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新媒体时代《红楼梦》的传播与发展

2023-08-25吴笑淼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8期
关键词:红楼梦

吴笑淼

内容摘要:数字新媒体时代下,文学也在不断寻求“突围”。本文主以社交媒体、社会化视频、影视化改编以及“二创”衍生等多个数字新媒体时代重要传播媒介与途径为观察对象,对基于新的文明时代、数字媒介环境的《红楼梦》及其研究的发展现状进行考察与探究。《红楼梦》正不断横跨多种媒介并且与之深度融合,呈现出精彩纷呈的红学发展新面貌。数字新媒体也为《红楼梦》在当下的传播与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手段和思路,为推广和传承《红楼梦》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红楼梦》 数字新媒体 红学研究

从所谓的“书写文明”时代,到如今已然成为公认的“视听文明”时代,当今,伴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介与传播学者洞察到新传播技术引发的当代媒介环境变革:传播媒介的数量不断增加、类型日益多元,多种形式的媒介逐渐整合并融入日常生活实践中,媒介在社会变化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在数字新媒体时代下,文学也不断寻求“突围”。作为所谓“书写文明”时代的产物,作为中国古代小说(亦或是世界文学)中的奇葩,《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地位毋庸置疑。因此,谈论数字新媒体时代中作为文学名著经典的《红楼梦》及红学研究的发展状况,无疑是极具代表性的考察。基于新的文明时代,《红楼梦》及其研究正不断横跨多种媒介并且与之深度融合,呈现出精彩纷呈的红学发展新面貌。

一.基于社交媒体的文学发展新路径

数字新媒体时代,依托互联网技术的高度发展,文学在网络空间平台上获得了在“视听文明”时代的发展新路径。以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与知乎平台为代表的不同类型的网络平台,具有强大的用户群体,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互联网上极具影响力的几大网络平台。

《红楼梦》及红学研究在微信公众号上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三大类,分别为学术期刊公众号发布的推文,红学研究机构的相关推文以及个人公众号上发布的对《红楼梦》的解读与研究。

學术期刊主要以“红楼梦学刊”为代表。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国家级核心刊物,《红楼梦学刊》于2014年正式搭建微信公众号平台,用于“发表有关红学新闻、书讯、论文推介、《红楼梦》赏析、红学家介绍、《红楼梦》音乐欣赏、《红楼梦》美术欣赏等方面的短文”。目前共发布1217则原创内容,点击率在几百到几千不等。其中,点击率高的基本上都是基于《红楼梦》的文本研究,如2023年1月17日发布的《邓宇香|试论林黛玉的悲剧形象》、1月5日发布的《夏红梅|她暂寄人间,只为做个薄冷的清梦——《红楼梦》第31回赏读》、2022年12月发布的《张明明|过犹不及:对《红楼梦》的过度阐释》等等。从中不难发现,以“红楼梦学刊”为代表的专业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是学术数字化的典型,在推文题目中便标注出作者,且按照标准的学术论文规范进行推文的排版与编辑,专业性极强,为红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专业严肃的学术平台。

相比之下,民间机构的专业性相比学术期刊相对不足,具体来说,以“红楼梦学刊”为代表的是红学专业研究者分享红学研究的平台,而所谓民间机构则作为红学爱好者(“红迷”)自发创办的红学学习交流平台。以“红楼梦研究的当代应用”为简介的‘“红楼梦研究”微信公众号由红学爱好者联合创办,旨在与红迷进行交流与学习,当前发布3143篇原创内容,编辑和撰稿人大多为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行业专业人士,大多就职于政府机关、学校和传媒界,也正因为组成人员的多样性,该公众号发布的推文内容从人文、经济、政治等各个维度展开红学研究,呈现出民间对《红楼梦》精彩纷呈的解读与阐释,同时也再度证明《红楼梦》内容的深厚、红学研究的深远。另一大具有影响力的公众号“红迷会”是北京曹雪芹学会进行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旨在“传播曹雪芹人文精神,践行红楼梦精雅生活,为海内外《红楼梦》爱好者服务”。

而个人创办的自媒体公众号同样也不胜枚举。比如对《红楼梦》人物逐一独家专评的“红楼梦人物专评”公众号、“专注于红楼梦的鉴赏与评论”的“红楼心语”公众号、“蒋勋细说红楼梦听书讲解红楼梦”的“红楼原著阅读”公众号等等,但是,由于自媒体运营的特点,导致个人自媒体公众号中存在鱼目混珠的现象,例如大量广告的推送。

新浪微博平台上,“红楼梦”的超话阅读量即将突破6亿,活跃度高,且综合性强,涵盖各种《红楼梦》衍生作品,但红学研究的考据及专业性较弱。在另一大平台知乎上,关于《红楼梦》的讨论已经突破20亿浏览量,包括各种红学研究的话题与考证。除此之外,专门针对人物的讨论也已经突破10亿浏览量,这些话题和讨论的参与者是广大的互联网网友,从各种专业与非专业的角度参与其中,更能体现出民间大众对于红学研究的热情、深度与广度。

