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3-08-25谭文玥罗曼
谭文玥 罗曼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已得到了相应的满足,而对精神文化生活则提出了更高要求,东西方文化亦呈现相互交融、互相借鉴的趋势,同时,社会对精神文明的要求日益提高,更多关注城市建设审美与设计美感。公共艺术逐渐被纳入城市景观设计,并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公共艺术能丰富城市景观的内涵和改善城市形象,促进城市建设。如何使城市公共空间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有机融合,体现现代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成为亟待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公共艺术设计和城市景观建设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之间的关系,对城市公共景观文化和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互动关系进行再审视,并通过分析公共艺术融入城市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有机结合公共艺术和城市景观规划,从而更好地为大众服务,做到“以人为本”,营造更加人性化、充满活力与亲和力的城市公共景观。
关键词:公共艺术;城市景观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7-00-0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对于城市规划设计而言,其既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和审美要求,又可以传承与创新城市文化。如今,建设一个现代化城市已经超越了城市轨道交通、住房用地、商业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范畴,还涵盖了城市景观建设这一全面的、关于人类居住环境的设计,因此城市景观塑造在现代城市规划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1]。城市景观立足于城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传承、经济发展以及政策指引等要素,以城市地域文化与人文品位为外在形象塑造,展现城市独特的价值观念与精神风貌,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魅力。
在城市景观设计领域,公共艺术成为一种得到广泛应用的艺术形式,它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在研究公共艺术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公共艺术作品在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位和美化大众日常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有机结合城市景观与公共艺术,并不只是把公共艺术作为表现设计师主观想法的艺术形式,而是作为一种装置手段来体现城市外在形象的改善、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区域现代化发展等目的。本文旨在通过论述我国现代城市景观建设现状,深入分析和归纳目前我国城市景观设计领域存在的众多挑战。
2 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
2.1 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是一种基于公共空间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旨在深入探索和呈现人类精神文化领域,是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作品,公共艺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反映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审美情趣。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化领域,公共艺术将城市文化、精神价值追求与大众艺术紧密结合,形成了特有的艺术表达方式。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空间,公共艺术既可以满足大众审美需求,又可以为大众提供交流场所,让大众得到精神安慰与情感愉悦。公共艺术通过公共空间内的演出、摄影摄像、装饰雕塑、景观小品、公共壁画、公共设施以及公益广告等要素来聚集物质与精神能量,进而起到优化大众体验,加强彼此沟通交流的作用,同时促进公共艺术与大众之间的互动。
2.2 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滋生地,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其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还要和自然环境相协调,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景观也要满足越来越高的审美要求。城市景观既体现了城市的发展水平、经济实力与综合素质,也会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如今,城市景观已经从单一逐步向综合方向发展,改善城市外部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进地区现代化,兼具功能性与审美性,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呈现出的图景,展示了全新的城市面貌,给居民以生理和心理享受,对推动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3 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智慧城市、园林城市理念的广泛传播下,城市空间更新、功能转变与转型成为必然趋势,而传统城市绿地景观局限于广义上的建筑、街道、公园绿化等。公共艺术设计正是在这一语境下产生和繁荣发展的新兴专业和崭新研究领域。在城市建设步入“软城市”的新时期,公共艺术已超越单一艺术学科的范畴,成为城市文化的承载者,影响着大众的审美与创新意识,形塑着城市的精神风貌。
3.1 国内
民国时期,上海出现了外籍人士修建的纪念碑式公共艺术品。它们是那个时代政治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借鉴意义。但受战争的影响,这类城市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没能推动公共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20世纪末,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塑造得到了新的发展动力,这是一种新兴的公共艺术形式,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时代的变迁,公共艺术已经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塑造独特而富有个性的城市形象。在城市公共景观文化中,公共艺术逐渐强调城市景观雕塑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紧密关联[2]。目前,许多城市积极促进公共艺术发展,与此同时,公共艺术设计的兴起和繁荣也让公共艺术融入社区商业中心、广场、城市公共绿地成为可能,塑造了良好的城市形象。
3.2 国外
公共艺术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发展速度惊人。20世纪60年代,美国制定《百分比法案》,为美国的公共艺术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并使公共艺术逐步纳入城市景观设计中[3]。20世纪70年代,欧洲学者提出“艺术在城市”,促进了欧洲城市建设和形象塑造,满足了居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公共艺术设计走向成熟,开始尝试新技术,将数字技术融入公共藝术作品中,用科技手段将抽象的理念与真实场景相结合,设计出新的公共艺术装置设施。
4 公共艺术融入城市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4.1 设计思想不同步
