林管理类;在课程设置上,按照课程开放的理念,搭建了以种植、养殖和管理为主要体系的课程平台作为构建专业的基础,注重与非学历教育、实用技术教育结合,并实行学分制管理[14]。

(二)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教育困境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集中在技术教习等方面,突出了“适用性、实用性、时用性”等特点。从教学方式、专业内容以及课程设置上看,缺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思政教育以及思政元素的挖掘,针对性思政教育环节设计也不够。“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员为成年人,在接收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功利性,如果一味地追求技能传授与增收手段,而轻视内在的价值引领,长此以往,其自身文化认同、思维方式的变化,会影响了农民思想稳定与人际关系和谐,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而乡村价值的流失,也导致部分“农民大学生”衍生出了漠视乡村价值的现象,青年农民在接受职业教育后,由于与其父辈之间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程度的差异,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代际价值冲突的情况,更深层次反映了思政教育在融入“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过程中出现了困境,具体如下:

1. 在教学内容上重技能传授,轻思政教育

只有思政教育与农民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上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学员的“德技”双升。然而现阶段“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重技能传授,轻思政元素挖掘和培育的现象。无论是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还是理论实践课,均缺乏思政元素引领并贯穿其育人的全过程。教学质量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参与热情,更深层次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员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内在品质。技能的施展得益于价值观和伦理的指导,抛开专业的价值观指导和培育谈思政教育融入农民职业教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是背离了人才培养的初衷。

2. 在教学资源上缺乏配套内容支撑

目前“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思政知识点与专业课堂的强行“嫁接”、思政元素碎片化融入的现象。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不成体系,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实际成效。更深层次反映的是缺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能突出“涉农适农”的思政教学资源库做教学支撑。教材内容的匮乏和空洞,会极大程度影响学员参与培训的热情和兴趣,也会极大影响授课教师的水平和心态。通过建设一批贴合现实、贴合农民群体的教学资源库是现实所需,能够提升整体授课效果,也会极大提升思政教育融入农民职业教育的成效。

3. 在教学实践上缺乏具体思路

如何认识实践育人环节决定了怎样开展实践育人。现阶段对农民职业教育中实践育人环节的有效认知直接影响了实践育人质量。实践育人作为一种育人理念,并不只是思政教育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把实践育人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忽视了实践育人环节的主体地位。以简单的实践教学或课程实验作为实践育人环节的主要内容不利于“农民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弱化了实践教育的育人功能。要最大限度发挥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就要从根本上明白实践育人与理论教学二者相互独立、相互依靠、相互促进。

四、 思政教育融入“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设计思路

(一) 整合教学资源,构建“涉农适农”思政资源库

要丰富教学资源,以能学辅教为目标,遵循系统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建设思路构建思政教学资源库(详见图1)。资源库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囊括案例、图库、视频、课件等四种形式。案例收集主要以农业报国者事迹、校史优秀榜样案例、创新创业事迹、劳模工匠事迹等为主;图库主要以红色基地图片、警示教育图片、志愿服务图片、城乡精神风貌变化对比图等为主;视频主要包括思政史料典故视频、劳动生产视频、学员创业报道视频、“农民”讲师授课视频等为主;课件则主要包含同时课程思政素材、专业伦理思政素材、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合、方针政策解读分析等为主。通过以上内容合理搭配构建“涉农适农”思政教学资源库,同时注重思政教育资源的更新和选取,增强其适配性以及先进性。

图1 “涉农适农”思政教学资源库

(二) 丰富教学手段,多措并举推进“课程思政”

教师要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农民职业教育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使课堂教学内容上“有货有料”,形式上学生“爱听乐听”,用活“思政教学资源”、开发“现场教学资源”、培育“师资队伍资源”多措并举(详见图2),实现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的同频共振。

图2 “课程思政”推进图

一是建设“大课堂”,用好用活思政教育资源。依托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在内的红色资源,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强化价值观的培育以及理想信念的塑造;同时抓住3·15消费者权益日、国家安全日、国家宪法日等特色鲜明又与“三农”工作开展密切相关的时间节点,邀请精英乡贤、权威领域专家等群体开设有针对性的讲座,实现农民职业教育的持续性,拓宽农民职业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学生对于思政教育融入农民职业教育的接受程度,从而引导广大“农民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

