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大数据推送合理性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3-08-25周澳婷刘奕琳
周澳婷 刘奕琳
摘要: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更迭使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高强度的社会新模式正在敦促人们主动或被动地以最快的速度打破原有惯性去适应,社会生产中的劳动者和生产力都在飞速运转。人们已处在“铺天盖地”的互联网中,用户能够在全天不间断、无限度地接收到各类信息。平台收集用户的浏览信息并通过分析数据,制定与用户喜好、生活相关的专属内容,在此过程中数据全方位渗透。技术的发展使时代变革提速,人们对技术产生依赖,并且这种技术依赖性随着技术对生活的渗透越来越强,由此技术带来的优势在成为社会发展催化剂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文章分析数据推送技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同时辩证看待产生的结果,针对数据推送合理性的困境,探讨可以改善当下技术不成熟的对策,寻找人与技术高质量共存的可能性。
关键词:数据推送;算法新闻业态;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7-0-03
1 智媒时代背景
智能技术的发展使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信息不再是精英阶层的专属品,互联网使信息传收平民化,任何用户只要拥有信息平台,就能以最低成本获取或传输社会信息,并且信息平台的使用成本大幅降低,这是如今信息爆炸的主要原因。在智能推送背景下,信息传播格局和新闻业态都在触摸各种可能性,这个过程必然衍生各种可控或不可控的变局,符合时代变革的新闻伦理正在重塑。目前最重要的是破除困境,摆脱技术包袱,矫正技术的伦理性服务与辅助功能。
2 数据推送的时代意义
2.1 提高传播效率
传统媒体时代主要靠新闻专业人员把控各个流程,而如今的智媒时代,数据参与了新闻从生产到分发的所有过程。新闻业一直以来的理论标准和实践标准正在发生解构与重塑。海量精确的数据能够帮助新闻生产者准确快速定位热点信息和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节约搜寻原始信息资源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在内容加工过程中,数据分析能够为生产者在创作内容提供灵感。在内容传播过程中,这种通过技术加工合成的内容能够准确定位对该内容有需求的用户,如此不仅能够提高信息曝光度和浏览量,更重要的是能够减少新闻工作人员寻找传播渠道、目标用户的成本,显著提高新闻生产和传播效率。在新闻内容生产的所有流程中,人始终是主体,技术只能起辅助作用,因此相关专业人员要深刻掌握技术内涵与规律,时刻警惕技术可能存在的漏洞或问题,规范数据时代新闻行业。
2.2 提高接收效率
智能技术在提高信息传播方内容生产制作和分发效率的同时,提高了信息接收方的接收效率。传统媒体时代,获取所需信息仅限于在报纸、杂志或是网站等信息专门集中处主动搜寻,在搜寻过程中必然会耗费时间和精力,甚至人们对信息内容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智媒时代,由于生产方的高效率,因此用户能够轻易获取所需信息,各类视频、音频、社交媒体动态等不同形态的信息内容可供选择。技术同时压缩了传受双方的信息传播和获取成本。5G时代的到来助力AR、VR等技术进步,再次强化了人们对内容的体验感,提升了信息内容的影响力。
2.3 助推社会变革
数据全方位渗透到受众的生活中,依据戴维·莫利教授提出的“等待的政治”[1],当下的时代似乎萌生了一种“数据里的政治”,即用户在网络世界的数据痕迹能够反映其在现实世界的社会地位。“万物皆媒”的大局面使信息流畅化,营造主流舆论氛围,创建新文明社会,加上数据资源的加持,打破了信息传播壁垒。各类广告、营销等通过精准推送、人工智能等技术选择目标用户成功销售产品,促进了经济发展。5G强化了智能时代的技术性支撑,带来21世纪经济发展的又一春。算法成为新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如今,事物的细枝末节都会被记录成数据,任何社会行为都能通过数据进行计算,数据文化以新的姿态进军新时期文化行列。作为“新能源”的数据,宣告了数据社会的到来。
3 数据推送合理性困境
3.1 受众需求变质:低俗内容泛滥
互联网的普遍性和技术的功能性造就了多样化的媒介形态,降低了信息传播门槛。文化程度和个人素养的参差加剧了信息内容的质量差。一些平台无底线、无原则借助技术的力量追求利益最大化,满足部分用户的低俗、恶趣味,投其所好,散播低俗内容。大量暴力、色情、反动等敏感信息网页或内容扩散,使原本健康的信息大环境病态化。调查发现,一些网络平台存在传播不良信息甚至违法违规信息的问题,网信部门依法约谈了平台负责人,责令限期整改,全面清理处置相关违法违规信息和账号,并对平台实施处罚。至今仍然存在极端追求利益的平台被用户低俗性需求捆绑,一再降低内容质量的把关底线,向用户推荐劣质信息。
