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辩证思维和实践逻辑

2023-08-25丁帅

中国德育 2023年14期
关键词:学段育人思政

党的二十大科学谋划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并将教育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进行系统擘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本刊特开设专栏,就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行阐释解读,为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其中关于教育特别是德育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助力。

摘 要

思政课涵盖学生“萌芽”“拔节”“孕穗”“灌浆”期,贯穿大中小学全过程,给学生最长久的学业陪伴、最持久的启智润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坚持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螺旋上升地构建一体化建设的大师资、大教材、大课堂,各学段师资从人民的英雄扩大到英雄的人民,教材从“有字之书”到“无字之书”,课堂从三尺讲台延伸至万里江山。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

大中小学;思政课;辩证思维;实践逻辑

作者简介

丁帅,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坚持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1]2022年8月10日,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實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2]这一工作方案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3]思政课是必修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纵向贯穿大中小学全过程,横向覆盖大中小学生全成员,给学生最长久的学业陪伴、最持久的启智润心,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思政课建设。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必须明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辩证思维,深刻把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逻辑。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价值意蕴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之举,既需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实现横向贯通,又需要思政课教师纵向衔接。

(一)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迫切要求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新时代思政课在育人上需结合时代,融入发展,实现内涵式发展、高质量递进,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相向而行。思政课改革创新更需思政课教师在横向协同、纵向衔接上下功夫。

1.讲清楚中国大局需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协同发力

思政课教师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4]这就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有世界视野,从中国大局出发,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给学生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核心是给学生讲清楚新时代的中国大局,讲清楚中国奇迹和中国道路背后的学理道理哲理,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道路自信。

第一,给各学段学生讲清楚新时代十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讲清楚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中小学阶段,思政课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给中小学生讲清楚三个“第一”的重要论断,讲清楚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三重“密码”,引导学生坚定制度自信。大学阶段,思政课教师要给大学生讲清楚贯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第二,给各学段学生讲清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启新文明形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愿景。中小学阶段,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精神,加强学生的全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创新力。大学阶段,思政课教师要讲清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引导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第三,给各学段学生讲清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格局和治理格局。让学生明白,党的领导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让学生清楚,党的领导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保障;引导学生认同,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引导学生坚信,党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新发展格局和治理格局的领导力量,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2.讲清楚中国的大历史需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螺旋接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5]思政课教师要清楚中国的大历史,善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引导学生明白共产党执政规律,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必然性。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螺旋接力,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思政课建设规律、教育教学规律,给学生讲清楚中国的大历史,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更好地认识到“五史”教育的意义。

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要有大历史视野,要通过各学段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向学生讲清楚任何现实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讲清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引导学生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自觉、把握历史主动,引导学生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6]的时代新人。

3.讲清楚中国大背景需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接续用力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次总的背景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7]思政课各学段教师既立足本学段学生特点讲清楚中国大背景,也要立足本学段课程内容,与中国大背景相结合,接续用力,讲清楚中国面临的“两个大局”。

一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接续用力,站在人类视野和全球视野的高度,小学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向学生讲清楚自我与国家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学通过学生的认知和体验,向学生讲清楚自我和时代、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的关系,讲清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大学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向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讲清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创新教学方法、革新教学手段,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向学生讲清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背景,引导学生坚定道路自信,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另一方面,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要运用辩证思维向学生讲清楚世界变局与中国全局的关系,讲清楚国际和国内这“两个大局”的关系,讲清楚世界变局与战略全局的关系。小学思政课教师结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8],向学生讲清楚危与机、变局与新局的辩证关系。中学思政课教师结合党和国家事业在各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引导学生既要看到世界发展的大势,也要看到大变局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大学思政课教师结合我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事实,通过横向国际比较,引导学生在国际视野中看中國,引导学生坚持中国特色,增强底气和信心。