随着时代的变迁,公共艺术作品所呈现的主题类型、环境和氛围之间存在思想错位现象。由于没有深入研究、准确阐释历史文脉,一些公共艺术项目在建设中没有找到与当前环境、公众审美之间的契合点,沦为孤立的个体,未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也没有迎合时代风貌和城市特征。另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公共艺术渗透率越来越高,有些设计师存在照搬其他设计的行为,致使部分公共艺术创作不能适应城市景观需要,其形式及内涵空洞、丧失灵魂。与此同时,城市公共景观文化发展浮躁、单调,使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设计无法交融、同步。
4.2 专属性缺失
城市公共艺术塑造中普遍存在同质化问题,致使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也出现同质化倾向。由于国内对公共艺术的研究晚于西方,经验不足,因此一些设计师在早期进行公共艺术创作时,参考借鉴西方成熟作品,甚至把公共艺术作品从一个地方直接移到另一个地方,忽视了本土的优秀文化设计元素。城市公共景观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性与创新性,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不能直接照搬,也不能弱化。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单一的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公共景观设计,综合考虑自身所处地域特色、人文背景、生活方式等因素。唯有如此,才能使设计作品契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为城市注入全新的生机和活力。
4.3 脱离群众参与
公共艺术融入城市景观不仅要满足公众的审美需要,还要满足公众对生活的行为表现及精神需要,增强公众对公共艺术项目的参与感及互动感,但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公共艺术设计在融入城市景观建设时缺乏大众参与,设计师与相关建设单位直接将设计好的公共艺术作品投入实际生活场景,无法充分满足大众的现实需求,导致公共艺术和城市景观设计之间不能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在互动性、参与性视角下,这一行为会使公共艺术、城市景观、大众需求等关系网络建构出现偏差,继而引发争议,给城市景观设计和公共艺术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5 公共艺术融入城市景观设计的策略
5.1 分析城市特点与公众需求
地理位置、人文脉络、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造就了每个城市独一无二的艺术环境与景观建设。公共艺术融入城市景观设计除了完成城市景观环境的建设目标外,更重要的是为大众增添一些情趣化、生活化的艺术装置,彰显城市个性。作为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公共艺术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宽泛,不仅包括建筑、环境,还涉及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等多方面内容。在充分理解城市景观规划整体要求后,设计师需要把公共艺术纳入概念规划及各种专项设计中,并主动融入,达到规划目的。另外,公共艺术设计还是一种艺术创作工具,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其可以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展现某一地区独特的人文风情和自然环境,进而提高人们对城市生活环境的理解水平。在城市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管理者、建设者还是普通居民,都要深入挖掘都市之美,了解城市历史脉络、市井街巷等,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更多独具特色的公共艺术精品。
5.2 提升大众的认知水平与审美素养
公共艺术能让大众感受到特殊的气氛与美。精心设计城市景观,充分发挥公共艺术引领审美的作用,使大众深刻体会到公共艺术作品的内涵与美感。因此,要深入挖掘与表现城市景观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使之成为城市特有的文化符号,进而塑造城市特有的形象与风貌,以艺术化的方式展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4]。城市景观为适应不同国家和大众的文化要求,有必要创作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的公共艺术作品。因此,深入研究与探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深入分析城市隐藏在道德文化、学识审美、地域历史文脉、民俗风情中的精神内核,以及对不同地域和民族审美需求的理解,用艺术化语言营造相应的精神氛围,利用公共艺术来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并根据设计空间场地与功能需求的特性,加以情趣化创意,强化互动,激发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城市景观对大众的吸引力。
5.3 激发大众共鸣与思考
设计师需要通过城市公共艺术景观向公众展示各种城市公共艺术,从而让公众深刻领悟公共艺术作品蕴含的意义和美感,产生情感共鸣与深刻思考。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城市公共艺术以自身特有的魅力影响着大众。公共艺术创作在给城市带来全新视觉体验的同时,还通过艺术化的方式再现了城市的历史文脉,推动了城市的文明进步与精神文化发展。在城市公共景观设施日趋完善的今天,公共艺术作品也逐渐成为城市居民与艺术设计师进行对话与沟通的桥梁。城市公共艺术作为城市公共空间文化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有机结合体,体现了现代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设计师有必要对城市公共景观文化和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互动关系进行再审视,以实现二者和谐共生[5]。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进而营造更加人性化、充满活力与亲和力的城市公共景观。因此,在城市公共景观文化塑造过程中需要深挖作品内涵,引发大众对生活的深刻反思与积极应对,促使城市公共景观文化渗透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6 结语
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公共艺术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随着社会环境的演变,公共艺术需要更高层次的理念指引发展方向,不仅需要注重实用性和审美价值,更需要关注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和内在含义。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公共艺术,公共艺术能促进城市更好发展,设计师必须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结合大众审美需求和城市历史文化,创造全新的城市景观,并创作出符合公共审美和社会认可的公共艺术作品,为城市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薛怡,冯文秀.公共艺术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应用[J].现代园艺,2022(10):116-118.
[2] 王悦.公共艺术节对城市形象影响作用的实证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21.
[3] 赵志红,刘婧尧.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设计的新关系[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02-107.
[4] 马博然.浅析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的融合[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2(10):80-82.
[5] 边妍妍.公共艺术的地域性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2.
作者简介:谭文玥(1999—),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環境设计、公共艺术。
罗曼(1981—),女,辽宁鞍山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
向:环境设计、城市景观与公共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