3.2 主流文化受创:价值观独异性加剧
技术催生多元化媒体形态,也促使竞争激烈化。利益动机的驱使致使海量信息泥沙俱下,并以爆炸式的传播占据主流传播空间,以一股蛮力冲击主流文化、社会价值观,甚至弱化官方信息的权威性,恶化主流信息环境。部分文化程度低、带有猎奇心理、价值观扭曲的用户由于个人的畸形偏好,为平台提供了畸形数据刻画导向,由此受众沉沦在价值迷失的漩涡中,脱离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由于个人数据画像的独特性,长期沉溺于数据搭建的“信息茧房”脱离外界的主流文化会削弱社会价值观的集体性,孤立的價值观极易引发主流思想崩塌甚至社会解体。绝对理性的冰冷数据无法完全反映兼具理性与感性的、多元化的人文伦理。任何行为都由一套数据公式全权决定,大部分事物以数据来考量会导致数据主义盛行。
3.3 新闻权威边缘化:威胁新闻真实性
数据推送相关内容的主要依据是用户喜好,因此只会将与用户相关的海量碎片化信息以用户导向拼凑或合成全新的完整内容,新闻内容本身的完整性和真实性被忽视[2]。新闻真实性不仅要求所表达的局部具体事实具有真实性,而且要求各个局部事实连接起来的整体事实及事实的发展趋势都具有绝对的真实性。由于数据不具备人伦新闻专业主义的考量标准,因此仅仅按照既定的规则分析平台的信息流趋向生成新的数据,再根据原有的用户数据制定具有数据真实性,而新闻事实真实性不确定,甚至会威胁新闻真实性的“个性化新闻”。此外,由于各类平台争夺流量、追逐热点,因此数据完全聚焦于用户导向,极易导致推送的内容偏向用户的某种单一情绪,用户也会长期陷入一种情绪难以自拔。用户引导数据推送,数据推送迎合用户,这种不良循环严重影响新闻内容的客观性。算法推荐的“茧房”屏蔽了用户个人相关信息以外的其他多元信息,用户长期处在自己的主观性信息世界中,脱离了外部信息大环境,坐井观天式的新闻获知模式导致他们与总体的新闻真实性脱轨。新闻专业人士的判断是新闻业经营的关键,但随着算法的发展,算法判断逐渐威胁到新闻专业人士的客观专业判断,拥有了自己的逻辑。算法判断对新闻判断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随着算法应用的普及,其将影响整个新闻系统及新闻的社会期望。此外,利用算法技术捏造虚假新闻、不实新闻,误导舆论引发社会恐慌或动荡等技术滥用行为也会严重损害新闻的公信力。
4 数据推送对策
4.1 共同参与:提高全民信息素养
大数据的依据归根结底还是人的行为,数据描绘出来的用户画像是现实中人的综合行为的产物。因此,解决技术带来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要规范人类主体[3]。智媒时代弱化了传受双方的边界,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角色可以随主体意愿零成本切换。因此,提高信息素养并不局限于哪一方,信息生产方和接收方的素养都需要得到提高。信息生产方必须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政治立场,在新闻工作中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切忌利欲熏心,将信念抛掷脑后。只有具有正确的意识形态,才能创作出符合主流思想的好内容。在内容生产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敏锐,加大把关力度,熟练操控新技术,并时刻注意技术存在的漏洞,及时反馈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人对技术的驯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应积极引导舆论,营造健康良好的舆论氛围。信息接收者要在社会交往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程度,以便提升收集信息、筛选信息、辨别信息、处理信息等能力,确保自己以理性的情绪吸收和消化内容,切忌偏激的舆论氛围凌驾于理性之上做出非理性行为,不信谣不传谣,积极传递健康信息,治愈病态的信息环境,致力于打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4.2 聚集主线:强化主流文化宣传
近年来,算法技术在人类基础生存活动中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对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算法已经从单纯的技术性产物演变成类主体式社会文化[4]。虽然媒介和技术一直在更迭,但贯穿其中的主体始终是人,并且人文伦理不能发生任何曲折。要在大数据中引入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判断机制,在源头杜绝一切冲击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不良内容。