(二)胸怀“国之大者”的生动体现

大中小学思政课肩负培育新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是“国之大者”具化的重要载体。理直气壮开好大中小学思政课,是生动演绎“国之大者”的应然之举。

1.大中小学思政课肩负教育“国之大者”的特殊使命

思政课肩负教育“国之大者”的特殊使命。各学段思政课要引导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学生成长为“国之大者”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为思政课所肩负的教育“国之大者”的特殊使命给予高度肯定和重视。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敌对势力的腐蚀对象。大中小学思政课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新时代的青少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遇到许多思想困惑。因此,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要从青少年特点出发,教育引导学生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社会,用清醒的头脑思考人生,帮助青少年早立志、立大志,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在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2.大中小学思政课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关键课”

青少年是成长成才的“拔节孕穗期”,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期。大中小学思政课是用科学的理论引领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关键课”。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学段都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少年的头脑,使其成长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力军。上好成长成才的“关键课”是青少年的“导航仪”,上好立德树人的“人生大课”是青少年的“指南针”,指引新时代青少年茁壮成长,认识事物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激励青少年锤炼本领、增长才干,立志奉献祖国、服务人民、造福人类。

3.大中小学思政课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大学问”

思政课既回答人类“来自哪里”“生活在哪里”“去往哪里”的问题,也要回答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思政课不是书本里的“小学问”,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大学问”。思政课教学涉及的教学内容是大学问。教学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涉及“五史”教育、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首先要做到教学内容一体化,思政课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发展、国际国内时事变化、国家新的方针政策,常备常新、常讲常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避免空洞的理论传授。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要创新方式方法,将学生关心的深层次问题、尖锐敏感问题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达到启智润心、铸魂育人的目的。小学思政教学改革创新要发掘中国故事中的“大学问”,与各年级各章节相结合,选择恰当的故事,讲好故事所折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9]中学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要运用感悟式和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引导他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10]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要以问题为导向,实现从教学目标向学习目标的转变,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实现重知识传授向重价值引领的转变;要引导学生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切实做到铸魂育人。总之,各学段思政课教学都要在弄懂、弄通相邻学段教材的基础上,[11]通过教学理念的变革,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学生的认同感、获得感,培养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

(三)匡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错误认识的必然要求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宏观设计指导下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在具体执行层面还存在些问题。科学廓清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操阶段的现实境遇,是实现真正一体化建设的必然举措。

1.各学段根本任务和学段目标衔接不到位

立德树人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关于中小学教育,教育部出台政策文件要求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升学需求使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把精力锁定在分数提升上,将升学率作为学段追求目标。就大学而言,尽管思政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就业需求使得大学教师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在价值引领的方面则有所忽略。大中小学不同学段思政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脱节。

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目标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育人目标上没有学段之分,均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思政课一体化要求系统把握各学段课程目标,统筹各学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实现根本任务和学段目标的一体化。然而,大中小学思政课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不聚焦,课程内容有重复,出现偏离教学主旨的情况,根本任务和学段目标难以有效衔接。

大中小学思政课各学段教学缺乏集体备课和交流研讨。由于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集体教研机制,导致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各自为战,缺乏系统规划,也没有体现进阶性,学段目标碎片化,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12]

2.各学段课程内容衔接性不精准

课程内容精准衔接是实现思政课一体化的基础。课程内容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和学生进行“教”与“学”的依据,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工具。教育部关于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方案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各学段内容交叉重复问题十分突出,课程内容不能做到螺旋上升,各学段衔接不精准。这些问题既影响了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整合,也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得教书育人的难度有所提高。

课程教材一体化是各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出发点。现行教材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教材内容重复,教材设计不合理。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熟悉相邻学段的教材,根据学生成长特点和成长规律整合教材,从备课角度实现课程内容一体化。无论从纵向还是横向上,思政课内容都存在重复。一是初中与高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等方面的内容存在简单重复;高中与大学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重复内容较多。二是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发展和坚持党的领导等方面也存在简单重复的现象。三是与不同学段学生认知规律、教育教学规律相匹配的叙事话语尚未形成。