二.“视觉向”发展的《红楼梦》及红学研究

数字新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各种视频软件、网站层出不穷。在此环境下,视频平台成为了除微博、微信之外的又一重要推广平台,具有表现力强、传播速度快、用户黏性高、信息传达高效等优势,《红楼梦》的相关传播、科普与研究也逐渐呈现“视频化”的发展趋势。

哔哩哔哩(Bilibili,简称B站)是中国年轻一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和社会化视频平台。B站的各个分区明确,在知识付费与全民阅读的社会环境下,2020年6月,B站正式开通“知识区”,在B站学习的观念逐渐形成,相比之下,B站的科普(学习)类视频更为专业与严肃。因此,本文在《红楼梦》及其研究的视频方传播面主要以B站作为主要观察对象。

在直接从红学衍生的视频中,主要可分为名师解读的公开课与博主(UP主)解读两种类型。名师解读主要由非原创的UP主“搬运”名师线下讲课的录像视频(这也是B站学习类视频的主要来源途径之一),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名为“【强烈推荐】欧丽娟老师的《红楼梦》解说”,目前已经突破600万视频播放量,欧丽娟老师本人也因此爆火网络,成为网站中《红楼梦》的“头部流量”讲师。除此之外,还有白先勇在台湾大学的课程、蒋勋的深度解说《红楼梦》等等。专业老师的课程相对之下显得更具有信服力,也是从更为“学院派”的方式的讲授。与之相对的是各大UP主对于《红楼梦》的解读。主要可以分为对剧情的解读和对人物的解读。账号名为“米三汉”的UP主所讲解的“爆肝三月!十四万字文案!红楼梦原著内容!八小时全集!”是对《红楼梦》原书的全文精读,从小说出发,讲到各个人物、各个意象,最后讲到曹雪芹,做出解读,以轻松的视频方式包装严肃专业的内容,在平台播放量已经突破二百万,一度登上B站视频热门榜;而例如账号为“城主UP”所制作的“《红楼梦》全网最通俗易懂版本”等视频,则是从讲故事的角度出发,较为通俗地讲解《红楼梦》的故事。除了对全书的讲解、解读之外,“红学”在B站上还有众多对人物的解读,如宝钗、刘姥姥等,都成为了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红学”的“出圈人物”。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红楼梦》本身女性形象塑造的丰富与深刻,当下红学研究中有一个非常瞩目的焦点在于女性形象的解读与阐释,适应了当下时代的发展与需求,同时也更能够体现出这部文学明珠的深刻所在。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名著中最引人注目的经典作品,红学的研究也从各个角度不断深入,《红楼梦》及“红学”研究实践传播也在数百年间不断取得突破,时至今日进入“视听文明”时代,《红楼梦》的传播形态已经从最初口语传播与印刷传播形式为主,向电子传播形式为主转变。电视和电影成为当下数字新媒体时代中异常重要的载体与形态。从1924年,民新影片公司把京剧大师梅兰芳所演《黛玉葬花》《千金一笑》《俊袭人》等作品拍摄剪辑为戏曲电影之后,近百年间各个版本的《红楼梦》影视作品不计其数:“仅论电视剧的改编历史,可大致包括1975年香港TVB电视台版、1977年香港佳视电视台版、1978年台湾中华电视公司版、1983年台湾中华电视公司版、1987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央视)版、1996年台湾中华电视公司版、2002年无锡电视台版(《红楼丫头》)、2010年李少红版、2010年恒娱星空文化版(《黛玉传》)。这些作品时间跨度达四十年,空间跨度则包括了大陆、香港、台湾等多地,充分表现出了《红楼梦》的巨大影响力。”[2]还有小戏骨版的《红楼梦》、电影方面也有比如1989年谢铁骊导演指导的《红楼梦》系列电影。以上是基于《红楼梦》原著直接改编的影视成果,但由于各种因素,质量良莠不齐,其中最广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且至今脍炙人口、令人津津乐道的当属87版《红楼梦》电视剧,也是后文所要提及的《红楼梦》二创的主要素材来源。

除电影、电视剧为载体的改编之外,《红楼梦》的“视觉向”艺术发展还体现在各种戏曲、舞剧(包含芭蕾舞剧)等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与改编。比如北方昆曲剧院所排昆曲《红楼梦》、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现代舞剧与越剧结合的《葬花吟》、江苏大剧院原创《红楼梦》舞剧以及2023年首演的中央芭蕾舞团的《红楼梦》,都成为了近年来《红楼梦》IP文化的“出圈”之作,也显示出其经久不衰的强大生命力。

三.数字新媒体时代《红楼梦》的“二创”衍生

数字新媒体空间所带来的媒介赋权,使得身为趣缘群体的青年亚文化群体有了新的文化实践活动空间。以《红楼梦》在B站上大量的同人二创视频为例,可以看出年轻一代“红迷”基于原著与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特有的互联网思维方式,通过新的赛博空间,对《红楼梦》进行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创造,并且拓展了以往作为严肃主流文化的“红学”研究的内涵与边界,不失为数字新媒体时代一种另类化的“红学”探索实践。

