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2023-08-25沈惠玲

幸福家庭 2023年9期
关键词:古诗词中华汉字

沈惠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学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合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學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养料。本文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以期为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一、传统文化对学生健康成长的积极影响

(一)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小学阶段是学生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够丰富、认知水平较低,往往会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而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改善这种情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如助人为乐、孝敬父母、热爱祖国等,长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方式应对不良思想的侵扰,从而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时,教师可以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开展“学雷锋”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切实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将助人为乐的精神传承下去,不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涵盖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高效完成学习目标。以古诗词为例,它的语言较为精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古诗词的语言,描绘自己看到的事物,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古诗词的意境较为深远,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出塞》一诗时,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对国无良将的伤感,理解诗人希望边境人民安享幸福生活的愿望。这些感悟会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使其形成浓厚的爱国情怀,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从多个层面理解语文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时,教师可以融入一些历史文化,讲解诗人王昌龄和好友辛渐的故事或者引入其他描写与友人惜别的古诗词,让学生体会诗人临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注重渗透识字文化

汉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学生最熟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使用而延续至今的表意文字,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以往在识字教学环节,教师更倾向于让学生反复背诵、默写,由于效率不高且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很多学生对学习汉字产生了抵触情绪。对此,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方式,通过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趣味元素,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第一,渗透字理教学。汉字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而且是古人基于一定的规则创造出来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汉字在形状、读音、含义等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教师在教学汉字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汉字演变的了解,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使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比如,在教学“日”“牛”等汉字时,教师可以在授课之前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甲骨文,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猜测这些甲骨文所对应的简体字。对于一些简单的汉字,如“日”与“月”,学生通常可以轻松地猜出来;而对于“牛”与“羊”这些甲骨文的书写形式较为复杂的汉字,学生则不能快速确定。对此,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图片,引导他们从古人造字的角度理解汉字的含义,领会汉字文化的魅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展示一些与汉字发展有关的资料,如仓颉是如何造字的、汉字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等,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认识到汉字的重要性。当学生对汉字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以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汉字文化。比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与汉字相关的文化呢?”学生通过认真分析,提出了书法文化。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先给予肯定,再适当讲述一些与书法文化有关的名人故事,如王羲之在练字时由于过于投入,误蘸墨水吃馒头,正是因为他坚持不懈,多年如一日的刻苦练字,所以他的字越来越有韵味。教师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学习王羲之刻苦努力的优秀品质。

第二,巧设字谜激趣。字谜作为一种传统游戏,集趣味性与文化性于一体,将其融入语文课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比如,在教学“雷”“金”“云”等汉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猜字谜活动,其中猜字谜最多、正确率最高的小组为优胜组,可以获得教师提供的奖品。为了取得胜利,学生会认真分析字谜的含义,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的识字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

第三,巧用故事识字。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比较喜欢故事,在渗透汉字文化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与汉字有关的故事,以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以“猫”字为例,古时,农民主要依靠种地生活,种植的庄稼常常受到鼠害的影响,很难达成收获目标。后来,农民听说有一动物狸(即现在的野猫)擅长抓老鼠,于是开始养狸以驱赶老鼠、保护庄稼。为了区别家养狸与野生狸的差异,人们根据家养狸的工作性质用“犭”+“苗”造字,就是现在的“猫”字。听完故事,学生对于“猫”字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有助于加深他们的记忆,并将其与“狸”区分开来。

(二)注重渗透古诗词文化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就是其中的一种。古诗词包含各种各样的内容,如:热爱祖国,渴望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不被面前的困难打败,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他人、大自然和睦相处的和谐精神等。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古诗词的内容,选择相应的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在理解古诗词深远意境与思想情感的同时,拉近他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石灰吟》一诗时,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鼓励他们在家长的帮助下,搜集与《石灰吟》有关的资料,并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搜集成果。学生在搜集与分享的过程中,能够对《石灰吟》的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为高效完成课堂学习目标奠定基础。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现石灰从开凿到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与“粉骨碎身”的含义,引导他们学习诗人不畏艰辛、永远保持高洁理想的美好品质。

又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春晓》一诗时,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他们虽然能够从诗词的字里行间感受春天的美好,但是很难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惜春之情。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在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在学生品读诗词之后,通过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春日里美好时光的短暂,使学生明白应紧紧抓住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三)巧妙渗透传统节日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方式,尝试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积极加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队伍中。传统节日文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融入学生相对熟悉的节日文化,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文時,教师应注意到这篇课文涉及的重要传统节日——春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以“家乡的春节”为主题的习俗展示活动,让学生通过绘画、手抄报等方式描绘家乡的风俗习惯,并放在校园网上展示,其中浏览次数与点赞量较多的学生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对家乡的春节文化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节日习俗有关的活动。在端午节到来之际,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查询、查阅相关书籍等方式,了解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期间人们开展的各项活动等。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组织学生观看龙舟比赛,让学生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观看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论自己的感受与收获,有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划龙舟往往是由多人协同进行的,参赛者要想取得胜利,除了具备良好的划船技能,还要与其他人形成良好的配合。这些感悟对于学生更好地领会合作文化,形成合作意识具有一定的帮助。

(四)巧用历史资料

在新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师在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应保持开放的态度,通过拓展相关的历史资料,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一文时,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西门豹的认识,让学生领会他巧用妙计惩罚巫婆与官绅的智慧,感受他的机智、勇敢与正直,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西门豹罢官》的故事,引导他们了解西门豹一心为民的高尚品质,并将其视为自己的学习楷模。

结语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将语文知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融合,既是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建设文化自信的有效方式,也是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关键举措。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不断优化教学方案,丰富语文课堂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课堂内外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与熏陶,为他们获得更长远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第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古诗词中华汉字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趣读古诗词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