3.各学段教师队伍一体化程度不高

思政课教师不仅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也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然而,各学段教师队伍一体化程度有待提高。一是各学段思政课教师缺乏一体化教育培训。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通常一位教师负责多个班级甚至年级的教学,庞大的工作量导致各学段教师“各自为教”“各自为研”,内部缺乏互动。二是缺乏一体化交流平台。高校思政课教师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较少。高校与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无交集,没有一体化的交流平台,不了解相邻学段教师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三是缺乏一体化交流机制。高校同一学科的思政课教师间有集体备课机制,但不同学科间缺乏交流机制和配套措施。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间关于升学内容、考试重难点交流较多,缺乏对学生思想道德的重视和引导。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遵循的

辩证思维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的工程,既需要把握顶层设计思路,也需要具体联系实际。在实际执行阶段,需遵循辩证思维,并将其贯穿建设全过程。

(一)坚持战略思维,把握全局与着眼长远相统一

“我们抓不住整体的联系,就会纠缠在一个接一个的矛盾之中。”[1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局出发,以宽广领域、宏大视野、全新格局、超大平台等调动各种资源用于思政课建设,防止片面思维。思政课建设要有系统思维,统筹考虑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和核心价值,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做到螺旋上升,达到启智润心、铸魂育人的目的。

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远大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把握全局,更要着眼长远。近年来,教育部相继完善了各学段思政课的课程标准,分别出台了适合各学段学生成长的指导性文件,从横向上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有其合理性。但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横向统筹、纵向规划,长远考虑“如何立德树人”,整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的要素特征,科学设计各学段的教学实施策略,与相邻学段做好具体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培育时代新人。

学校领导要从政治战略高度支持思政课育人。同时,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要有政治意识,立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现实需要,从战略高度统筹设计各学段的育人方案,实现各学段立德树人目标的自然衔接,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

(二)坚持辩证思维,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

“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14]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能只抓一个学段的思政课建设,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这就要求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要做到与相邻学段的思政课教学统筹兼顾,教学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上抓住关键环节。在培养目标上,大中小学各学段要育人为本,但育人和育才要同步进行,既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又要培养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培养方法上,大中小学各学段要运用辩证思维,坚持跨学段,实现一体化,把握方向性与针对性,把握其中的“变”与“不变”,开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视域下各学段思政课工作的新起点,实现大中小学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要做到从全局上把握教学内容,统筹兼顾相鄰学段的教学内容,在重点突破中推动一体化协调发展。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矛盾分析法,既要看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衔接的机遇,也要看到各学段衔接所面临的挑战;既要看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材内容衔接的重点,也要看到各学段衔接中遇到的难点;等等。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分析不同学段教学内容与学生成长之间的问题,辩证地看待教学内容的重复和差异,掌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主动权,落实各学段的育人目标。

(三)坚持创新思维,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其一,思政课教师要创新教学内容。各学段教师要联系实际,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将学校校史校情校风融入教学内容,用学校精神和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的爱校爱国情怀。

其二,思政课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各学段教师要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组织形式,进行案例式、探究式、线上线下混合式等多种形式的思政课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其三,思政课教师要创新教学管理。大学思政课教师要发挥理论方面的优势,与中小学教师定期开展集体备课,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交流,实现各学段思政课的有序衔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组建教学研究团队,发挥各学段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形成各学段相对稳定的衔接模式。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逻辑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科学遵循辩证思维,由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着力保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落小落实落细。

(一)建设大师资实现思政课螺旋上升:从人民的英雄到英雄的人民

“大师资”不仅体现在大中小学教师的协同发力,也需要发挥其全程化、立体化育人功能,更需要将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与时代结合,融入时代发展的大潮。