二创视频指的是“以网络与视频网站为媒介,借助搜索引擎、超链接、网络传输等技术,以他人作品为素材、其他网络资源作为数据库,在彼此关联的数据中进行迁徙,调取适合自己的视频素材,在自己所属的趣缘群体中进行二次交互传播。同人二创视频包括但不限于音乐视频、影视素材故事化再剪辑视频、广播剧素材混剪等。其中特点最鲜明的便是影视素材故事化再剪辑视频”[3]。87版《红楼梦》便成为《红楼梦》二创视频中最受欢迎也最广为使用的视频剪辑素材。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各种解说视频,例如视频播放量已经破千万的UP主“木鱼水心”所制作讲解的“《红楼梦》全集”;各种“安利向”視频,如“十二金钗”混剪、“红楼梦高虐群像”混剪、“红楼梦台词”混剪等等;还有结合原著,对电视剧进行细致入微的服化道品评视频等等。

而近年来《红楼梦》二创视频中,最为火爆的当属鬼畜视频。“鬼畜”是日文直译词汇,鬼畜视频的概念从日本流入中国,在国内于B站落地生根,鬼畜视频指的是B站UP主利用数字新媒体技术,对素材进行解构与颠覆,并对其赋予新的意义。鬼畜视频因具有另类审美趣味,不同于传统影像视频的文本特征,从2015年至今仍受到B站用户的喜爱。它将严肃正经话题解构,之后再创作,从而达到了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强化焦点、讽刺社会的作用。近几年,鬼畜视频以其独特的喜剧感于创造性从亚文化的小众圈突围,走入了大众视野。在《红楼梦》相关的鬼畜视频中,“顶流明星”当属林黛玉,几乎包揽了《红楼梦》有关的大部分鬼畜视频,这也与林黛玉身上深深的悲剧气质不无关系,这种悲剧与严肃的气质正符合鬼畜视频解构主义与泛娱乐化的需求,有将林黛玉与陈佩斯(著名喜剧表演艺术家)、伏地魔(《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最大反派)剪辑到一起形成极大反差感的“拉郎向”鬼畜视频,还有将林黛玉的台词剪辑到一起“怼天怼地怼空气”的衍生视频等等……

除此之外,在女性向互联网社交平台“小红书”APP上,还有大量红楼梦人物仿妆教程等等,由此可见广大互联网群体对基于《红楼梦》及87剧版的二创衍生的热情。

在二创视频、仿妆之外,周边消费同样作为当代二创衍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媒介带来的网络购物建构了新的消费观念与方式,作为巨大IP的《红楼梦》所带动的周边消费也是其数字新媒体时代独特的衍生,如国家图书馆出品的“红楼梦手账本、邮票集”、故宫文创推出的《红楼梦》主题香水礼盒以及各种个体商家制作的《红楼梦》系列徽章、书签、明信片等等。《红楼梦》在数字新媒体时代同样能够产生无法估量的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数字新媒体时代下的红学发展整体趋势呈现出一种由娱乐到严肃、由俗到雅的特点,从几年前的颠覆性鬼畜视频爆火,到最近《红楼梦》舞剧火爆全网得以证明;但是总体上,仍然以娱乐化的内容为主,传播更广、更多样,发展得也更好。数字新媒体时代,红学研究领域也不断涌现出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红学研究者可以借助互联网信息交流共享,对《红楼梦》文本进行更为细致而全面的解读,从而提取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与细节,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入研究。另外,虚拟现实技术能够通过文本实现《红楼梦》的空间复刻,从而让读者可以更为身临其境。在数字新媒体时代,《红楼梦》不仅具有传统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成为了一种文化IP,可以通过数字媒体的推广和开发,比如将红学文化融入到游戏、动漫、影视等领域,以此向更广泛的人群进一步推广和传承红学文化。同时,也要重视社交媒体在红学研究中的作用。社交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红学研究者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与读者进行交流和互动,从中收集读者的反馈意见,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修正和改进。

总之,在对数字媒体时代下红学资源的观察中不难发现,红学研究正在不断探索、拓展创新的途径,巩固并扩大红学“粉丝”的群体,使得《红楼梦》在当下视听文明时代,迸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并且经由此,通过更多人参与到《红楼梦》的推广与研究中,进一步推动红学研究的发展。数字新媒体也为《红楼梦》在当下的传播及其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手段和思路,为推广和传承《红楼梦》以及基于《红楼梦》的红学文化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喻国明,耿晓梦.“深度媒介化”:媒介业的生态格局、价值重心与核心资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28(12):76.

[2]邵江婷.视觉文化视域下论《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创新[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4):162.

[3]曾晗露.新媒介空间中的同人二创视频——以哔哩哔哩为例[J].中国报业,2021(24):18.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猜你喜欢

红楼梦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红楼梦》(四大名著大字本)
论改琦《红楼梦图咏》的观看之道
茹志鹃与《红楼梦》
《红楼梦》中侠义抒写述论
《红楼梦》(纪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