二是搭建“大平台”,开发现场教学资源。积极开发现场教学课程和资源,不断提升实践育人实效,依托红色基地展馆、党建示范点、名人工坊、生产一线、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等围绕乡村振兴、廉政建设、红色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建设的场所,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将课程思政搬到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第一线,在现场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充分发挥现场教学在农民职业教育中的“活性剂”作用,同时加强技术与文化的嫁接和融合,依托新媒体、人工智能等手段和平台,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现场教学的效果,进一步减少时间和空间对于教学资源的限制。

三是建好“大师资”,培育专业育人资源。选聘优秀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等加入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形成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技术骨干等先进代表参与农民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依托他们的专业性加强对中央一号文件、政府工作报告等党的理论方针政策解读,继续开展好诸如财产继承、农村社会公共礼仪、家庭理财等贴合农民实际需要的基础知识讲解,以及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清洁能源体系助力碳中和发展、农业产业链构建等现阶段“三农”工作的重点。从而不仅实现知识的有效传授,更能通过“大师资”本身的示范效应凸显引领作用。

(三) 推进德育实践,实现“德艺双馨”育人目标

推进德育实践是将思政教育与农民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环节。其作为理论教学的延伸与巩固,不仅是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依托,更是辅助“农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只有将其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才是真正将思政教育融入农民职业教育落到实处。因此,要利用好实践育人环节,充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创业精神、工匠精神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通过文化赋能、产教融合、志愿服务、乡贤引领等多种实践形式得以落实并弘扬,最大程度上引导学员积极参与助推绿色产业发展、助力村容村貌改善、培育弘扬文明新风、反哺公共基础事业、投身基层社会治理等实践,从而实现“德艺双馨”的育人目标(详见图3)。

图3 实践育人实现路径

依托文化赋能,通过优秀文化资源感知进一步提升农民职业教育中思政育人内涵。用好用活红色基地、名人故居、爱国企业等优秀文化资源,通过组织学员集体走访、参观学习等形式加强“农民大学生”对德育教育感知的广度与深度。进一步为学员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乡村潜在资源的附加值提供思路与方法。一方面使得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又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和教育,从而反哺思政教育,有利于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尚,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辐射并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形成良性循环。

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构建思政教育、技能培养以及实践感知为一体的育人体系提升农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协同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发展效益,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引导“农民大学生”利用产品、技术、制度、组织与管理创新性学习,在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中挖掘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元素,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现代化农村农业人才。产教融合能促进思政教育与现实紧密结合,以实践互动强化与时代的同频共振。

凝聚乡贤力量,通过乡贤引领拓展并助推农民职业教育中思政育人形式多样化。大力发挥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15],通过拓展乡贤的内涵和范围,广泛吸收专业农技人员、种养大户、致富带头人、村两委干部等群体,通过“接地气的教材、懂农业的专家学者、带乡土味的授课形式”为“农民大学生”在田间地头、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教习以及经验分享。一方面引导“农民大学生”深入了解优秀乡贤群体的奋斗历程和高尚情操,同时也引导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以及技能运用到生产生活和农村社会治理中,在实践中培育学员的奋斗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奉献精神,从而加强其服务农民、服务农村、服务农业的意识,这种贴近“农民大学生”生产生活的思政育人形式更容易被其接受吸纳。

弘扬志愿服务,通过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方式方法提升农民职业教育中思政育人实效。引导“农民大学生”将自身所学的知识、技术以志愿服务的形式辐射更多的群众,从村容村貌提升、村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修缮等基础工作入手,吸引更多群众投入到治理乡村环境等问题上来,打造有乡土气息的宜居村庄助推乡村振兴;同时引导“农民大学生”从加强乡村社区文化的营造和宣传入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遵规守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等优良乡村文化以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传播,真正使得思政育人实效落到实处,努力实现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

五、 结语

“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开展以来,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带头致富的乡土实用人才。这些“农民大学生”和基层“三农”工作者通过接受高等学历教育,成为各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推广运用农业技术的示范典型、实现科技致富的创业先锋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生力军。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

但要意识到,农民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农业技能人才,更要在其专业技术领域的学习中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实现思政教育的润物无声,从而提高其内在的职业修养,这也有利于将爱农敬农的价值观念进一步传播。思政教育融入“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德技双升”,且二者目标相互促进、内容双向耦合、功能相互补充,这不仅是人才培养以及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关系到社会进步与稳定、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所以,在“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中强化思政教育,打造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是当前农民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但也要意识到思政教育价值显化需要时间,因此更要强化课程内容以及授课形式的切合性,优选培育对象、强化师资队伍以增强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和传导作用,同时要强化资金支持、强化考核评价,以期最大限度发挥出思政教育的功能。

猜你喜欢

一村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一村一品”助农增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一村三英烈
虚惊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