1.建设大师资发挥立体育人作用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15]大中小学思政课要让英雄的人民走进思政课堂,使各学段思政课不仅要教给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价值熏陶、品质塑造,使其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中小学思政课要建设大师资,让英雄的人民走上讲台,挖掘榜样身上蕴含的价值,通过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体育人途径,搭建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实践桥梁,使大中小学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思想认同并发挥行为引领作用。

2.发挥英雄的示范作用

价值熏陶和品质塑造体现在思政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根据时代变化、国情发展,让为时代发展作出贡献的英雄的人民走进课堂,例如,钟南山的抗疫事迹,李兰娟不顾个人安危驰援疫情的事迹,张继先对所有患者“应收尽收”的事迹,张文宏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线为全国公众普及新冠肺炎知识的事迹,等等。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英雄的人民的事迹,引导学生意识到在重大疫情和重大事情面前每个人都是英雄,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统一起来。

3.发挥英雄的引领作用

思政课要拓展师资,让学生身边的榜样走进课堂。大中小学思政课要让脱贫攻坚英雄走进课堂,用英雄人民的现身说法,讲好真实故事。通过榜样的力量、英雄的引领,用真情实感引导学生树立为人民谋幸福的信念。例如,重庆毛相林坚守偏远的下庄村43年,捐献所有积蓄并用个人名义贷款,带头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路,实现了几代人通路的梦想。路通之后,他又带头种漆树、养蚕、栽桑,从蛮干到巧干,最后确定发展柑橘、桃树、西瓜三大脱贫产业,率先实现整村脱贫,之后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大中小學思政课要引导学生学习毛相林等榜样人物把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为全村人的幸福而奋斗的精神。各学段思政课运用好脱贫攻坚英雄的事迹,使学生认识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物质、精神、生态等多方面的富裕,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二)编好大教材构建一体化之基: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

思政课教材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将其与学生认知规律相契合,与学生接受规律相适应,与学生内化规律相一致,真正实现大中小学学生对教材内容知情意信行的有效转化。

1.加强“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一体化规划

思政课教材要遵循各学段学生的规律,遵循政治逻辑和知识逻辑,将“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均纳入教材设计,整体规划、系统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设计,做好与相邻学段的有效衔接。小学阶段的“有字之书”要通过“无字之书”对小学生进行道德启蒙教育,引导学生初步形成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感。初中阶段发挥“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作用,打好初中生的思想基础,增强他们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高中阶段引导学生勤读“有字之书”,善学“无字之书”,引导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大学阶段引导学生在“无字之书”中体会“有字之书”的魅力,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应用到实践中,培育大学生的担当精神。通过不同学段“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有效使用,形成分层递进、有机衔接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在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等方面实现螺旋式上升发展。

2.构建“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话语体系

“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一体化规划为实现话语体系的一致性奠定了基础。信息时代,网络使各学段学生便捷获取信息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话语的误导和困惑。因此,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要立足信息时代,从“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一体化的基本规律和现实问题入手,剖析不同学段思政课的叙述角度、话语风格、呈现形式、素材资料,探究“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政治性、时代性与实践性,探究各学段之间的内在逻辑和话语体系,通过科学的话语体系阐释“有字之书”的重要理论观点,强化科学理论和正确价值观的传播,使学生抵制不良话语的影响。在设计“有字之书”时,各学段要运用统一的话语体系,不能用教材话语等同于学科话语、政策话语代替教材话语,对政治概念的阐释要科学、清晰。各学段运用“无字之书”时,将教学话语和学术话语根据学生成才特点设置难度等级,有针对性地引导不同学段学生的语言规范和话语规范,形成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科学话语体系,以及开阔学生思维视域、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使命担当的话语体系。

