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两种抒情方式
2023-08-25马玉
马玉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抒情散文,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文章中,作者时而间接抒情,将情感渗透到字里行间,时而直接抒情,让怒火喷薄而出。抒情手法的运用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高度的说服力。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作品,看看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的吧!
面对黑暗的现实,看到正义的人士被打压,听闻无辜的青年学子被屠戮,作者十分愤怒与悲伤。但是,他并没有将自己的情感肆意地宣泄出来,而是在行文的过程中尽量克制这种情感。他深谙写文之法,也熟悉抒情之道,明白如何用情来打动读者。当有人建议他“写一点东西”来纪念死者的时候,他觉得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他用了“似乎”一词,因为对死者而言,并不能得到安慰;对生者而言,也只是“如此而已”。阅读文章的开头,我们似乎感受不到作者的愤怒,只觉得他消极。这其实是一种克制情感的行为。他在等,等情感喷薄而出的时刻。
刘和珍是他的学生。在他的印象里,刘和珍是一位溫柔可爱、手无寸铁的弱女子。而她却被段祺瑞政府以暴徒的名义无情射杀,为所谓的“正人君子”的流言所伤。作者不可能“无话可说”。社会太黑暗,暴徒太凶残,打着“学者”名号的帮凶太不要脸。一切都让人难以相信。心情郁闷,情感压抑,自是无以言表,但终究还是要说,感情如同地狱之火越是压抑,爆发出来便越是动人。
“自然,请愿而已……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
作者对事件的叙述既简洁又客观,但选择的细节却耐人寻味。“从背部入”能让我们想到什么?不是向前,而是后退。人已经在后退了,你还要射击。她们不过是要表达自己的诉求,对政府的不当行为进行抗议而已。尤其让人感到愤恨的是,即便对于尚未死亡的女性,他们仍要加之以棍棒,击打的还是“头部及胸部”,这是何等的残忍!简直毫无人性可言!在这数个细节中,作者不仅表现了反动军阀的野蛮、凶残,而且将自己的情感藏入其中,为下文直接抒发情感积蓄了足够的力量。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这是真的”“有尸骸为证”,这是真的吗?让人难以置信,也不敢相信,可尸骸就在眼前,事实就在眼前,让人不能不信。作者的情感在激荡,怒极后开始反讽:“伟大”是让人“惊心动魄”的,“伟绩”全都建立在“屠戮妇婴”上。讽刺是如此的强烈,对比是这样的鲜明。弱小者是何其弱,强大者又何其强!但杀戮者们却恬不知耻,“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在文章中,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将情感融入数个细节中,谴责了反动军阀的野蛮、凶残。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的愤怒之情。
作者在抒情的同时还不忘引起人们的深思。“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民族的兴衰固然有一定的原因,但,死亡当头,总要有所挣扎,有所呐喊,“默无声息”就会让人想不明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惨象总是被流言所掩盖,麻木总是窒息了清醒”。“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是作者思考的结果,同时寄寓着作者对人们的期盼。期盼有更多的人可以站起来加入反抗的行列,不做“苟活者”,而要看到希望,“奋然前行”,为拯救民族尽一份力!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这是文章的结束语。在此处,作者直接抒情,让一腔悲愤得到抒发。作者虽然“说不出话”,但悲愤之情溢于言表。“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表达了作者对刘和珍的怀念之情。
总之,作者在文章中时而克制自己的情感,时而使情感喷薄而出,使文章张驰有度,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