算法虽然是没有任何意识形态偏倚的技术,但其背后的操纵者则是具有具体政治立场和特定文化背景的某类社会角色,因此,其背后的掌控者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经过法律和道德的允许,本着宣扬主流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去驯化技术,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各类平台要积极宣传主流文化、主流思想,新闻专业工作者要熟练运用智能技术,为大众设置积极健康的文化议题,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功能[5],助推整个社会形成具有新时代特色、符合技术发展、与人文伦理相辅相成的数据文化。
4.3 技术智能化:技术解决技术问题
正确操控新的媒介与技术不仅需要人的自身行为和符合社会整体发展主线的意识形态的内部原生力量的约束,还需要技术本身这个外部驱动力来制约和规范。用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技术人员建立算法关联性体系,以保证用户在接触某一方面内容之后,更能接触到正向反映有关该方面价值观的内容;反之,在用户接触消极内容或带有消极情绪的内容后,后台能够及时推送疏解消极内容的信息。将社会规范和价值体系转化成程序语言嵌入大数据中,划清数据分析的边界,致力于打造和人文伦理相一致的数据伦理。同时,完善技术把关机制,从源头杜绝一切不符合主流文化的、脱离正确价值观的烂俗内容,让大数据在原本想用户所想、推用户所需的基础上具备人文伦理考量机制,使智能媒体再次智能化,真正成为人类的得力助手。在算法程序中添加完整性机制,利用算法技术本身破除碎片化新闻片段,增强算法技术的新闻敏感,使其自动聚集与一段局部信息相关联的所有信息,连成真正完整的信息链,拼合成完整事件。此外,利用“5G+AI”模式对数据进行探测分析、审核监管,人工智能与信息采集、审核、剪辑、输出、分发合理融合[6],技术与专业人员并驾齐驱,打造全新的传播格局和新闻业态。
4.4 外部保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应该针对不同平台不同媒体类型制定不同的规定。要求各大平台推出用户能够自由关闭个性化推荐服务功能,将自主权交给用户,削弱技术平台的“霸权”功能。严格要求各大平台积极宣传主流价值观,对传播低俗内容的平台实施零容忍处置,鼓励用户维护自己的权益。未成年人是社会发展的重心,法律要加大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要求技术添加未成年人专属内容筛选机制,针对不同平台设定与未成年人相关的不同法规。政府要保证所立法规可实行、易实行,能够保障公众的权益。公众要积极配合政府立法,将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同时,每一个用户都应积极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在成为信息资源享用者的同时成为网络环境的清洁员,积极上报低俗信息,举报一切不法行为。
5 结语
算法与人类正在消解绝对独立的二元性,由于社会意识形态与技术的相互渗透,因此算法被赋予了权力意志,技术也自然从客体升级成非传统意义的主体。技术与人还没有达到相对成熟稳定的状态,技术中性并不能决定价值中性,技术引发的问题严格来说是人与技术在共存过程中共同引发的问题。技术传递出来的文化和价值理念侧面反映出技术背后的掌控者的价值建构思路,主体与类主体性质客体的耦合度都需要在不断研究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找到平衡点。技术如何更理想地服务人类,以及人类如何防止技术异化、不被技术凌驾,都是亟须探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鑫.历史、语境与通路:当下媒介与传播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对戴维·莫利教授的访谈[J].国际新闻界,2021,43(11):130-142.
[2] 陈昌凤.数据主义之于新闻传播:影响、解构与利用[J].新闻界,2021(11):4-13,31.
[3] 陈卫星.智能传播的认识论挑战[J].国际新闻界,2021,43(9):6-24.
[4] 方师师.算法:智能传播的技术文化演进与思想范式转型[J].新闻与写作,2021(9):12-20.
[5] 周良发,韩剑尘.智能算法助力宣传思想工作精准化[J].人民论坛,2020(34):49-51.
[6] 唐錚,王欣欣. 5G时代新闻业的新形态、新进路和新规制[J].新闻爱好者,2022(2):10-13.
作者简介:周澳婷(1999—),女,安徽宣城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艺与传媒。
刘奕琳(1980—),女,江苏盐城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生态文化传播、文化产业发展、高等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