3.深化“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相近主题的比较研究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都有相近主题的内容,对“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相近主题进行科学化、梯度化设计,做到学段承接、层次递进,开展同课异构、集体备课。相近主题的集体备课从主题的全面性、均衡性出发,兼顾内容的逻辑性、层次性,通过各学段思政课教师面对面教研,厘清同一主题的目标维度和内在理论逻辑,做到各学段相近主题的有效呼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因素开展相近主题的比较研究,并体现分层递进、逐阶递升,是实现各学段教学内容前后贯通、相互协调的难中之难。例如,关于“中国梦”,在《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七年级上册讲到“少年有梦”,九年级上册讲到“我们的梦想”,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讲到“中国梦的提出和治国理政的新部署”;关于“理想信念”,高中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教材中讲到“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讲到“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在各学段由于“有字之书”相近主题存在简单重复,因此各学段教师有必要进行集体备课,创新教学方法,将相同或相似主题的“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有效衔接。

(三)用好大课堂实现“大平台”:将三尺讲台延伸至万里江山

“大平台”是指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衔接的生动践行,是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效性的必然举措。将“两个课堂”“三全育人”“四轮驱动”“五策并举”等社会资源统筹协调,是拓展课程维度、提升课程温度、增加课程效度的必然举措。

1.用好情景体验大课堂

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要用好大课堂,把思政元素渗透到学生参与的每一个场域,将三尺讲台延伸至万里江山,建构全方位育人环境。一是发挥地域红色场馆优势,建构实体情景体验。挖掘红色场馆的显性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设计适合不同学段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红色场馆体验使学生感悟红色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与校外农业合作社联合建设素质教育拓展基地,根据不同学段的发展规律设计相应的劳动实践,通过劳动锻炼,磨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三是运用信息技术,建构虚拟仿真体验。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大中小学各学段都应原原本本读、原汁原味悟。但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经典著作的抽象性使“读”“悟”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积极建构虚拟仿真实验室,采用体验式、沉浸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智能交互、故事体验中学习经典著作,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精神上的共享,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强大伟力。

2.用好社会大课堂

大中小学各学段的思政小课堂大多侧重理论讲授,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抽象的讲授导致学生学习的被动,因此,教师要用好社会大课堂。一是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走向适合本学段学生的社会实践。例如,开展社会调研、参与志愿服务、到社区企业体验等,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感悟理论的科学性,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实现理论抽象和现实具体的统一。二是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要发挥小课堂对大课堂的指导作用。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指导多元复杂的社会生活,引导学生明辨社会大课堂中的多元价值,学生应该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把握和辨析丰富纷繁的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定人民立场,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准确把握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三是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教师要在大课堂中体现小课堂的性质。社会大课堂是通过实践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大课堂,是在大课堂中体现小课堂的思想性和政治性的思政课教学实践。

3.用好“三个课堂”的有效衔接

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要用好“三个课堂”。思政课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讲授、课堂討论层面,既要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作用,也要发挥课程思政育人的作用。思政课的重点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理论传授,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和特征;社会大课堂可以实现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明白是非美丑之效果;课程思政是实现全过程育人的重要路径。一方面,课程思政及时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例如,抗疫作为社会事件,各学科教师都可以从本门课程出发,阐释抗疫背后的课程知识、科学技术、精神力量、人民立场等,与现实结合铸魂育人。另一方面,课程思政与社会资源对接。课程思政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视域下对各学段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通道。大中小学各门课程教师按照教学逻辑对社会大资源进行课程化、学科化、专业化筛选,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素材、价值理念、理想信念,实现课程思政、思政课与社会资源使用的有机联动,切实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使命。

参考文献:

[1][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08-15(1).

[3][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71.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5]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1-9.

[7]党波涛.汇聚各方资源 提升育人实效 在社会生活中讲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N].人民日报,2021-04-14(9).

[8]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3-04-23].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595931.htm.

[9]林楠.思政课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的三个维度[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 (6):45-51.

[10]唐敏.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学思政课如何铸魂育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6):14-15.

[11]徐丽霞.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22(31):135-142.

[12]凌小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困境与突破路径[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1-20.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06.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82.

[15]人民日报评论员.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8(3).

责任编辑︱刘 洁

猜你喜欢

学段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